【摘 要】
:
“张力”的内涵经历了从物理学到诗学的变化,它是由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关系结构,张力在诗中的存在,是诗语质料在历史、社会、现实与心灵的综合结晶,朝向最广大的诗意开放;张力诗语有对立性张力、互否性张力、互补性张力等主要通道,由词张力、句张力和篇张力三个层级构成,呈现为短长、分合、隐显等样态;张力与诗意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当张力无限扩大时,诗语趋于晦涩;当张力无限解除时,诗语落入明白。张力是诗语活动中局部大于整体的增殖,诗语的自洽能力以最小的“表面积”(容量)获取最大化诗意。
【基金项目】
:
本文系中国作家协会2011年度重点作品扶助项目《现代诗语言研究》(编号XMRC201102)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力”的内涵经历了从物理学到诗学的变化,它是由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关系结构,张力在诗中的存在,是诗语质料在历史、社会、现实与心灵的综合结晶,朝向最广大的诗意开放;张力诗语有对立性张力、互否性张力、互补性张力等主要通道,由词张力、句张力和篇张力三个层级构成,呈现为短长、分合、隐显等样态;张力与诗意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当张力无限扩大时,诗语趋于晦涩;当张力无限解除时,诗语落入明白。张力是诗语活动中局部大于整体的增殖,诗语的自洽能力以最小的“表面积”(容量)获取最大化诗意。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贯彻和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本刊约请了几位中华美学研究专家,撰写了一组专栏文章,以期推动中华美学研究的发展。中华美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宝库,传承和弘扬工作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精深的学术研究作支撑。
文脉不断的海宁查氏,闺阁诗人也为数颇众。查氏闺阁诗群的创作除了有一般女性诗歌在题材主旨上的普遍倾向和艺术好尚方面的共同特点外,另有其复杂性和新颖性。这与其所从出的系于时代气运的家族兴衰密切相关,也与其自身人生浮沉生涯适相契合,更与积淀深厚的家族诗文化传统不无关联。查氏闺阁诗群创作取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诗思的全局性定位、抒情的倾诉型选择和文本的有机化营构三方面。总体而言,查氏闺阁的诗思,往往定位于抒情主体的永恒期待情结,并表现为现实的人生期待、隐喻的人生期待、超验的人生期待层层递进的关系;其抒情,大多选择以
台湾地区重要作家、上世纪70年代"海外钓运"风云人物郭松棻的中篇小说《月印》,凸显了20世纪中叶华人社会"断裂"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纠葛。这篇小说以高度艺术化的风格,呈现了冷战时期一个关键性的时代主轴:"介入"和"非介入"两种公民伦理之间宿命式的对峙。郭松棻本人不寻常的人生轨迹也与当代台湾文学场域里的不同美学位置之间构成了参差性的重叠分合。比如说,《月印》对日本殖民时期的缅怀召唤,预示了台湾岛内本土派的崛起;而作者在左翼与自由主义之间的摆荡,则延续了现代、乡土派作家的核心争议。这篇杰作所标示的临界点位置为我
现代主义本是外国文学、文化、思想史领域中的一个学术性的话题,而在20世纪的中国却成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解与判断,基本上是阿尼克斯特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学术观点的翻版,是对前苏联政治批判话语的沿袭;现代主义从过去被主流意识形态全盘否定拒斥到现在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纳包容,其间缺乏理论的研究和学理上的考量,仍是一种"话语的平移";事实上,现代主义提出的种种激进观点构成了西方现代思想史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现代主义是一个值得再思考、再认识的问题。
网络文学的"自由"观念迄今仍大多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放任无序状态;在网络文学产业化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心灵和精神自由的缺席越发成为主流网络文学写作中刺目的文化现象。如何将数字化网络技术提供的写作与传播便利,经由秉有高贵人文内涵的那种"精神自由"转化为真正的"自由写作",乃是当下亟待破解的一个时代课题。
子学的时代,被称为中国学术史上唯一一个“纯为自创”(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的时代。先秦诸子,作为中国文化轴心期(或元典时代)的第一批原创作者,思想之宏富彪炳百代,影响之深远河润千里。每次重读诸子,都会让我们对这思想史上的英雄时代备感惊异与神往,而“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则阳》)的亲切之感亦油然而生。如果这可以算作精神的返乡,那它正是思想创造与文化重建的前提,是高飓远举前不得不有的沉潜与凝聚。
文学经典化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扬弃的过程、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持久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明代的文学复古思潮,对汉赋的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文学家、文选家、文论家等从不同的方面对汉赋进行经典化的选择,使优秀的作品得以不断传承,经典得以不断建构。这不仅对本时代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为清代辞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谈论现代中国电影批评,尤其是抗日战争前的中国电影批评,"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是绕不开的两个文人流派。包天笑、周瘦鹃、徐卓呆、范烟桥、郑逸梅、刘呐鸥、穆时英等人的诸多影评书写,默默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小品散文"的潮流,在电影书写领域拓展出一条"印象散文"的新脉络:富涵"诗意"与"理趣"的电影小品散文。这些电影"印象散文"是中国古典文艺批评之"抒情传统"在现代新兴文艺批评领域中的有效承传。现代中国电影批评史脉络中的"印象散文",根植于"鸳鸯蝴蝶派"与"新感觉派"文人中的佼佼者自身"智"与"情"
宋玉在多篇作品中塑造出绝代美女形象,在热情地讴歌女性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他爱情观中的“色”、“义”焦虑,显示出他内心感性与理性的纠结。本文将分析解读宋玉作品文学思维中显示出来的这一焦虑,揭示宋玉的审美理念、道德判断和艺术个性。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暨“美学与艺术:传统与当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5月18—21日在徐州汉园宾馆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江苏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外国美学》集刊编委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