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梁衡先生的《夏》,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隽永的美文,阅读之后,如品一杯香茗,字里行间渗透了无可言状的清香之美。具体说来,这篇文章隽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境新奇之美
意境新奇之美,美在情感。在诗人墨客笔下,夏并不是受人青睐的季节,因为它的酷热而让人颇感压抑,即使有人写,大多数也只是写对它的厌恶甚至诅咒,然而梁衡却履新涉奇,独辟蹊径,从中发现不同的美,以饱满充沛的热情,大声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作者是借夏景来抒发情感,讴歌了辛勤的劳动者——农民这一群体,正是这些辛勤的群体,创造了黄金般的收获,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文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他们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意境新奇之美,美在意象。“厚发”般的细草,“长墙”般的林带,长鸣的蝉儿、翻滚的麦浪,让人感受到天地万物蓬勃生长。棉苗、高粱、玉米、瓜秧,一“挑”、一“举”、一“匍匐”,充分展示了农作物蓬蓬勃发的景象。而作为夏的“宠儿”农民,正用他们的汗水,拨响着夏的紧张旋律。正是这意象的独特美,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生机而又新奇的意境。
2. 行文流畅之美
行文流畅之美首先表现在长短句有机结合的句式节奏上。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标志着事物的终结”,长短句结合,疏密相间,短句简洁流畅,长句轻柔舒展;“可是起了风、可是遮上云”,轻松明快、朗朗上口。再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施肥、浇水,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治秋苗”,正是这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句式,让人着实感受到了“夏”的“紧张”的节奏旋律。
行文流畅之美其次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内容丰富而生动,读完后给人们留下不尽的美感,也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一锅冷水”比喻朴实,新鲜活泼;“密密厚发”“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些拟人和比喻,彰显了夏天的“热烈”。再如作者细致的特写片断:“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一个“挑”,我们好像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我们仿佛感到高粱、玉米摇摆着脑袋的欢愉;一个“匍匐”,我们又似乎看到瓜秧的腰股扭动,斗折蛇行。这些生动入神的描写体现了这些精灵蓬蓬勃勃的生机。当然文中诸如此类笔墨简练却意蕴丰富的生动用语比比皆是,体现了作者炼词造句的扎实功底,同时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
3. 构思奇巧之美
构思奇巧之美首先来自文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春夏景物的比较,烘托夏天的特点,例如:“纤纤细草,长成了密密的厚发,淡淡的绿烟凝成了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换来了蝉儿的长鸣。”这些变化让人感受到夏天的气温日趋变热的过程,又与“一锅水”的比喻相辅相成。再如,把夏天的色彩与春天秋天的色彩作比较,它是“冷的绿”和“热的赤”之间的过渡色,自然而然诠释了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又如高粱、玉米、棉苗、瓜秧,不是“细滋漫长”而是“蓬蓬勃勃”,衬托了夏天的“热烈”。当然,历代文人多写春秋,而作者不写“融融春意,秋波澹澹”的美景,而写“苦涩的汗水”浸泡的夏天,不得不让人感受他歌颂劳动、赞美农民的独特人文情感。
构思奇巧之美其次来自文章的细节的描摹,“田间农民弯腰流汗捡割”“麦子上场,快打”“打完麦子,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些细节体现了夏天紧张的特点。再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这些细节侧面烘托了夏的紧张旋律,是夏的快节奏的和弦,我们仿佛看到了农民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旋律共鸣的感情波澜。这几个细节看似作者顺手拈来,然而仔细体味却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妙招。
构思奇巧之美还来自文章的层次安排。综观全文,作者先写夏季中自然景物(包括通过对比手法描绘的虚景),一笔带过之后,作者着力写到夏季的热烈,这些无不为刻画夏的宠儿——农民劳动者作铺垫。这种层次的安排,其实是作者镜头的自然转换,由表及里地去歌颂美丽的创造者——人(农民)。自然景物的欣欣向荣是大自然永恒的音符,然而人才是夏的色彩的真正绘画者。也正是人,才使夏季有着独特的魅力。因此作者这种“自然景美—农作物美—劳动者美”的层次安排,就颇有匠心独运之感了。
综上所述,阅读《夏》,犹如一幅幅美的图画从眼前划过。文章无论从创造的意境,还是从行文、构思上,都堪称当代散文的精品,是一篇耐人咀嚼、不可多得的美文。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1. 意境新奇之美
意境新奇之美,美在情感。在诗人墨客笔下,夏并不是受人青睐的季节,因为它的酷热而让人颇感压抑,即使有人写,大多数也只是写对它的厌恶甚至诅咒,然而梁衡却履新涉奇,独辟蹊径,从中发现不同的美,以饱满充沛的热情,大声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作者是借夏景来抒发情感,讴歌了辛勤的劳动者——农民这一群体,正是这些辛勤的群体,创造了黄金般的收获,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文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他们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意境新奇之美,美在意象。“厚发”般的细草,“长墙”般的林带,长鸣的蝉儿、翻滚的麦浪,让人感受到天地万物蓬勃生长。棉苗、高粱、玉米、瓜秧,一“挑”、一“举”、一“匍匐”,充分展示了农作物蓬蓬勃发的景象。而作为夏的“宠儿”农民,正用他们的汗水,拨响着夏的紧张旋律。正是这意象的独特美,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生机而又新奇的意境。
2. 行文流畅之美
行文流畅之美首先表现在长短句有机结合的句式节奏上。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标志着事物的终结”,长短句结合,疏密相间,短句简洁流畅,长句轻柔舒展;“可是起了风、可是遮上云”,轻松明快、朗朗上口。再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施肥、浇水,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治秋苗”,正是这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句式,让人着实感受到了“夏”的“紧张”的节奏旋律。
行文流畅之美其次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内容丰富而生动,读完后给人们留下不尽的美感,也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一锅冷水”比喻朴实,新鲜活泼;“密密厚发”“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些拟人和比喻,彰显了夏天的“热烈”。再如作者细致的特写片断:“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一个“挑”,我们好像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我们仿佛感到高粱、玉米摇摆着脑袋的欢愉;一个“匍匐”,我们又似乎看到瓜秧的腰股扭动,斗折蛇行。这些生动入神的描写体现了这些精灵蓬蓬勃勃的生机。当然文中诸如此类笔墨简练却意蕴丰富的生动用语比比皆是,体现了作者炼词造句的扎实功底,同时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
3. 构思奇巧之美
构思奇巧之美首先来自文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春夏景物的比较,烘托夏天的特点,例如:“纤纤细草,长成了密密的厚发,淡淡的绿烟凝成了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换来了蝉儿的长鸣。”这些变化让人感受到夏天的气温日趋变热的过程,又与“一锅水”的比喻相辅相成。再如,把夏天的色彩与春天秋天的色彩作比较,它是“冷的绿”和“热的赤”之间的过渡色,自然而然诠释了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又如高粱、玉米、棉苗、瓜秧,不是“细滋漫长”而是“蓬蓬勃勃”,衬托了夏天的“热烈”。当然,历代文人多写春秋,而作者不写“融融春意,秋波澹澹”的美景,而写“苦涩的汗水”浸泡的夏天,不得不让人感受他歌颂劳动、赞美农民的独特人文情感。
构思奇巧之美其次来自文章的细节的描摹,“田间农民弯腰流汗捡割”“麦子上场,快打”“打完麦子,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些细节体现了夏天紧张的特点。再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去。”“听听窗纸”“看看窗外”,这些细节侧面烘托了夏的紧张旋律,是夏的快节奏的和弦,我们仿佛看到了农民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旋律共鸣的感情波澜。这几个细节看似作者顺手拈来,然而仔细体味却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妙招。
构思奇巧之美还来自文章的层次安排。综观全文,作者先写夏季中自然景物(包括通过对比手法描绘的虚景),一笔带过之后,作者着力写到夏季的热烈,这些无不为刻画夏的宠儿——农民劳动者作铺垫。这种层次的安排,其实是作者镜头的自然转换,由表及里地去歌颂美丽的创造者——人(农民)。自然景物的欣欣向荣是大自然永恒的音符,然而人才是夏的色彩的真正绘画者。也正是人,才使夏季有着独特的魅力。因此作者这种“自然景美—农作物美—劳动者美”的层次安排,就颇有匠心独运之感了。
综上所述,阅读《夏》,犹如一幅幅美的图画从眼前划过。文章无论从创造的意境,还是从行文、构思上,都堪称当代散文的精品,是一篇耐人咀嚼、不可多得的美文。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