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从种族、身份、父权等方面揭示了黑人女性创伤的来源,而创伤的症状则表现在亲情感知、两性关系、身体等诸多方面,沃克认为黑人女性走出创伤的途径,只能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关怀、互助。
关键词:创伤;原因;症状;走出
作者简介:丁玉,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專业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一、引言
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小说一直很关注种族给黑人女性带来的创伤。女性在西方社会的不平等,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由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然而,在沃克看来,黑人女性不仅要承受经济的不平等,还要忍受种族差异带来的不公,这不仅会影响黑人女性的社会生活,还会渗入到家庭内部。黑人女性不仅遭受经济上的不公,还须承受身体上、精神上的伤害。本文就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为例,探究外部种族身份和内部家庭父权给黑人女性所带来的精神创伤,以及这种精神创伤对她们后来生活的影响。
二、创伤缘由:种族、身份和父权
“创伤”(Trauma)主要是指“种族屠杀”、“性侵犯”等暴行所引发的“心理反应”,受创者“思想”和“行为”受到影响,常常表现出“麻木”、“抑郁”、“歇斯底里”等情态,并无力构建正常的文化身份(陶家俊,2011)。《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创伤,而黑人女性尤甚。黑人男性常常会把在社会上遭受不公的愤懑,发泄到妻女身上,甚至视妻子为“私有财产”。黑人女性遭受的不只是身体的折磨,更是精神上久久挥之不去的烙印。表面上来看,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家庭,然而从更深层次剖析就会发现,黑人女性创伤源于种族身份、父权等压迫。
首先,种族、文化劣势一直是非洲裔美国人难以摆脱的种族烙印。“建立在白人基础上的种族观,认为非洲后裔低人一等,并把他们视为财产”。(walker,2000:23)种族烙印,引发身份迷失。小說中,主人公一家从美国来到孟多,而最让兰莉无法忍受的竟是“看不到《时代》报纸”(24)。渴望阅读《时代》报纸的背后,反映的是兰莉的身份危机。一方面,渴望阅读白人青睐的《时代》报纸显现了兰莉融入白人文化的努力,然而美国生活的艰难,说明他们未能融入美国社会;另一方面,当他们真的回到孟多,回到非洲文化,却又因自己多年的美国生活而以“美国人”自居,并感到空虚和失落。
其次,父权的压制,使黑人女性的处境比男性更加艰难。黑人的生活本来就艰难。时至今日,非裔美国人仍然从事着技术性较低的工种,包括开货车、修路、清洁工或是服务生。罗宾逊先生虽上过大学,因找不到工作向教会求助,最终成了传教士。罗宾逊宣扬自己都不信的教义,从事这份工作也完全是生活所迫。工作得不到认可,更谈不上成就感,于是他把不满和压力全部发泄到妻女身上。结果,妻子不过是他发泄性欲的对象,女儿不过是他的“私有财产”。女儿的一切,名字、穿着打扮、与谁交往,都要征求罗宾逊的同意。父亲的独断专权,成为女儿创伤的元凶。罗宾逊发现大女儿和男友幽会,愤怒之余,还用布满银扣的皮带痛打她,由此成为麦格德林创伤的源泉。小女儿因为目击了整个鞭打过程,给她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间接的体验同样使苏珊娜受到创伤。另一人物坡林,她父亲更是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把她灌醉让她哥哥的朋友强奸了她。由此,种族、身份认同和父权专制,成为黑人女性心理创伤的直接根源。受到的创伤的黑人女性却只能自己承受,饱受身心的双重折磨。
三、创伤症状:身心的双重折磨
身心的折磨,往往使受创者的精神、行为发生变化。《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女性,情感、行为都受到了极大影响。创伤症状最突出的,是大女儿麦格德林,表现在她和家庭内部成员间关系的疏离。父亲的鞭打,给麦格德林的情感变得迟钝。她不但自己不原谅父亲,还一直阻止妹妹和父亲间的和解,并和妹妹、母亲的关系也变得冷漠。麦格德林的精神创伤,使她在身体上折磨自己。她开始暴饮暴食,以此来获取生活满足。虽明知暴食的危害,但还是无法控制对事物的欲望,因为“肥胖使她感到有力量,使她感到什么都不再需要”(124页)。麦格德林还在鼻子、肚脐、乳头、甚至自己的私处都打上空,以此来折磨自己。通过不断折磨身体,来减轻精神上的疼痛。麦格德林的创伤,还体现在对男性失去兴趣,疏离男性。
苏珊娜虽并未亲受鞭打,但目击整个事件也使她倍受创伤,并挥之不去。一方面,姐姐受鞭打的场景不断在脑中浮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姐姐那倔强的神色和银色皮鞭抽打的声响一直困扰着她。”(28)另一方面,苏珊娜作为作家,却无法展开两性的书写。对性的恐惧,恰恰显示了苏珊娜内心深处的伤痛:因为正是姐姐和男友的性行为,引发了父亲的鞭打,引发了姐妹俩的心理创伤。
四、走出创伤:同性滋养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沃克通过对女性创伤的书写,希望从中构建新型的女性关系。沃克认为黑人两性间的关系很难和谐,而黑人女性同性之爱的滋养,才是走出创伤的正途。一方面,苏珊娜和坡林的同性恋情,使苏珊娜对性有了更自由、深刻的认识,也更清醒地认识了自我。另一方面,女性间的团结帮助,不仅可使女性获得力量,更能促进女性心理的成长。文中艾琳不仅是苏珊娜良师,还是益友。艾琳的个人魅力,让苏珊娜深深折服,对苏珊娜的正确指引,帮助苏珊娜走出了精神的迷雾。
参考文献:
[1]陶家俊 《创伤》外国文学 2011年7月(4),117-125.
[2]爱丽丝·沃克著 周小英译,父亲的微笑之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Alice Walker.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What Good Was It?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 : New York, 2000.
关键词:创伤;原因;症状;走出
作者简介:丁玉,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專业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一、引言
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小说一直很关注种族给黑人女性带来的创伤。女性在西方社会的不平等,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由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然而,在沃克看来,黑人女性不仅要承受经济的不平等,还要忍受种族差异带来的不公,这不仅会影响黑人女性的社会生活,还会渗入到家庭内部。黑人女性不仅遭受经济上的不公,还须承受身体上、精神上的伤害。本文就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为例,探究外部种族身份和内部家庭父权给黑人女性所带来的精神创伤,以及这种精神创伤对她们后来生活的影响。
二、创伤缘由:种族、身份和父权
“创伤”(Trauma)主要是指“种族屠杀”、“性侵犯”等暴行所引发的“心理反应”,受创者“思想”和“行为”受到影响,常常表现出“麻木”、“抑郁”、“歇斯底里”等情态,并无力构建正常的文化身份(陶家俊,2011)。《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创伤,而黑人女性尤甚。黑人男性常常会把在社会上遭受不公的愤懑,发泄到妻女身上,甚至视妻子为“私有财产”。黑人女性遭受的不只是身体的折磨,更是精神上久久挥之不去的烙印。表面上来看,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家庭,然而从更深层次剖析就会发现,黑人女性创伤源于种族身份、父权等压迫。
首先,种族、文化劣势一直是非洲裔美国人难以摆脱的种族烙印。“建立在白人基础上的种族观,认为非洲后裔低人一等,并把他们视为财产”。(walker,2000:23)种族烙印,引发身份迷失。小說中,主人公一家从美国来到孟多,而最让兰莉无法忍受的竟是“看不到《时代》报纸”(24)。渴望阅读《时代》报纸的背后,反映的是兰莉的身份危机。一方面,渴望阅读白人青睐的《时代》报纸显现了兰莉融入白人文化的努力,然而美国生活的艰难,说明他们未能融入美国社会;另一方面,当他们真的回到孟多,回到非洲文化,却又因自己多年的美国生活而以“美国人”自居,并感到空虚和失落。
其次,父权的压制,使黑人女性的处境比男性更加艰难。黑人的生活本来就艰难。时至今日,非裔美国人仍然从事着技术性较低的工种,包括开货车、修路、清洁工或是服务生。罗宾逊先生虽上过大学,因找不到工作向教会求助,最终成了传教士。罗宾逊宣扬自己都不信的教义,从事这份工作也完全是生活所迫。工作得不到认可,更谈不上成就感,于是他把不满和压力全部发泄到妻女身上。结果,妻子不过是他发泄性欲的对象,女儿不过是他的“私有财产”。女儿的一切,名字、穿着打扮、与谁交往,都要征求罗宾逊的同意。父亲的独断专权,成为女儿创伤的元凶。罗宾逊发现大女儿和男友幽会,愤怒之余,还用布满银扣的皮带痛打她,由此成为麦格德林创伤的源泉。小女儿因为目击了整个鞭打过程,给她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间接的体验同样使苏珊娜受到创伤。另一人物坡林,她父亲更是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把她灌醉让她哥哥的朋友强奸了她。由此,种族、身份认同和父权专制,成为黑人女性心理创伤的直接根源。受到的创伤的黑人女性却只能自己承受,饱受身心的双重折磨。
三、创伤症状:身心的双重折磨
身心的折磨,往往使受创者的精神、行为发生变化。《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女性,情感、行为都受到了极大影响。创伤症状最突出的,是大女儿麦格德林,表现在她和家庭内部成员间关系的疏离。父亲的鞭打,给麦格德林的情感变得迟钝。她不但自己不原谅父亲,还一直阻止妹妹和父亲间的和解,并和妹妹、母亲的关系也变得冷漠。麦格德林的精神创伤,使她在身体上折磨自己。她开始暴饮暴食,以此来获取生活满足。虽明知暴食的危害,但还是无法控制对事物的欲望,因为“肥胖使她感到有力量,使她感到什么都不再需要”(124页)。麦格德林还在鼻子、肚脐、乳头、甚至自己的私处都打上空,以此来折磨自己。通过不断折磨身体,来减轻精神上的疼痛。麦格德林的创伤,还体现在对男性失去兴趣,疏离男性。
苏珊娜虽并未亲受鞭打,但目击整个事件也使她倍受创伤,并挥之不去。一方面,姐姐受鞭打的场景不断在脑中浮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姐姐那倔强的神色和银色皮鞭抽打的声响一直困扰着她。”(28)另一方面,苏珊娜作为作家,却无法展开两性的书写。对性的恐惧,恰恰显示了苏珊娜内心深处的伤痛:因为正是姐姐和男友的性行为,引发了父亲的鞭打,引发了姐妹俩的心理创伤。
四、走出创伤:同性滋养
《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沃克通过对女性创伤的书写,希望从中构建新型的女性关系。沃克认为黑人两性间的关系很难和谐,而黑人女性同性之爱的滋养,才是走出创伤的正途。一方面,苏珊娜和坡林的同性恋情,使苏珊娜对性有了更自由、深刻的认识,也更清醒地认识了自我。另一方面,女性间的团结帮助,不仅可使女性获得力量,更能促进女性心理的成长。文中艾琳不仅是苏珊娜良师,还是益友。艾琳的个人魅力,让苏珊娜深深折服,对苏珊娜的正确指引,帮助苏珊娜走出了精神的迷雾。
参考文献:
[1]陶家俊 《创伤》外国文学 2011年7月(4),117-125.
[2]爱丽丝·沃克著 周小英译,父亲的微笑之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Alice Walker.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What Good Was It?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 : New York,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