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做法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情景 体验 生活 迁移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农村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让学生学得有味。下面是我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由于古典诗歌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讲求平仄、对仗押韵等,与现代人表达习惯不符等因素,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积极创设古典诗歌教学情境,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丰富的教学形式如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营造出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将古诗的所描绘的意境还原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时,我了解到很多学生从没有亲身登过泰山,这种认知缺失对诗歌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泰山的一系列视频:在晨早的太阳照射下,从山顶到山下,泰山雾气缭绕的壮美景象逐渐消失的情景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底前。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运用夸张手法写成的诗句就有了感性的理解。这种视频语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的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因为视频的感性形象而变得隽永。
  此选择恰当的媒体语言诠释诗歌的意境,能够迅速缩小诗歌内容与学生认知不足的差距,增加感性认识,为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我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呢?”——“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铲除杂草,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月夜归耕图。”“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意是,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多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不愿意做官,就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距离官场远。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我认为那是逃避。”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
  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使得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绽放异彩!
  (三)巧用类比迁移法,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題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我们将此法叫做“同类比较”。比如,: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 · 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比如,: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发现了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庭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则是通景物的渲染、想像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思念之情的;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地址:广东省恩平市牛江镇冯如纪念中学
  姓名:岑丽银
  电话:13556998761
  邮编:529444
其他文献
【摘要】“黉启教育”是传承和弘扬百年黉学精神,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去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是黉学精神蕴育人和启潜益智发展人的教育。践行“黉启教育”办学理念的六个实施路径是黉启智慧管理引路、黉启百年文化立本、黉启特色团队聚力、黉启兰花课程着色、黉启教育活动亮彩、黉启教学活动提质。  【关键词】黉启教育 实施路径  【正文】  保山市实验小学始创于1912年,是一所溢满灵气、秀气、书卷气的百年学
期刊
增强人民体质,从娃娃抓起,是我几十年来体育教学的深刻体会,也是我的实践所得,请全社会、学校、家庭一起来关注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吧,摈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为什么有些精英、工作狂常猝死在工作中,他们英年早逝,才华殒灭,令人扼腕叹惜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难道仅仅是熬夜、加班惹的祸吗?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的娃娃身体棒棒哒,才能报孝祖国、回报亲人。  “发展体
期刊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和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个体和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和倡导体验参与等全新的教学理念。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享受化学课堂,是一种更能体现学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动”的可能性和空间,因此研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是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从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成为新课改的
期刊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谈几点看法。  一
期刊
引 言  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幼儿教师是其专业生涯发展的起点,他们有高涨的工作热情但同时也要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而我国师范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刚刚毕业走出校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转换角色难度加大。因此,分析幼儿教师面临的问题有助于积极引导新任幼儿教师的成长,为高校师范教育培养教师教育技能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一、  一 新任幼儿教师遇到的问题  (一)1.1教学能力方面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
期刊
避免小学化倾向,有效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是幼儿园一项重要工作,很多大班幼儿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和学习,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而选择入学前班就读。为切实做好幼儿入学准备,我园尝试开展《幼小衔接园本系列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问题归类梳理,明确幼小衔接工作思路  针对家长困惑,我园邀请周边小学低年级教师于九月第二周做“一年级新生常见问题”的专题讲座。反馈出幼儿入学后
期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双差班的治理同样如此,所谓“双差班”,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成绩和班风都较差的班级。那么,双差班是否就像有的老师说的那样,无药可救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小学生可塑性强,通过努力双差班是完全可以转变的。  首先,对所要治理双差班进行“诊断”寻找“病因”。双差班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教师出有名个人意愿得不到满足,放任自流造成的;:有的是因教师频繁调换的,一个教师一
期刊
背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教师完成整节科学课教学任务,学生从上课开始到结束没有翻阅一下科学教材,更别说科学教材的阅读指导。难道科学教材只是给教师们提供范例?人手一本的科学教材对学生又有何作用?作为科学教师又如何指导阅读科学教材。  正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的描述和建议这样写道:“科学教材是编写者充分领会和掌握《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撰写的。科学教
期刊
新生入园是幼儿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入园后环境的改变会令他们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我们称之为“入园焦虑”,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紧张焦虑、食欲下降、入睡困难等。如果这些问题长时间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直接影响当下幼儿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会影响幼儿今后人格的健全发展。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从无拘无束的家到幼儿园,环境的变化使孩子心理的转换很大,一时间难以适应
期刊
摘要:课堂回应是否有效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是否高质高效的重要环节和评价依据。如何做到有效回应、智慧回应?本文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关注、回应幼儿的问题,总结和归纳了教师关注幼儿的方法、教师课堂关注的内容、课堂教学回应策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注 回应 策略  正文:  集体活动中教师与幼儿良好的互动是教师有效行为的重要体现,课堂回应是否有效是体现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