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对此更是颇有同感。怎样才能让学生心归课堂?作者对此作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考核方式 教学情境
一、改革考核方式
我教的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数学基础知识薄弱,自卑感强,自我评价低。有很多同学讲:“我学习差,数学课听不懂。”面对这种状况,在《应用数学》的第一次课上就要讲清楚:我们的学期成绩评定方法是基于态度决定分数而设定的,不要因自认基础差就放弃数学学习。具体做法是:
1.按时交作业,每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自主确定,老师批阅后建议更正的地方要及时订正。作业记录公开(占期评成绩20分),评分标准集体商定。
2.课前预习教材能抢先说出老师所讲概念在教材中的准确页码,基础相对较好能给出案例的不同解决方案,熟悉百度网络搜索能抢先说出对应学习内容的网上信息,每次记1个加分,一人最多5个加分;全期至少获得一个加分或期末能展示较完整的课堂补充案例笔记就算完成任务。记录公开,(占期评成绩20分)评分标准集体商定。
3.期末限时独立完成一份试卷(占期评成绩60分),先组织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卷,要求覆盖课本所列主要知识点,按自愿的原则分成三、四个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提交一份“最佳”试卷给我,我对部分试题作小的调整,最后组合成一份印发给全班学生。
这种考试重在考查学生懂得了哪些知识,而不是考查學生不知道哪些知识。教师了解了教学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心归课堂。
二、注重教学情境设计
在高职班《应用数学》课堂讲授中单一地讲解例题,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照自己过去的教学、自身所具备的教学特点、专家的理论、他人的教学经验,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中,我感觉到:自网络“职教大学城”的开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让各知识板块间、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老师各个体间保持便利的交互性,在技术上已无障碍。但如何通过教师课堂简要讲授、用案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学”(而非支持“老师教”)、让学生自觉参与小组讨论却仍难以把握,需要做更多的尝试。如在最短路问题Dijkstra算法的教学中,过去讲授起来很费劲,学生学起来更是感觉困难。这一次先让学生上网查Dijkstra的中文读音,第一个读出并能简要介绍的记一次加分。有人很快百度出“迪杰斯彻”并读出相关介绍。然后我说:“在我读大学时,《图论》、《数据结构》、《运筹学》的教材里都有这个名字,那时叫迪杰斯特拉;我认识的调度员都能熟练运用这种算法;我还教会了邻居读小学的小孩。”然后以运输问题案例,简要介绍表格结构及标号要领,很快多数学生都成为“称职的调度员”,告诉我这个“司机”如何跑最短路。
1.突出“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让大家感觉到这个知识点有用,不难学,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没有努力去做。
2.“情境”要有助于教师在上课时有的放失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为多数学生所接受。
3.随着学生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也要提高,“情境”应向学生未来职业领域扩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也会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的现状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创新知识,这将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结合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教学
在高职班《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适时、适度地结合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加快教学速度,减少教学难度,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
适时:就是教师在运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教学时,要确定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最佳时机。上课开始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先调动学生回忆上次课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注重对本次课内容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压沉闷抑时,说明学生跟不上进度了,可用软件重画对应函数不同区域图形,用软件验证课本例题中函数求值、极限、导数、积分,会令学生兴奋不已,从而有效跳过繁杂计算过程。而那些概念,原理是不能用数学软件教学的。就像不应该用计算器来教小孩子学1 2=3一样。
适度:就是干任何事都要辩证的分析,要有一个“度”。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使用得过多,反而会有负效应。如果各种复杂运算纷纷登场,教师有条不紊,学生却眼花缭乱,冲淡了教学重点,学生觉得只要一个回车就能得到结果,那他是学不好数学的。毕竟数学教师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计算一些数学题,更重要的是数学理性思维、思想和意识的渗透,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安排少量的课时上机实验,有助于学生驾驭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增强学生学懂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存荣.教师反思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J].数学教育学报,2008.10.
[2]郑丽,陈宇,李亮.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考核方式 教学情境
一、改革考核方式
我教的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数学基础知识薄弱,自卑感强,自我评价低。有很多同学讲:“我学习差,数学课听不懂。”面对这种状况,在《应用数学》的第一次课上就要讲清楚:我们的学期成绩评定方法是基于态度决定分数而设定的,不要因自认基础差就放弃数学学习。具体做法是:
1.按时交作业,每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自主确定,老师批阅后建议更正的地方要及时订正。作业记录公开(占期评成绩20分),评分标准集体商定。
2.课前预习教材能抢先说出老师所讲概念在教材中的准确页码,基础相对较好能给出案例的不同解决方案,熟悉百度网络搜索能抢先说出对应学习内容的网上信息,每次记1个加分,一人最多5个加分;全期至少获得一个加分或期末能展示较完整的课堂补充案例笔记就算完成任务。记录公开,(占期评成绩20分)评分标准集体商定。
3.期末限时独立完成一份试卷(占期评成绩60分),先组织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卷,要求覆盖课本所列主要知识点,按自愿的原则分成三、四个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提交一份“最佳”试卷给我,我对部分试题作小的调整,最后组合成一份印发给全班学生。
这种考试重在考查学生懂得了哪些知识,而不是考查學生不知道哪些知识。教师了解了教学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心归课堂。
二、注重教学情境设计
在高职班《应用数学》课堂讲授中单一地讲解例题,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照自己过去的教学、自身所具备的教学特点、专家的理论、他人的教学经验,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中,我感觉到:自网络“职教大学城”的开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让各知识板块间、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老师各个体间保持便利的交互性,在技术上已无障碍。但如何通过教师课堂简要讲授、用案例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学”(而非支持“老师教”)、让学生自觉参与小组讨论却仍难以把握,需要做更多的尝试。如在最短路问题Dijkstra算法的教学中,过去讲授起来很费劲,学生学起来更是感觉困难。这一次先让学生上网查Dijkstra的中文读音,第一个读出并能简要介绍的记一次加分。有人很快百度出“迪杰斯彻”并读出相关介绍。然后我说:“在我读大学时,《图论》、《数据结构》、《运筹学》的教材里都有这个名字,那时叫迪杰斯特拉;我认识的调度员都能熟练运用这种算法;我还教会了邻居读小学的小孩。”然后以运输问题案例,简要介绍表格结构及标号要领,很快多数学生都成为“称职的调度员”,告诉我这个“司机”如何跑最短路。
1.突出“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让大家感觉到这个知识点有用,不难学,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没有努力去做。
2.“情境”要有助于教师在上课时有的放失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为多数学生所接受。
3.随着学生素质的提高,综合能力也要提高,“情境”应向学生未来职业领域扩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也会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的现状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创新知识,这将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结合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教学
在高职班《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适时、适度地结合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加快教学速度,减少教学难度,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
适时:就是教师在运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教学时,要确定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最佳时机。上课开始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先调动学生回忆上次课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然后注重对本次课内容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压沉闷抑时,说明学生跟不上进度了,可用软件重画对应函数不同区域图形,用软件验证课本例题中函数求值、极限、导数、积分,会令学生兴奋不已,从而有效跳过繁杂计算过程。而那些概念,原理是不能用数学软件教学的。就像不应该用计算器来教小孩子学1 2=3一样。
适度:就是干任何事都要辩证的分析,要有一个“度”。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使用得过多,反而会有负效应。如果各种复杂运算纷纷登场,教师有条不紊,学生却眼花缭乱,冲淡了教学重点,学生觉得只要一个回车就能得到结果,那他是学不好数学的。毕竟数学教师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计算一些数学题,更重要的是数学理性思维、思想和意识的渗透,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安排少量的课时上机实验,有助于学生驾驭数学软件mathematica5.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增强学生学懂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存荣.教师反思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J].数学教育学报,2008.10.
[2]郑丽,陈宇,李亮.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