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并非都是“自愿”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i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有着足够财富的人经常去高校等地方偷窃笔记本,其实这些东西以他自己的能力购买肯定是没问题的,在被抓到后,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样做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行为背后都会有它的动机存在,而不同人的动力系统差异很大,所以我们有时候很难理解别人的行为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而对于行为人自己来说,有的动机是他可以觉察到的,因而这种动机下的行为是可以自控的,而有的动机连行为人自己也不能很好地在意识层面觉察到,因而也很难主动地加以调控,从而会表现出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行为。因此,我们如果希望找到这些人偷窃的真正原因,就需要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仅真正要对他的想法感同身受,甚至要帮助他们寻找一下那些在意识之下的原因,从而对这个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有可能对这些行为做出矫正。
  好莱坞女星薇诺娜·赖德因盗窃被判3年缓刑的事件让大家知道了“偷窃癖”这个名词。“偷窃癖”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类的一种精神障碍,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不能抗拒的偷窃冲动和行为,没有明显合理的动机,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偷窃物的经济价值或使用价值。偷窃前出现紧张感,偷窃时和偷窃后心理有一种满足感、愉快感和轻松感,这与一般偷窃犯罪“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案前有计划,多有同伙,偷窃过程没有上述心理变化”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偷窃癖”是病理性的,其致病因素和机理较为复杂,但很多研究认为此病与行为者的脑功能失调、童年的心理创伤有关。因而,一些不明动机的偷窃者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偷窃癖,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行为者进行有针对性地专业地心理治疗。
  还有一种是非病理状态下的偷窃行为,也就是说有些经济条件还比较好的人,也并不具有难以克服的偷窃冲动,这些人们偷窃行为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首先,一些偷窃是为了满足超越自己能力的物质需要。人对物质财富的需求是有很大个体差异的,当今社会由于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人们生活的状态也有很大不同,可以从最基本的温饱型到富豪的奢侈型,所以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这样大的空间中寻找合适的定位。有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有客观的评价,能够做到知足常乐,能够制定合理的生活目标,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因而他们知道用正当途径去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有一些人会出现目标失调,即追求的生活方式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所以在这种动机冲突下,极易受到一些诱惑的吸引而对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
  预防此种偷窃行为的重要方法是要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生活中有各种需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需要的满足必须考虑到其社会性,即不能侵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否则一定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的惩罚。我们对物质生活的期望可以化解为我们奋斗的巨大动力,推动我们努力付出,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其次,一些偷窃行为的动机是非物质性的,是为了排解自己的一些妒忌、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例如,一位白领也许因为工作而和同事发生冲突,从而产生愤怒情绪,这种情绪无法化解,自己非常痛苦,而这时恰巧发现自己有机会窃取同事非常珍爱的东西或重要的工作资料时,她就可能将其占有或抛弃,并从同事焦急的神态中获得心理平衡和快感。这种例子在偷窃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即我们说的“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种行为人往往存在心理问题。他们不能正视生活中存在的冲突,更不愿意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而只是将其理解为针对自己的消极行为,所以自然诱发出很多负面情绪。由于非常不自信,对自己解决问题不抱任何希望,所以他们用这种秘密的方式寻求心理平衡,既发泄了情绪,又不会被人发现。岂不知这种方式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给她今后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困境。
  预防此种偷窃行为,首先,运用恰当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如意的问题,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我们消除误解,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而遇事不解决,只是回避或暗中较量的方式是不明智的,有时你花很多精力去应对的只是你的“假想敌”,而沟通后发现只是一个误会而已,所以真诚地对待他人永远比你暗中伤害别人容易和快乐得多,因而真正高明的方式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破坏性地发泄情绪。
  最后,好奇、戏谑、追求刺激等也是偶发性偷窃行为的动机。很多人都承认在秘密的情况下曾不可控制地偷窃过财物,如超市、书店等场所的财物,事后非常恐惧和后悔,所以自己再也不会去进行危险尝试。看来,“不用付出就想拥有”的好奇冲动可能是人的本能行为,因而我们要不断发展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来约束、控制这种本能的冲动,但对于一些追求刺激的人来说,就可能会因好奇、挑战管理而进行偷窃,最后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影响。
  偷窃背后的动机是复杂的,我们对待偷窃者要慎重,不要简单地以道德品质来进行衡量,对他们轻视、排斥,如果在理解他们的行为时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相信你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其他文献
Anthropologists are divided on the future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race, with some leaning toward great change and others maintaining that people have evolved as far as they can.  Professor Curry is fr
从“现象”到“效应”,这是个透明的时代。    不少香港女性每天都离不开的“伟大发明”或许是“胶贴”了。穿低胸性感晚装要用乳贴,去除不雅的腿毛要用双面脱毛贴,为免除腋下汗渍的尴尬要用止汗贴,月事期间要用自动粘贴的卫生用品,穿露趾新鞋磨脚要粘上胶贴,身处花草树丛还要用驱蚊贴……据说,香港的周秀娜和台湾的郭书瑶,全身用的胶贴就更多了。  香港有个“周秀娜现象”。周秀娜,香港靓模。所谓“靓模”,指20岁
通常,个人敏感信息和犯罪分子之间仅有一墙之隔——密码。如果密码泄漏,犯罪分子就能肆无忌惮地入侵你的银行账户和私人文件。因此,密码的设置就有讲究了。  We use passwords everyday. To open your computer, to log into your favorite websites, to get work done. The easy route is to
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些乐观的人来说,玻璃杯里的水似乎总是半满。对于另外一些悲观的人来说,玻璃杯里的水总是半空。乐观者是如何获得积极向上的天性的呢?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For some people in this world, the glass always seems to be half-full. For others it is half-empty. But how someone
麻雀是鸟类中的“贱民”,它们习惯于迷恋乡村与小镇,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乃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故而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一看到“鸟”字,就会立刻想到麻雀的形象。  不论怎么回忆与印证,麻雀都是我最早认识的一种鸟。儿时,在我家的小院里,每当麻雀成群地飞来与鸡鸭争抢食物的时候,我手心里飞撒而出的谷粒或麦粒就要多一点点,因为从内心来讲我早已把麻雀当成了不可多得的小伙伴。  父母双双离家到田间劳作的
Our never-thought to ask question for today is: Why is the earth round? Why not a cube? Because…, because really big things like to be round for some reason. Exactly right. And that reason is gravity.
But wait a minute, I’ve seen pictures of asteroids that have all sorts of crazy shapes.Why aren’t they round?Only because they aren’t big enough for gravity to be a determining factor. If an asteroid
(会吹泡泡的灯泡)  Light-on is equipped with a replaceable inflatable elastic material, which can use wasted heat to heat the air inside of material, so that it expands slowly.   The Pen Printer  (签字笔打印机)  Ab
白天不能观星,时光无法倒流。可是,既然太阳系里各个主要天体的运动,都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来,那么基于天文研究设备开发的模拟装置,就可以为公众演示天体的运行,乃至“回看”错过的天文奇观。  这样的想法,使最早一批天文馆得以诞生。但直到德国电气工程师奥斯卡·冯·米勒在筹建德意志博物馆时,引入天象仪来克服实体模型的局限性,现代意义上的天文馆才得以奠基。100多年过去,这项创意已经为包括北京天文馆在内的世界
摘要:本文基于人工智能与物理教学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聚焦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机器学习为课程教学内容,从高中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考虑分析研究真实问题的需求,找到学科的共性和交叉点,即模型和数据两个方面,并由此展开基于机器学习的物理实验数据分析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理实验;模型建构;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