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人物、风景等课文占比较多,其中《爬天都峰》一文,作者将人物、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文章语言精炼,内容生动,如“挂”“发颤”“白发苍苍”“小猴子”“笑呵呵”“汲取”等。天都峰是黄山诸峰中最为壮丽、雄伟的山峰之一,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攀登天都峰需要拾阶而上15公里,平均坡度超过70度,最陡峭处接近于90度。文中的“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互相支持,最终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个过程是对“我”和“老爷爷”身体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意志力的磨炼。
一、生本教育与生本语文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创立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是为学生好学设计的教育模式,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在我国内地、香港、澳门等100多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进行了实验,成效非常显著。生本教育主张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是相对于“师本教育”而言的新兴教学理念,能够使学生活泼、健康的发展。了解了“生本教育”后,“生本语文”的解释就相对简单了。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所有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学生展开,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学什么”转向“怎么学”,这与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如出一辙,都是以学生为本的有益教育改革。
二、赋予教材新的内涵
精读课文是习作单元重要的构成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教学功能。学生借助阅读能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从“阅读”向“阅读+写作”转变,挖掘、梳理、加工并重组素材,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审视单元功能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怎样写清楚事情的。写好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写作能力,将事情写清楚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写作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阐述一件事情可以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正序)进行描述,围绕事件内容记錄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
(二)关注课后练习题
《爬天都峰》是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课后习题指向“如何准确写清楚一件事”,文章围绕三个时间段——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进行了叙述。文中由于“老爷爷”的参与,“我”的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害怕(发颤)、犹豫、鼓励到喜悦,这样就描写出了“我”登山前后的“心路历程”,将人物的思想情感与事件交织在一起,能够扣动读者的心弦。
(三)制订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新的视角,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制订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识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记10个字词,能够熟练书写这些字词,并能够借助这些字词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2.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事,围绕“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将事情的发展过程描写清楚。
3.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三、增加学习内容
(一)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课文内在联系
1.教师要按照叙述过程进行板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板书1:爬。你爬过山吗?同时画出山的简笔画。板书2:天都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座山的海拔、主要特征(云在山腰、鲫鱼背、极目云天),你爬过这座山吗?
2.小作者是怎样爬天都峰的。作为“题眼”和“文心”,教师要准确把握“爬”字,可以与学生进行问题谈话:“你是否爬过山?”“你爬过这么陡峭的山吗?”结合天都峰的图片继续追问:“你当时是怎么爬的?”这样,学生仿写《爬天都峰》时,也会用“抓”“扣”“踩”“蹬”“跳”等词汇,描绘自己爬山时的感受。
(二)理顺事情发展的顺序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要语句流利,还要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生交流。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文章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描写的,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并让学生尝试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序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已初步了解了要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情发展的方法。这时,教师出示图片(过生日、拔河比赛),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三)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学生熟读课文后,会发现“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且能够在文中准确找到相关的语言描述,并圈画出来慢慢品味。
1.爬山前——不自信(发颤)。在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发颤”这个词的含义是因害怕、紧张等,心理发生变化后身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并引导学生了解“颤”字的构成,“页”代表头,当人的头不自觉摇晃时就是紧张害怕,由此引出文中的“我”为什么发颤。进而告诉学生写作时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将事情描述清楚了。
2.爬山中——老爷爷的“加入”增加了我的勇气。“鼓励+奋力”“我们一起爬吧”……可以看出“老爷爷”与“我”面对这座大山时,都有不自信的心理,但“我们”互相鼓励,克服了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文中用了“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3.登顶后——相互致谢。这也是通过“我们”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在相互道谢中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我们需要相互鼓励,要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
文章的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从事情的发展过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角度揭示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并且这些情感随着爬山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文章写的是爬天都峰,但重点却是写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前面的铺垫,就会理解这样描写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小练笔:仿写作文《登泰山》,要求学生选择一两个方面把过程写清楚。这样一来,极大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通过仿写作文,就能够灵活运用本课所学的表达方法,对他们掌握“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很有帮助。
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披文得意
由于统编教材中“习作单元”部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或者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因此,教师要选择精读课文相关的文本题材。以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习作目标是让学生写清楚一件事。由于该单元都是叙事类文章,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指向。
在《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你爬过什么山?”“你爬过的山很陡峭吗?”“你爬过的山比天都峰(图片、视频资料展示)更陡峭吗?”这种“开门见山”的形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快速打通“我—学生—天都峰”之间的“通道”。可以让学生按照“自读—默读—阅读”的顺序开展阅读,进而从“写什么”向“有序写”转换。教师还可以借助文章前面的大篇幅铺垫,以及登顶后的快速收尾,让学生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使他们明白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都能够克服。
(二)缘意学文
“缘意学文”是让学生掌握巧借语言表达自己心情、想法的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零距离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逐渐从“怎么说”向“说什么”转变,以此发挥“精读课文”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文章的典型段落,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润东九年制学校
一、生本教育与生本语文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创立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是为学生好学设计的教育模式,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在我国内地、香港、澳门等100多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进行了实验,成效非常显著。生本教育主张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是相对于“师本教育”而言的新兴教学理念,能够使学生活泼、健康的发展。了解了“生本教育”后,“生本语文”的解释就相对简单了。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所有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学生展开,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学什么”转向“怎么学”,这与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如出一辙,都是以学生为本的有益教育改革。
二、赋予教材新的内涵
精读课文是习作单元重要的构成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教学功能。学生借助阅读能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从“阅读”向“阅读+写作”转变,挖掘、梳理、加工并重组素材,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审视单元功能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怎样写清楚事情的。写好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写作能力,将事情写清楚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写作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阐述一件事情可以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正序)进行描述,围绕事件内容记錄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
(二)关注课后练习题
《爬天都峰》是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课后习题指向“如何准确写清楚一件事”,文章围绕三个时间段——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进行了叙述。文中由于“老爷爷”的参与,“我”的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害怕(发颤)、犹豫、鼓励到喜悦,这样就描写出了“我”登山前后的“心路历程”,将人物的思想情感与事件交织在一起,能够扣动读者的心弦。
(三)制订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新的视角,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制订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识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记10个字词,能够熟练书写这些字词,并能够借助这些字词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2.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事,围绕“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将事情的发展过程描写清楚。
3.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三、增加学习内容
(一)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课文内在联系
1.教师要按照叙述过程进行板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板书1:爬。你爬过山吗?同时画出山的简笔画。板书2:天都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座山的海拔、主要特征(云在山腰、鲫鱼背、极目云天),你爬过这座山吗?
2.小作者是怎样爬天都峰的。作为“题眼”和“文心”,教师要准确把握“爬”字,可以与学生进行问题谈话:“你是否爬过山?”“你爬过这么陡峭的山吗?”结合天都峰的图片继续追问:“你当时是怎么爬的?”这样,学生仿写《爬天都峰》时,也会用“抓”“扣”“踩”“蹬”“跳”等词汇,描绘自己爬山时的感受。
(二)理顺事情发展的顺序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要语句流利,还要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生交流。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文章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描写的,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爬山前、爬山中、登顶后,并让学生尝试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序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已初步了解了要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情发展的方法。这时,教师出示图片(过生日、拔河比赛),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三)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学生熟读课文后,会发现“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且能够在文中准确找到相关的语言描述,并圈画出来慢慢品味。
1.爬山前——不自信(发颤)。在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发颤”这个词的含义是因害怕、紧张等,心理发生变化后身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并引导学生了解“颤”字的构成,“页”代表头,当人的头不自觉摇晃时就是紧张害怕,由此引出文中的“我”为什么发颤。进而告诉学生写作时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将事情描述清楚了。
2.爬山中——老爷爷的“加入”增加了我的勇气。“鼓励+奋力”“我们一起爬吧”……可以看出“老爷爷”与“我”面对这座大山时,都有不自信的心理,但“我们”互相鼓励,克服了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文中用了“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3.登顶后——相互致谢。这也是通过“我们”的对话表现出来的,在相互道谢中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我们需要相互鼓励,要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
文章的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从事情的发展过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角度揭示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并且这些情感随着爬山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文章写的是爬天都峰,但重点却是写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前面的铺垫,就会理解这样描写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小练笔:仿写作文《登泰山》,要求学生选择一两个方面把过程写清楚。这样一来,极大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通过仿写作文,就能够灵活运用本课所学的表达方法,对他们掌握“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方法很有帮助。
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披文得意
由于统编教材中“习作单元”部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或者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因此,教师要选择精读课文相关的文本题材。以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习作目标是让学生写清楚一件事。由于该单元都是叙事类文章,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指向。
在《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你爬过什么山?”“你爬过的山很陡峭吗?”“你爬过的山比天都峰(图片、视频资料展示)更陡峭吗?”这种“开门见山”的形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快速打通“我—学生—天都峰”之间的“通道”。可以让学生按照“自读—默读—阅读”的顺序开展阅读,进而从“写什么”向“有序写”转换。教师还可以借助文章前面的大篇幅铺垫,以及登顶后的快速收尾,让学生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使他们明白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都能够克服。
(二)缘意学文
“缘意学文”是让学生掌握巧借语言表达自己心情、想法的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零距离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逐渐从“怎么说”向“说什么”转变,以此发挥“精读课文”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文章的典型段落,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润东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