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我国经受了50年不遇的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灾害,许多媒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报道,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灾害发生后的许多细节,引起人们对灾害研究与预警预报、防灾救灾应急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事件的报道,就称之为灾害性报道。
搞好灾害性报道,首先要坚持以事为本的原则,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事件的发展来安排报道的内容,报道的价值不能停留在强调意义的教化层面,也就是说要以事为本。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风雪冰冻灾害,媒体积极参与报道,从最初的冰雪封路、断电断水,到群众生活困难,步步紧跟,让全国人民了解了灾害的严重性,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影响面广、号召力强的作用。媒体直面灾害,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发言”,客观报道灾情,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以权威、可信的报道消除人际传播的不准确性,把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抗灾救灾的轨道上来,这是抗灾救灾的需要。灾害特别是重特大灾害发生时,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社会舆论的焦点,由于人际传播的不准确性和“走样”,可能导致谣言四起,形成不利于抗灾救灾的社会舆论。这时媒体要担负起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将真象告诉大家。
在灾害报道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由于灾害具有破坏性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作为记者要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周密策划灾害报道特别是重特大灾害报道,在第一时间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灾害报道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抢新闻”,更不是揭丑、亮丑或猎奇,而是为抗灾减灾提供舆论支持,弘扬主旋律。灾害报道不仅要关注灾情,更要关注“抗灾”、“救灾”,重点报道党和政府抗灾救灾的部署、作为,以及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自救的行动和精神。当报纸和电子媒体报道了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深入到一线指挥抗灾时,当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时,广大灾区群众深受鼓舞,增添了战胜灾害的勇气和力量。抗灾救灾报道,起始点是“灾”,但落脚点应该是“抗灾”、“救灾”、“减灾”,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任何灾害报道的重点都应该是抗灾救灾的部署和行动,否则,报道就会流于自然主义,偏离正确方向。一般来说,灾害报道要趋利避害,不能夸大负面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在灾害中发现“建设性”的契机以及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奋起抗灾的亮点,鼓舞信心,将灾害的破坏性降到最小。
在灾害性新闻报道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突发性的灾害新闻,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是新闻报道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由于灾难中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发生激烈的动荡,在这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灾难面前,人的表现是最值得关注的。在灾难面前如何显示人之理智、沉稳的一面,如何显示人们的情感与关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去年冰雪灾害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在报道中不只是刊登雪灾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是把更多的笔墨和镜头对准了受灾难的群众,关注他们的遭遇,倾听他们的声音,反映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在新闻报道中融入很强的人文关怀意识。
灾害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多个方面。它首先体现在报道中的人物应该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符号。每一起灾害,都有利益直接受损害的群体,他们往往还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灾害报道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受伤害者的关注、关心上,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人的精神的张扬。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日报社)
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事件的报道,就称之为灾害性报道。
搞好灾害性报道,首先要坚持以事为本的原则,要客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事件的发展来安排报道的内容,报道的价值不能停留在强调意义的教化层面,也就是说要以事为本。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风雪冰冻灾害,媒体积极参与报道,从最初的冰雪封路、断电断水,到群众生活困难,步步紧跟,让全国人民了解了灾害的严重性,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影响面广、号召力强的作用。媒体直面灾害,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发言”,客观报道灾情,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以权威、可信的报道消除人际传播的不准确性,把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抗灾救灾的轨道上来,这是抗灾救灾的需要。灾害特别是重特大灾害发生时,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社会舆论的焦点,由于人际传播的不准确性和“走样”,可能导致谣言四起,形成不利于抗灾救灾的社会舆论。这时媒体要担负起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将真象告诉大家。
在灾害报道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由于灾害具有破坏性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作为记者要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周密策划灾害报道特别是重特大灾害报道,在第一时间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灾害报道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抢新闻”,更不是揭丑、亮丑或猎奇,而是为抗灾减灾提供舆论支持,弘扬主旋律。灾害报道不仅要关注灾情,更要关注“抗灾”、“救灾”,重点报道党和政府抗灾救灾的部署、作为,以及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自救的行动和精神。当报纸和电子媒体报道了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深入到一线指挥抗灾时,当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时,广大灾区群众深受鼓舞,增添了战胜灾害的勇气和力量。抗灾救灾报道,起始点是“灾”,但落脚点应该是“抗灾”、“救灾”、“减灾”,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任何灾害报道的重点都应该是抗灾救灾的部署和行动,否则,报道就会流于自然主义,偏离正确方向。一般来说,灾害报道要趋利避害,不能夸大负面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在灾害中发现“建设性”的契机以及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奋起抗灾的亮点,鼓舞信心,将灾害的破坏性降到最小。
在灾害性新闻报道中,要体现出人文关怀。突发性的灾害新闻,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是新闻报道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由于灾难中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发生激烈的动荡,在这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灾难面前,人的表现是最值得关注的。在灾难面前如何显示人之理智、沉稳的一面,如何显示人们的情感与关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去年冰雪灾害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在报道中不只是刊登雪灾带来的巨大损失,而是把更多的笔墨和镜头对准了受灾难的群众,关注他们的遭遇,倾听他们的声音,反映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在新闻报道中融入很强的人文关怀意识。
灾害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多个方面。它首先体现在报道中的人物应该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符号。每一起灾害,都有利益直接受损害的群体,他们往往还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灾害报道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受伤害者的关注、关心上,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人的精神的张扬。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