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由于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错题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错题资源,让学生从自我、小组、教师等多方面的评价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引导学生在“错”中不断的前进。
关键词:错题教学;评价;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自我评价错题,争取独立纠正
把批改过的作业本、练习题或试卷下发后,首先让学生将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抄下来,再布置学生对着答案钻研自己做错的题。要求他们通过再次钻研,能够查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思考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在这样自我评价中,争取独立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和步骤。老师一边鼓励学生大胆钻研,一边个别启发点拨。在老师的鼓励和个别指导下,绝大多数的错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
二、小组评价错题,讨论中共发展
通过自我评价,假如你有疑问就主动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假如你会解答,那么你就毫无保留地讲给大家,让我们在小组评价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每当讨论时,各个小组都很热烈。而此时的我,也忙前跑后,一会儿加入这个小组讨论,一会儿又加入那个小组讨论。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不仅了解到了他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还能不失时机地给予讲的好的同学以表扬和鼓励。实践证明,讨论很有成效,不少的疑难问题就在讨论中解决了。
三、教师评价错题,生成教学新亮点
1.精选错题成例题
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会把错题当作例题在课堂上讲解,往往事半功倍。
在教学分数乘法单元时,有这样一道题出现的错误率很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学生的回答有两种,有说第二根用去的多,也有说用无法比较。
针对学生的这些回答,我没有直接给出定论,而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讨论得十分热烈。我先请不同意见的代表解释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第二根用去多的同学说:“第一根用去的3/10米表示1米的3/10,而第二根用去3/10表示一根钢管的3/10,所以肯定是第二根钢管用去多。”这位学生刚说完,马上有人提问:“如果这两根钢管比1米少呢?你还认为是这样吗?
认为无法比较的同学说:“3/10米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3/10是一个分率,分率和数量无法比较。”
还有学生说:“这道题目中,有一个信息是很重要的,就是‘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已经是一个确定的量了,而第二根用去的长度取决于原来钢管的长。那么,假如钢管的长小于1米,那就是第一根用去多;假如钢管的长正好是1米,那就是两根用去一样多;假如钢管的长大于1米,那就是第二根钢管用去多。”说完,同学们自发的鼓起了掌,掌声经久不息。
2.正误比较更亮丽
学习论研究表明,组织学习活动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在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和应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看成是映射的两个方面,失去任何一个方面,反馈就不复存在。所以,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利用错误进入积极地思考、探究、倾听与评价状态,让思维“动”起来。
如五年级下册分数应用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两道练习题:
(1)一堆沙子重5/8吨,用去1/4,还剩多少吨?
(2)一堆沙子重5/8吨,用去一些后还剩1/4,还剩多少吨?
有些学生对这样的题目怎么也搞不清,确实,这道题学生如果照搬第1小题的解决方法,第2小题肯定会出错,因此在订正作业的时候,我就特别提出了这道题。
我首先采用“正面纠正法”,启发学生讲出解题的数量关系式:总吨数×剩下的分率=剩下的吨数。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审题,逐一对比,理解题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再问:“(1-1/4)”是表示剩下的分率吗?剩下的分率是多少?学生恍然大悟,立即改正了错误,列出了正确的算式:5/8×1/4。
然而我没有就此罢休,再采用“反面纠正法”,如果5/8×(1-1/4)是一个正确的算式,那么应当怎样改变题目的条件?这一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纷纷举手回答“把一些后、还剩,这些字去掉,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题目的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变换题目的问题才能符合原来的算式?”这个提问,再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沉浸在解题的欢乐之中:“还剩多少吨?”换成“用去多少吨?”顿时,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四、反复评价错题,再度深化认识
1、错题本要经常阅读
要控制好信息强化的周期,使需要保持住的信息真正保持住,在错题本建立以后,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要求学生对新纠正的错误在第1天,第2天、第5天、第10天、第20天重新阅读,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系统阅览“错题本”,这样慢慢的隔周,隔月翻看,利于记忆。在翻看的同时,将各种错误的类型分类归纳,从规律中明白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2、错题本要相互交流
在错题本建立后,不仅自己要经常阅读,而且还要在班级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互相借鉴,互有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错题本的交流不要仅限于学校里同学间的交流,也可以扩展到和家长的交流。错题本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卡”,从错题本上,家长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专门出错,从而方便指导。自从有了错题本,促进了家长自己改变了观念,开始和孩子一起来研究错题,帮助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郑敏.《知识缺陷型错题管理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3)
关键词:错题教学;评价;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自我评价错题,争取独立纠正
把批改过的作业本、练习题或试卷下发后,首先让学生将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抄下来,再布置学生对着答案钻研自己做错的题。要求他们通过再次钻研,能够查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思考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在这样自我评价中,争取独立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和步骤。老师一边鼓励学生大胆钻研,一边个别启发点拨。在老师的鼓励和个别指导下,绝大多数的错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
二、小组评价错题,讨论中共发展
通过自我评价,假如你有疑问就主动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假如你会解答,那么你就毫无保留地讲给大家,让我们在小组评价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每当讨论时,各个小组都很热烈。而此时的我,也忙前跑后,一会儿加入这个小组讨论,一会儿又加入那个小组讨论。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不仅了解到了他们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还能不失时机地给予讲的好的同学以表扬和鼓励。实践证明,讨论很有成效,不少的疑难问题就在讨论中解决了。
三、教师评价错题,生成教学新亮点
1.精选错题成例题
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会把错题当作例题在课堂上讲解,往往事半功倍。
在教学分数乘法单元时,有这样一道题出现的错误率很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学生的回答有两种,有说第二根用去的多,也有说用无法比较。
针对学生的这些回答,我没有直接给出定论,而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讨论得十分热烈。我先请不同意见的代表解释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第二根用去多的同学说:“第一根用去的3/10米表示1米的3/10,而第二根用去3/10表示一根钢管的3/10,所以肯定是第二根钢管用去多。”这位学生刚说完,马上有人提问:“如果这两根钢管比1米少呢?你还认为是这样吗?
认为无法比较的同学说:“3/10米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3/10是一个分率,分率和数量无法比较。”
还有学生说:“这道题目中,有一个信息是很重要的,就是‘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已经是一个确定的量了,而第二根用去的长度取决于原来钢管的长。那么,假如钢管的长小于1米,那就是第一根用去多;假如钢管的长正好是1米,那就是两根用去一样多;假如钢管的长大于1米,那就是第二根钢管用去多。”说完,同学们自发的鼓起了掌,掌声经久不息。
2.正误比较更亮丽
学习论研究表明,组织学习活动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在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和应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看成是映射的两个方面,失去任何一个方面,反馈就不复存在。所以,在教学中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利用错误进入积极地思考、探究、倾听与评价状态,让思维“动”起来。
如五年级下册分数应用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两道练习题:
(1)一堆沙子重5/8吨,用去1/4,还剩多少吨?
(2)一堆沙子重5/8吨,用去一些后还剩1/4,还剩多少吨?
有些学生对这样的题目怎么也搞不清,确实,这道题学生如果照搬第1小题的解决方法,第2小题肯定会出错,因此在订正作业的时候,我就特别提出了这道题。
我首先采用“正面纠正法”,启发学生讲出解题的数量关系式:总吨数×剩下的分率=剩下的吨数。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审题,逐一对比,理解题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再问:“(1-1/4)”是表示剩下的分率吗?剩下的分率是多少?学生恍然大悟,立即改正了错误,列出了正确的算式:5/8×1/4。
然而我没有就此罢休,再采用“反面纠正法”,如果5/8×(1-1/4)是一个正确的算式,那么应当怎样改变题目的条件?这一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纷纷举手回答“把一些后、还剩,这些字去掉,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题目的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变换题目的问题才能符合原来的算式?”这个提问,再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沉浸在解题的欢乐之中:“还剩多少吨?”换成“用去多少吨?”顿时,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四、反复评价错题,再度深化认识
1、错题本要经常阅读
要控制好信息强化的周期,使需要保持住的信息真正保持住,在错题本建立以后,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要求学生对新纠正的错误在第1天,第2天、第5天、第10天、第20天重新阅读,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系统阅览“错题本”,这样慢慢的隔周,隔月翻看,利于记忆。在翻看的同时,将各种错误的类型分类归纳,从规律中明白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2、错题本要相互交流
在错题本建立后,不仅自己要经常阅读,而且还要在班级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互相借鉴,互有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错题本的交流不要仅限于学校里同学间的交流,也可以扩展到和家长的交流。错题本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卡”,从错题本上,家长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专门出错,从而方便指导。自从有了错题本,促进了家长自己改变了观念,开始和孩子一起来研究错题,帮助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郑敏.《知识缺陷型错题管理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