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方面文献不断出现。本文主要通过查阅2000年以来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整体梳理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规划 理论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0-01
一、职业规划的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0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1]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是较早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案保障。比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该委员会提倡从小就要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相关的研究才开始正式起步,文献研究也开始增多。
二、高校职业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陈志新、杨春梅、焦啸云通过对广西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对未来信心不足,对父母、亲朋和同学依赖性较强,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只是获取渠道较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意识较弱,学生对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评价不高。刘红英和汤海斌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对策分析》中指出,当前高校校内组织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性不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方法,工作不能贯彻始终。曲光明在《关于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目前大学生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学校指导不够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白强和高定伦就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这一重要课题,对重庆地区15所高校3500名高年级大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中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持续性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步阶段,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系统性较差。而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只是简单的加以引进,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和方法,不能对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合理的指导。同时,大学生本身意识的薄弱,也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三、高校职业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此仍需不断完善。
首先,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中,大都是思想政治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学者,而学习心理的则相对较少,所以,在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心理学者应积极加入这一队伍。其次,张建芹在《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中指出,专业课老师应该主动进行课改,引导学生确立合适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结合实际,積极鼓励学生为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2]使得职业规划指导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增加其现实意义。第三,姚志红在《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从构建主义理论出发,结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和持续学习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多种模式灵活教学方法、建立“第二课堂”和全站式服务体系等有益的教学建议。[3]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开始着手深入,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加全面。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的焦点,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现实和社会未来的变化趋势理性认识自己,理性认识社会,理性认识职业规划,才能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参考文献】
[1]董研均.2007年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8(9):14-16.
[2]张建芹.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65-67.
[3]姚志红.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5):58-59.
[关键词]职业规划 理论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0-01
一、职业规划的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0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1]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是较早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案保障。比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该委员会提倡从小就要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相关的研究才开始正式起步,文献研究也开始增多。
二、高校职业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陈志新、杨春梅、焦啸云通过对广西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对未来信心不足,对父母、亲朋和同学依赖性较强,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只是获取渠道较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意识较弱,学生对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评价不高。刘红英和汤海斌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对策分析》中指出,当前高校校内组织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性不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方法,工作不能贯彻始终。曲光明在《关于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目前大学生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学校指导不够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白强和高定伦就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这一重要课题,对重庆地区15所高校3500名高年级大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中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持续性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步阶段,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系统性较差。而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只是简单的加以引进,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和方法,不能对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合理的指导。同时,大学生本身意识的薄弱,也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三、高校职业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此仍需不断完善。
首先,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中,大都是思想政治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学者,而学习心理的则相对较少,所以,在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心理学者应积极加入这一队伍。其次,张建芹在《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中指出,专业课老师应该主动进行课改,引导学生确立合适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结合实际,積极鼓励学生为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2]使得职业规划指导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增加其现实意义。第三,姚志红在《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从构建主义理论出发,结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和持续学习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多种模式灵活教学方法、建立“第二课堂”和全站式服务体系等有益的教学建议。[3]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开始着手深入,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加全面。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的焦点,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现实和社会未来的变化趋势理性认识自己,理性认识社会,理性认识职业规划,才能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参考文献】
[1]董研均.2007年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8(9):14-16.
[2]张建芹.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65-67.
[3]姚志红.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