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44-01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在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进行有效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宽松、平等、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情感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际行动来缩短师生之间心理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言语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递学生所需要的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把老师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老师的爱让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使得现代课堂教学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平等的对话教学平台,这样教学就成了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自然的坦诚也就代替了做作的尊严,更不会出现课堂和课外师生间的冲突这种不和谐的事件。
二、创设积极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睡觉的人?”学生在接受知识之前,首先接受的是该教师的情感,因为,教师的积极情感会有力地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心情激动、情绪高涨,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平等爱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优秀学生固然值得我们重视和骄傲,但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漠视乃至歧视那些“弱势群体”,对班级中部分学习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百般呵护,精心哺育”,给学生台阶下,充分尊重、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不懂、不会,允许他们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想错、说错、读书速度慢……唯有如此,才能促成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也要密切关注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因为这一小小的收获可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向,从而改变其学习、生活方式,并真正提升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素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主渠道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现实、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素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发展为目标。通过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生活情景、形象动态情景、质疑情景等,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促进情感的发展。
五、拓宽交流渠道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延伸
教师要特别重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地与学生接触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并主动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前,教师一次倾心的谈话、一次耐心的作业辅导、一次电话联系,甚至是一次游戏活动,都是积极拉近学生情感的交流方式,如在布置作业和作业批改中,教师要在“情”字上下功夫。在布置作业上,我经常尊重学生的意见,向学生了解当天其他学科的作业布置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书写认真、观点新颖、思路条理清晰等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这样师生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情意也会越来越深,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越来越大。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
总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心灵的情感交流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和学生“拉近乎”,以自己真诚的爱唤醒学生情感共鸣。在不断的情感交流中,加深互相了解,融洽师生感情。师生关系就和谐了,才能真正落实、促进教育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在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进行有效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宽松、平等、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情感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际行动来缩短师生之间心理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言语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向学生传递学生所需要的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把老师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老师的爱让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使得现代课堂教学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平等的对话教学平台,这样教学就成了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自然的坦诚也就代替了做作的尊严,更不会出现课堂和课外师生间的冲突这种不和谐的事件。
二、创设积极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睡觉的人?”学生在接受知识之前,首先接受的是该教师的情感,因为,教师的积极情感会有力地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心情激动、情绪高涨,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平等爱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优秀学生固然值得我们重视和骄傲,但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漠视乃至歧视那些“弱势群体”,对班级中部分学习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百般呵护,精心哺育”,给学生台阶下,充分尊重、信任他们,理解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不懂、不会,允许他们质疑问难,允许他们想错、说错、读书速度慢……唯有如此,才能促成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也要密切关注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因为这一小小的收获可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向,从而改变其学习、生活方式,并真正提升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素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主渠道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现实、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素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发展为目标。通过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生活情景、形象动态情景、质疑情景等,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促进情感的发展。
五、拓宽交流渠道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延伸
教师要特别重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地与学生接触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并主动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前,教师一次倾心的谈话、一次耐心的作业辅导、一次电话联系,甚至是一次游戏活动,都是积极拉近学生情感的交流方式,如在布置作业和作业批改中,教师要在“情”字上下功夫。在布置作业上,我经常尊重学生的意见,向学生了解当天其他学科的作业布置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书写认真、观点新颖、思路条理清晰等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这样师生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情意也会越来越深,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越来越大。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
总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心灵的情感交流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和学生“拉近乎”,以自己真诚的爱唤醒学生情感共鸣。在不断的情感交流中,加深互相了解,融洽师生感情。师生关系就和谐了,才能真正落实、促进教育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