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处的精彩探微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ER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默读是通过视觉和思维的活动,将文字符号转化为个体内部言语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有助于促进思考,深度研读文本。在默读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不受外界的干扰,对不懂的地方能反复读,能更好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并能提高读书的速度。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默读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提升阅读品质,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有思维含金量呢?我们可以学学名师的默读教学的智慧。
  一、勾连生活,切己体察
  【片段一】于永正老师教学《第一次抱母亲》的片段
  师:同学们,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它仅仅指那100多斤重的担子吗?母亲肩上挑的到底是什么?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要和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的妈妈,这样理解才比较透彻。
  (学生默读)
  生:是为了养活一家。
  师:是的,她挑起了一个家庭。
  生:挑的是母爱。
  师:是的,她用自己所有的爱把一个家庭承担下来,还有吗?
  生:家庭所有的负担,要管孩子,要关心老人,还要劳动,去挣钱。
  生: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赏析】
  于老师重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深谙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习得的道路。在这个片段教学中,于老师没有讲默读的概念,也没有其他说教,他在导语中提出的问题恰恰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潜心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在理解“重担”一词时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体验,把自己“代入”进去,自己就成了文中的作者。学生和文本真正和谐对话,过程与方法水乳相融。于老师引用歌德的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是在告诉学生读书不仅读文字表面,更要透过文字探寻文字背后的深意。方法的引领水到渠成,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重担”做出个性化的解读,透过“重担”这个平常的词语,体悟到母亲身挑的担子有多少“爱”。可以说,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领悟不是靠讲解与分析,主要靠的是默读、静心涵泳而得到的。
  二、圈画批注,聚焦语用
  【片段二】张祖庆老师教学《穷人》的片段
  师:同学们,都说《穷人》写得精彩,可张老师读完整篇小说,字里行间找不到一个“穷”字,这些穷人真的很穷吗?(生点头)那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到的?请大家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认真地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穷人的“穷”的?默读圈画,画出一处地方标上1,画出第二处标上2,标好后,选一处感悟最深的,做简单批注,然后小组分享,等会请同学上台交流。好,开始静静地默读。
  (生静读圈画)
  师(生细读1分钟后):也许这“穷”字藏在某个词语中,也许这“穷”字藏在一个标点中,也许这“穷”字藏在一组对话中,也许这个“穷”字藏在对环境的描写中,也许这个“穷”字藏在某处细节中。细细阅读,才会发现更多的东西。阅读,就是发现。
  (学生继续默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分享,大约7分钟后,教师组织交流,学生从恶劣的环境、室内陈设、孩子们的穿着、寡妇睡的稻草铺、孩子们没有鞋子被子等角度发现穷人的“穷”,有十几位同学发言)
  【赏析】
  张老师紧紧围绕“穷”字,给学生提供默读的脚手架,在阅读中处处体现“不動笔墨不读书”的优秀传统。在这个片段中,张老师安排默读两次,每次阅读都是围绕“穷”字做文章,共达8分钟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默读。第1次默读1分钟,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体现“穷”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钟,但学生在快速默读和思考,在众多的语言文字中提炼穷人之“穷”,为进一步感受穷人不“穷”做铺垫,有效提升了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第2次默读,张老师给学生提供读书的路径,指明小到词语、标点,大到对话、描写,学生读书指向性强。在两次默读中,学生都需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是核心,“手到”与“心到”密切联系。通过批注记下此时此刻自己的想法,是对“不动笔墨不读书”很好的诠释。在默读中反复推敲,揣摩,感悟,文字符号就将转变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深深定格在学生心中。
  三、酝酿情感,朗读升华
  【片段三】王崧舟老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片段
  师:“纹丝不动”这个词,我们在读邱少云潜伏的时候读到过,在读邱少云被烈火包围的时候想象过,也在读邱少云壮烈牺牲的时候强烈地感受过。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的。
  (学生快速默读并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师:同学们,你是在什么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咱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里的“纹丝不动”指的是战士们在生理上克制想动的那种观念。
  师:你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王老师建议你再往前读,他为什么必须做到纹丝不动?他有原因啊!你找得到原因吗?
  生:“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说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很容易看见我们。”
  师:你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但王老师觉得学语文光理解没有感情是不行的,你得把自己读这段话时的真实感情表达出来。
  (生再读)
  【赏析】
  王老师的默读环节安排理解“纹丝不动”这个词的意思,为学生有感情朗读定下基调。对于“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的理解,王老师没有就词解词,就句析句,也没有说教,把理解词语的意思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默读来理解,在不经意间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学生理解了“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的意思及其背后的多层含义,就为有感情朗读做了很好的准备。
  从以上三个教学片段看出,默读绝不能天马行空,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读书,那样教师在教学中组织者的地位就会缺失。上述三位名师没有说教,在方法上做足了文章,目标明确,指向精准,充分发挥了默读的功效。实践证明,学生心灵的感悟和精彩的发言来自默读,来自于潜心会文。只有给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场景,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学生静静默读思考,细细品味,有效阅读才能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测试是一项精细、科学的工作,在对非连续性文本《别让共享单车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进行试卷编制、测试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想要出一份试卷很难,想要出一份好的试卷更是难上加难。在历经寻找素材、酝酿题目、反复推敲和检测分析,甚至几易其稿的痛苦煎熬后,这份试卷终于“新鲜出炉”。当然,这个过程带给笔者的思考和收获远非这些,下面就举一两例来谈一谈。  反思一:对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的
期刊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渗透模型思想,加强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的数学模型,抓住数学的本质,提高数学能力。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模型的构建过程,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模型猜
期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018年10月20至21日,第六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如约在福州市仓山小学隆重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三位专家、七位名师,围绕“改进指导策略 提升阅读素养”这一主题,以先进的理念、新颖的授课方式,作了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并和1000多位与会教师面对面分享了两岸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思想与教研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课堂教学的交流与融合,互促与共荣
期刊
练习题是新知教学的必要延续和拓展,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对于习题的研究和教学,不仅仅要着眼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方法和思维模式。教师应秉持“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这一理念。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练习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一、在质疑中,开启学生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四基”,即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它们确定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数学教学在重视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拓展、提升、交流数学活动经验和思维经验,形成基本数学思想。笔者认为,作为数学核心的“数学思想”不能只是“犹抱琵
期刊
结识顾明远先生有近30年了。这是有幸被顾先生引领着、提携着前行的3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苏州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受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委托,在苏州举办一个以“迈向21世纪的国际理解教育”为主体的学术研讨会。为了把大会开好,日本朋友提议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到会上做主题讲演。我以初生牛犊的勇气给顾先生去了一封信,没有想到,顾先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不仅准时参加会议,做了一个精彩的主题
期刊
学会正确有感情地自信演唱并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演唱”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一节有效的唱歌课不应仅教会学生一首歌曲,使之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而应将歌曲作为学习的载体,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过程中习得唱歌的方法,享受以歌唱表达美的乐趣。本文以笔者执教的《可爱的家》一课为例,阐述唱歌课常用的有效方法。  一
期刊
1975年出生的何捷老师,已先后在十几家报刊发表1700余篇文章,其学生发表的习作也多达900余篇,令人叹为观止。  这让我想起2016年采访于永正老师时他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只有‘读写’两个字;如果再多说一些,就是‘多读多写’四个字。”  诚哉斯言!  何捷及其学生“多产”且优质,靠的也是这四个字。何捷是用怎样高妙的技法让这四字“箴言”发挥出如此巨大的魔力的呢?这引起了我的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  【设计思路】图式思维是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理想的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本质,也要尊重儿童特质。本课以图式为支架,以学为本,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可视化、知识结构化、数学模型化的视觉学习过程,构建学本课堂,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创作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初步学会用图式整理单元知识的方法,
期刊
前不久,在一次华应龙张罗的聚会上,他宣布自己有一本名为《我不只是数学》的新书即将出版,希望我能够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我快乐地应承了下来。我说,我要写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华应龙,要写一个“情种”华应龙。  华应龙有浓厚的家乡情结。他是从江苏海安走出来的,他对那片土地的哺育之恩一直难以忘怀。虽然来到北京工作,他的天空更大了,但是他就像一只风筝,线一直拴在海安那个小学的校园。我一直感觉他简直就是海安教育的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