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感恩生活的慷慨馈赠,她总会在我人生道路上带来推力和惊喜。2009年12月,我被确定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这又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展目标。能够加入“培养工程”研究团队,在众多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与一批优秀的校长们结伴同行,努力追求学校和自身的共同发展,是一次快乐并幸福的旅程。
在学习中思考
在首批培养对象50位成员中,我所在的组由12位中学校长组成,另有陈玉琨、宋永忠、胡百良等全国著名学者作为我们的导师。三年来,培养工程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有行政领导的政策报告、专家学者的专业讲座和组内同伴的经验交流,我还多次随组外出实地考察,并根据专家推荐,加强读书研修。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提升了理论素养,凝练了办学思想,开拓了办学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我逐步形成对淮阴中学今后办学定位的思考。我一直在思考,学校目前已经成立拥有四个校区的教育集团,已处在高位发展的平台,作为校长,如何领导学校,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创建集团办学模式下的精品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面向“文化立校”之本,当前文化建设的方向、重点和途径在哪里?结合学校的历史积淀和现实状况,在广泛讨论、形成共识以及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我把“成就每一位师生的卓越追求”作为学校核心理念;把“竖起脊梁担事”作为学校精神内核;把“担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品牌;把“追求卓越教育、具有国际视野、质量全国一流的当代学术高中”作为学校发展目标。要实现这样的宏伟蓝图,我想,今后学校必须以“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野,注重优化教育生态、优化课程体系、优化管理模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倡导科研兴校、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开发非智力因素,才能真正打造精品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借鉴中实践
在小组中,周围的校长朋友们所在的学校都是江苏一流的中学,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有的倡导“全面发展,科学见长”,培养学生在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有的注重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重视弘扬国学精神,来滋养濡染学生的中国品格;有的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有的则努力构建以“底蕴、活力、视野、气派”为支撑维度的“品位教育”学校特色……在交流研讨中,校长们畅谈办学思想和办学举措,专家们进行深刻的解剖和指导。他们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办学要抓住关键要素,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坚持校本化、有特色、创新性、前瞻性,同时要寻求到相应的办学载体或办学抓手,然后依靠师生员工的群策群力,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在专家指导下,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我积极进行办学实践探索,推动学校的优质发展。
(一)改革教师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我以为,学校在采取各种培养举措的同时,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面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博学严谨、具有现代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淮阴中学创造性地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重视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为教师设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面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评定细则,明确发展途径和达成标准。学校还将教师日常工作、科研任务、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同时深化和推广省级课题“中学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此评价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体系,完善了淮阴中学教师评价机制,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
(二)推进“精品教育”建设,优化学校特色发展。
我以为,学校必须注重与时俱进,敢于推陈出新,不断优化自身特色,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淮阴中学利用建设新校区契机,已经打造出一座现代化的“精品校园”。学校同时不断发掘自身文化,推进校园景点建设,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努力让校园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隐性教育课程。建校110周年之际,邀请校友、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创作《淮中赋》,诠释学校文化精神;邀请书法家孙晓云先生将之撰写成书法作品,以青铜雕铸,立于校园,作为校庆纪念碑刻,激发学生奋发进取,追求卓越。
学校积极优化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学科德育、人生指导、德育实践、家校联动、爱心助学等五项德育工程。学校以“担当教育”为指向,健全学生自我管理网络,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将运动会、艺术节、主题班会等活动交由学生策划组织,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历来重视课堂教学研究,不断丰富“基于指导的学生促进、基于反思的教师促进、基于学案的学习促进和基于调研的管理促进”四大教学策略的内涵,作为打造“精品课堂”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来,学校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强化课程建设、教学规范和教学改革执行力度,依托技术手段和多元评价,加强监控和指导,引领课堂教学研究和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去发展个性特长。
(三)提高学生全面基础素质,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愈加认识到,基础教育应该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必备的基础素质,培养理性和创新兼备的思维品质,培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校应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淮阴中学目前已经形成良好的办学生态,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积极创新办学思路,积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优化课程体系,开齐开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同时,加强拓展性课程建设。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积极建设“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学生社团、航空航天体验馆、网络学习等平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空;整合通用技术课程,提升艺术体育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阅读课程、体验课程、拓展课程建设。学校组建航空“长空班”和“翔宇社”等100多个社团,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与淮安市电视台、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专门机构或高校联合,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新的合作机制。这些举措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中自省
三年“培养工程”的学习进修,我常怀幸运之念和感恩之心。我知道,它对于一所学校和一校之长非比寻常的意义。三年来,领导的教诲,人民的期待,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启发,促使我积极投身于每一项活动之中,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适时调整,在调整中坚定前行。为此,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赢得了广泛的肯定,被评为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成绩面前,我十分清楚,我只是一个办学探索者、实践者,只求在这项工程中博采众长,在学习和实践中促进学校和自己的共同发展,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特长发展、多样发展,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履行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担当的职责。
(张元贵,江苏省淮阴中学,223300)
责任编辑:颜莹
在学习中思考
在首批培养对象50位成员中,我所在的组由12位中学校长组成,另有陈玉琨、宋永忠、胡百良等全国著名学者作为我们的导师。三年来,培养工程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有行政领导的政策报告、专家学者的专业讲座和组内同伴的经验交流,我还多次随组外出实地考察,并根据专家推荐,加强读书研修。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提升了理论素养,凝练了办学思想,开拓了办学视野。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我逐步形成对淮阴中学今后办学定位的思考。我一直在思考,学校目前已经成立拥有四个校区的教育集团,已处在高位发展的平台,作为校长,如何领导学校,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创建集团办学模式下的精品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面向“文化立校”之本,当前文化建设的方向、重点和途径在哪里?结合学校的历史积淀和现实状况,在广泛讨论、形成共识以及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我把“成就每一位师生的卓越追求”作为学校核心理念;把“竖起脊梁担事”作为学校精神内核;把“担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品牌;把“追求卓越教育、具有国际视野、质量全国一流的当代学术高中”作为学校发展目标。要实现这样的宏伟蓝图,我想,今后学校必须以“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野,注重优化教育生态、优化课程体系、优化管理模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倡导科研兴校、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开发非智力因素,才能真正打造精品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借鉴中实践
在小组中,周围的校长朋友们所在的学校都是江苏一流的中学,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有的倡导“全面发展,科学见长”,培养学生在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有的注重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的重视弘扬国学精神,来滋养濡染学生的中国品格;有的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有的则努力构建以“底蕴、活力、视野、气派”为支撑维度的“品位教育”学校特色……在交流研讨中,校长们畅谈办学思想和办学举措,专家们进行深刻的解剖和指导。他们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办学要抓住关键要素,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坚持校本化、有特色、创新性、前瞻性,同时要寻求到相应的办学载体或办学抓手,然后依靠师生员工的群策群力,坚持不懈,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在专家指导下,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我积极进行办学实践探索,推动学校的优质发展。
(一)改革教师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我以为,学校在采取各种培养举措的同时,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面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博学严谨、具有现代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淮阴中学创造性地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重视对教师的过程性评价,为教师设立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面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评定细则,明确发展途径和达成标准。学校还将教师日常工作、科研任务、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同时深化和推广省级课题“中学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对此评价体系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体系,完善了淮阴中学教师评价机制,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
(二)推进“精品教育”建设,优化学校特色发展。
我以为,学校必须注重与时俱进,敢于推陈出新,不断优化自身特色,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淮阴中学利用建设新校区契机,已经打造出一座现代化的“精品校园”。学校同时不断发掘自身文化,推进校园景点建设,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努力让校园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隐性教育课程。建校110周年之际,邀请校友、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创作《淮中赋》,诠释学校文化精神;邀请书法家孙晓云先生将之撰写成书法作品,以青铜雕铸,立于校园,作为校庆纪念碑刻,激发学生奋发进取,追求卓越。
学校积极优化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学科德育、人生指导、德育实践、家校联动、爱心助学等五项德育工程。学校以“担当教育”为指向,健全学生自我管理网络,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将运动会、艺术节、主题班会等活动交由学生策划组织,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历来重视课堂教学研究,不断丰富“基于指导的学生促进、基于反思的教师促进、基于学案的学习促进和基于调研的管理促进”四大教学策略的内涵,作为打造“精品课堂”的重要保证。近两年来,学校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强化课程建设、教学规范和教学改革执行力度,依托技术手段和多元评价,加强监控和指导,引领课堂教学研究和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去发展个性特长。
(三)提高学生全面基础素质,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愈加认识到,基础教育应该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必备的基础素质,培养理性和创新兼备的思维品质,培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校应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淮阴中学目前已经形成良好的办学生态,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积极创新办学思路,积极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优化课程体系,开齐开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同时,加强拓展性课程建设。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积极建设“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学生社团、航空航天体验馆、网络学习等平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空;整合通用技术课程,提升艺术体育课程,加强实践课程、阅读课程、体验课程、拓展课程建设。学校组建航空“长空班”和“翔宇社”等100多个社团,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校与淮安市电视台、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专门机构或高校联合,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新的合作机制。这些举措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中自省
三年“培养工程”的学习进修,我常怀幸运之念和感恩之心。我知道,它对于一所学校和一校之长非比寻常的意义。三年来,领导的教诲,人民的期待,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启发,促使我积极投身于每一项活动之中,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适时调整,在调整中坚定前行。为此,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赢得了广泛的肯定,被评为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成绩面前,我十分清楚,我只是一个办学探索者、实践者,只求在这项工程中博采众长,在学习和实践中促进学校和自己的共同发展,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特长发展、多样发展,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履行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担当的职责。
(张元贵,江苏省淮阴中学,2233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