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渐进式指导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w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创建敦促学生进入体验
   高中语文教师使课堂形成良好的情感情境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不同形象的融入,容易促使学生的感官全面激活,进而更好地进入到情境状态,有助于其发挥想象,理解文本精髓。比如,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诗时,教师便可以注意到语言对情境的生发作用,合理应用语气和声调的指导完成授课任务。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采取类比的策略,给学生介绍李白的著名诗作《蜀道难》,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是在作者仕途失意的情况下创作的,作者失意但不悲观,依然能够在诗中直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教师讲述到这里已经形成适当的情境,再自然而然地引入食指的《相信未来》一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教学不再拘泥于表面的文字,可以充满哲思的味道,带领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创作心理,和作者一同进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情境之中。
   二、语言解析帮助学生加深体验
   进行体验式阅读指导时,教师的重点任务是帮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相融合的效果。在这方面语言解析可以让学生从浅层体验向深层体验过渡,是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做法。这一点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教师和学生共同赏析“月下荷塘”的景色,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深钻研和意会的效果,感受文章中独特的词语,如“羞涩”“袅娜”等,并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品味与月光有关的描写性动词,如“泻”“浮”“笼”等,使学生掌握以动态词写静态景的表现手法。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从语言解析的角度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文章意境之高妙,使学生认识到这篇散文不但对于形象美有比较生动的描绘,而且能够凸显出一定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能否把《荷塘月色》中的‘泄’字改成‘淌’字,把‘浮’字改成‘生’字”等,让学生尝试词语替换,从对比的角度分析朱自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领会文章展现的写景与哲思之间的精妙,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文章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文本诵读引导学生强化体验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诵读的手段使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浮现出来,增强学生文本认知的体验。教师可以将朗读指导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使之发挥出提升学生体验和理解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经典朗诵录音,让学生受到感染,使其沉浸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之内。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诵读,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具体指导:第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基本情感,定下诵读的基调,注意情感和体裁内容之间的关系。比如,议论文的思辨性较强,所以往往诵读较有气势,说明文的专业性较强,所以往往诵读时语调较为平稳,记叙文的情感突出,所以往往诵读时语调变化较大。第二是要给学生以重点词句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文本中的特殊字句,并以这些特殊字句为重点,关注诵读的高低、轻重、缓急变化。
   四、生活关联促进学生优化体验
   在进行体验式阅读时,教师应注意让读者与作者的生命体验相协调。比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类似的景色,在哪里见过,如果让你来描绘这样的景色,你准备怎么写?”学生會由此对原作产生较强的心理认同感。高中语文课堂体验式学习的指导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其中涉及的内容有情境建设、语言解析、文本诵读以及生活体验等,在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各项内容均可以从不同层次给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以帮助。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力争基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考虑,从多个视角关注学生学习体验,鼓励学生逐步增加对于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感受,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也是他散文所经营的一个意象。也就是说,刘亮程把他所有的看似杂乱的意象都归结为“村庄”,读来别具乡村风味,即使是截取其中一段,哪怕是几句话,我们也能知道他在写哪里。比如《风中的院门》里写道:“听见日日的撕裂声,风已经刮进韩三家的院子,越过马路吹进我们林带的树。那个撕裂声是从韩三家的拴牛桩上发出的,它直戳戳插进夜空里,把风隔开一道大口子,就像一匹布撕成两匹,一场风变成
期刊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好比一艘船,载着学生乘风破浪、悠然自得地到达幸福的彼岸。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一、树立积极舆论,培养优良班风   班风是班级风貌的呈现,是全体学生思想、情感、意志、
期刊
2018年第6期《教学与管理》刊载的胥洪泉《人教版高中<语文>“故国神游”注释商榷》一文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注释为“即神游故国,作者神游于古战场”不妥。苏轼已经来到了他认为的赤壁古战场,为何还要说“神游”即“神魂往游”呢?胥文通过检索比对名家注释,并结合唐宋诗词中“神游”“故国”两个词语的常见解释,认为“故国”应指“前代王朝”,即三国时吴国。“故
期刊
一、简述初中语文早读之现状   1.对早读重视程度不够。   早读,在一些学校又被称为“早自习”,望文生义,就是早上的自习,既然是“自习”,学生对它的态度当然没有正课那么重视,有的三心二意,有的懒懒散散,白白荒废了最有效率的一节课。有时候学校和教师也不重视早读,早读时间通常会被无情的占用。   2.早读内容不统一,朗读形式单一。   早读课时有一些教师没有统一安排朗读或背诵内容,而学生自己
期刊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一、月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
期刊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到了四个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我个人认为课前口语训练能够很好地体现这四个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我和王庆老师从2015届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不同方式的口语训练。比如不确定主题,不确定播报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构思,自己设计PPT,完成新闻播报。我们的课前口语训练也坚持了好几年,对课前口语训练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不仅紧扣教学目标,同时也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下面就截取几个教学片段来说说。   一、“自学—互学”激发自动力   上自读课时,我设计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自学整理常见的字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他认为文中重要的或者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整理出来。课堂上,四人小组交流指正并互相补充。之后请一至二位小组代表把他
期刊
我从教二十多年,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难题,内容宽泛,层次混乱,语言贫乏,读来如同嚼蜡。针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参与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积累与思考,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过程和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点,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观”。笔者认为,这一过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从教材使用的角度看,教育者不仅是教材的运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若能想要好的课堂生成,自己首先钻研教材,对教材再创造,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增加和调整,以
期刊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跟以往的教材相比,部编版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初次朗读的美好体验,可能会给他们埋下一生热爱朗读的种子。那么,我们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笔者认为,低年级朗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快乐自由的朗读中,培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