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主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孩子们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眼界因此开阔了许多,他们的主观意识、自我意识也逐渐凸显出来,许多的事例表明,能够尊重学生的天性,把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上的民主型教师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的欢迎。
师生之间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一方面,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心声,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也要诚恳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发扬民主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要对学生严格管理、规范要求。
作为任课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再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每学期实行“班干部竞选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又如,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班长制”,让所有学生都轮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为班级建言献策,逐步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二、平等
师生关系应该是充满人性的平等关系。师生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师生都同样拥有同等的自尊、主见和成就愿望。师生之间应该民主、平等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平等地对话、交流和沟通,因此教师要“蹲下身来”,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平等相处,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密切联系,平等沟通,鼓励学生主动与自己交流,在自由交流中促进理解,增强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念。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教师还要让学生能与教师一样参与到教学中,充分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班里的后进生请到办公室进行辅导,她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落后而羞辱或是冷漠对待他们,在耐心辅导他们功课的同时,去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渐渐地,这些学生变得积极向上,开始主动向老师提问,并且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才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过,师生之间的平等是相对的,教师是学生求学和成长途中的引路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师生之间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因此,我们又不能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绝对地等同看待。就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能力、经验等诸多方面,必须在水平和熟练程度上高于学生。在这一方面,二者不可能平等,也不应当平等,而且正是这种不平等,才是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根本,教师主导正是对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概括。
三、理解
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理解的关系。理解,能让师生真正走进对方的精神领域,能让师生之间产生精神上的碰撞,在分享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平等地对话,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达成新的共识,彼此之间的理解才成为可能。
教师首先要在深入熟悉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等。努力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觉得自己跟老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地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还需要经常把自己跟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换位思考能解决师生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烦恼。作为老师,在头脑中,在内心深处经常换换位,假设一下自己如果遇到相同的问题,遇到相同态度的老师,该如何对待,就很容易改变原来的施教方法,理解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学业负担重、家长期望高、精神压力大的困境中。目前对学生某些诸如迟到早退等行为,教师队伍中也意见不一,有的教师会表现为严格要求、坚决抵制和反对,有的教师则宽容许多,会分清事情原因,尽量理解和体谅学生。显然,前者让学生敬而远之,后者则会让学生亲近,也乐于与之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只有拥有一种宽容的胸襟和气度,做到真正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才会赢得学生的认可,才能正确地纠正、合理地引导学生。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师生关系必然出现紧张。
四、合作
所谓师生合作,即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而建立的师生之间彼此配合、互相协作的关系。它在师生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的内容之一。师生合作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这是对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的师生关系的一种突破,从而确认了学生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师生合作不是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为主,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强调学生是教学中心和主角。学生还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和学生会互相合作组织一堂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得到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意见也会被采纳,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强化,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及与学生合作过程中,学生身上的能力和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也有所收获。这一关系具有使学生和导师双方都受益的目的,形成了一种教學相长的合作型教学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相互信任,真诚合作,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师生都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教师既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唯一组织者,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拥有者。取而代之的将是教育活动内容由师生共同确定,共同感受,共同研究、分析、讨论;教育形式由师生民主协商选择,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共同的活动任务,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成为学习的领导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具体地说,学生可以成为某一阶段学习的设计者、责任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崭新的现代师生观。通过师生的合作能够使师生拥有基本相同的标。
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共同参与教育。师生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互相适应、彼此默契、相互补充的互动过程直接体现了德育的实质意义;师生和谐的良性互动,建构的是具有巨大潜在效应的德育场。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孩子们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眼界因此开阔了许多,他们的主观意识、自我意识也逐渐凸显出来,许多的事例表明,能够尊重学生的天性,把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上的民主型教师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的欢迎。
师生之间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一方面,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心声,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也要诚恳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发扬民主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要对学生严格管理、规范要求。
作为任课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再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每学期实行“班干部竞选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又如,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班长制”,让所有学生都轮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为班级建言献策,逐步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二、平等
师生关系应该是充满人性的平等关系。师生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的任何领域,师生都同样拥有同等的自尊、主见和成就愿望。师生之间应该民主、平等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平等地对话、交流和沟通,因此教师要“蹲下身来”,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平等相处,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密切联系,平等沟通,鼓励学生主动与自己交流,在自由交流中促进理解,增强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念。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教师还要让学生能与教师一样参与到教学中,充分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班里的后进生请到办公室进行辅导,她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落后而羞辱或是冷漠对待他们,在耐心辅导他们功课的同时,去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渐渐地,这些学生变得积极向上,开始主动向老师提问,并且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才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不过,师生之间的平等是相对的,教师是学生求学和成长途中的引路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师生之间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因此,我们又不能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绝对地等同看待。就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能力、经验等诸多方面,必须在水平和熟练程度上高于学生。在这一方面,二者不可能平等,也不应当平等,而且正是这种不平等,才是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根本,教师主导正是对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概括。
三、理解
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理解的关系。理解,能让师生真正走进对方的精神领域,能让师生之间产生精神上的碰撞,在分享的过程中共同体验,平等地对话,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达成新的共识,彼此之间的理解才成为可能。
教师首先要在深入熟悉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等。努力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觉得自己跟老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地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还需要经常把自己跟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换位思考能解决师生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烦恼。作为老师,在头脑中,在内心深处经常换换位,假设一下自己如果遇到相同的问题,遇到相同态度的老师,该如何对待,就很容易改变原来的施教方法,理解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学业负担重、家长期望高、精神压力大的困境中。目前对学生某些诸如迟到早退等行为,教师队伍中也意见不一,有的教师会表现为严格要求、坚决抵制和反对,有的教师则宽容许多,会分清事情原因,尽量理解和体谅学生。显然,前者让学生敬而远之,后者则会让学生亲近,也乐于与之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只有拥有一种宽容的胸襟和气度,做到真正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才会赢得学生的认可,才能正确地纠正、合理地引导学生。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师生关系必然出现紧张。
四、合作
所谓师生合作,即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而建立的师生之间彼此配合、互相协作的关系。它在师生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的内容之一。师生合作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这是对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的师生关系的一种突破,从而确认了学生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师生合作不是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为主,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强调学生是教学中心和主角。学生还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和学生会互相合作组织一堂教学活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得到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意见也会被采纳,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强化,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及与学生合作过程中,学生身上的能力和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也有所收获。这一关系具有使学生和导师双方都受益的目的,形成了一种教學相长的合作型教学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相互信任,真诚合作,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师生都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教师既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唯一组织者,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拥有者。取而代之的将是教育活动内容由师生共同确定,共同感受,共同研究、分析、讨论;教育形式由师生民主协商选择,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共同的活动任务,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成为学习的领导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具体地说,学生可以成为某一阶段学习的设计者、责任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崭新的现代师生观。通过师生的合作能够使师生拥有基本相同的标。
师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共同参与教育。师生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互相适应、彼此默契、相互补充的互动过程直接体现了德育的实质意义;师生和谐的良性互动,建构的是具有巨大潜在效应的德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