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相关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圈;武汉;SWOT分析;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左右为半径,呈放射状分布的市群,包括1个特大城市(武汉)、7个地级市(分别为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1个县级市(天门)等9个城市。本区域历来是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湖北占有举足轻重战略支点地位。
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优势(S)
自然条件良好。城市圈地势低平,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占50%,丘陵占30%,中低山地占20%。平坦的地势为农业和工业与城镇的发展,为建设水乡田园特色生态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域和交通条件优越。本区地处中国的几何中心,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之一。连接全国南北经济大动脉的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在境内交汇,东西方向的106、318等国道经过本区, 长江、汉江两大内河航运干线也在境内汇流,还有以武汉天河机场为代表的航空运输体系。
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城市圈是我国粮棉油主产区之一,大部分县市属国家级商品粮棉油基地;已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光电信息、冶金、医药、纺织等行业已成为全国性支柱行业,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在第三产业方面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之一,消费品销售总额在全国位居前列。
科教发达、智力资源密集。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拥有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5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超百万;拥有科研机构105所,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武汉城市圈已经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配套的教育体系,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许多高新科技比如光纤通信、激光、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劣势(W)
城市圈内部成员的关系还有待加强。武汉与鄂州孝感仙桃黄石黄冈天门咸宁潜江的联系分别为18.9,17.2,10.1,8.8,6.7,6.3,4.4,2.9。
武汉城市圈成员在空间上的层次性特征存在结构问题。武汉的首位度过高,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差距过大,城市产业链传递和扩张能力不够,城市之间产业发展的融合度较低。
由于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限制,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仍然较慢。圈内制造业及服务业经济活动本地化能力差。
三、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机遇(O)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2006年3月,中央在《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武汉城市圈等建设为重点,建设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湖北省确定了六个“一体化”的标准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一是通过加快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二是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四是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五是推进体制创新一体化;六是推进招商引资一体化。
四、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挑战(T)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的挑战。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面临更苛刻规则约束和竞争压力。武汉城市圈内的钢铁、汽车、纺织等产业将随着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以及国际上贸易摩擦加剧等长期存在, 而市场空白的区域竞争又极为激烈,这将使其发展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变数和不可预测的风险。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趋突出的挑战。随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城市圈综合商务成本递增较快,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同时耕地资源相对欠缺;最后城市圈“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能源消耗大,绿色制造水平偏低。如不及早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必将影响到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发展对策
争取国家政策倾斜,提升对外开放国际化水平。争取中央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提升对外开放功能,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外资利用率,把武汉培育成引进外资的特区或试验区。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外经水平,充分发挥外经带动效应。
确立极化核心和梯度发展的思路。树立“区域一体,城市主导,中心带动”的发展观,确立优先发展武汉的战略,通过缩小武汉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同时,抓住中部崛起和全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的辐射,加强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
加速城市圈内的产业联动发展。一是加快汽车、钢铁、医药等优势行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链延伸,扩大区域整体优势。二是利用武汉的科技优势攻克重要行业的关键技术,推进产业链的整合与结构升级。三是着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培育和加强二级中心城市的功能。培育和加强本区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要促进本区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城市圈二级中心城市的差距,必须重视城市化进程。城镇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持。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只有本区二级中心城市加速发展,才能对中心城市武汉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成为具有整体竞争力城市圈。
参考文献:
[1]冯博,危腾龙.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马金钟.打造武汉城市圈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5).
(编辑:ZK)
关键词:城市圈;武汉;SWOT分析;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左右为半径,呈放射状分布的市群,包括1个特大城市(武汉)、7个地级市(分别为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1个县级市(天门)等9个城市。本区域历来是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湖北占有举足轻重战略支点地位。
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优势(S)
自然条件良好。城市圈地势低平,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占50%,丘陵占30%,中低山地占20%。平坦的地势为农业和工业与城镇的发展,为建设水乡田园特色生态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域和交通条件优越。本区地处中国的几何中心,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之一。连接全国南北经济大动脉的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在境内交汇,东西方向的106、318等国道经过本区, 长江、汉江两大内河航运干线也在境内汇流,还有以武汉天河机场为代表的航空运输体系。
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城市圈是我国粮棉油主产区之一,大部分县市属国家级商品粮棉油基地;已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光电信息、冶金、医药、纺织等行业已成为全国性支柱行业,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在第三产业方面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之一,消费品销售总额在全国位居前列。
科教发达、智力资源密集。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拥有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5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超百万;拥有科研机构105所,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武汉城市圈已经形成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配套的教育体系,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许多高新科技比如光纤通信、激光、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劣势(W)
城市圈内部成员的关系还有待加强。武汉与鄂州孝感仙桃黄石黄冈天门咸宁潜江的联系分别为18.9,17.2,10.1,8.8,6.7,6.3,4.4,2.9。
武汉城市圈成员在空间上的层次性特征存在结构问题。武汉的首位度过高,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差距过大,城市产业链传递和扩张能力不够,城市之间产业发展的融合度较低。
由于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限制,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仍然较慢。圈内制造业及服务业经济活动本地化能力差。
三、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机遇(O)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2006年3月,中央在《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武汉城市圈等建设为重点,建设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湖北省确定了六个“一体化”的标准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一是通过加快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二是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四是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五是推进体制创新一体化;六是推进招商引资一体化。
四、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挑战(T)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的挑战。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面临更苛刻规则约束和竞争压力。武汉城市圈内的钢铁、汽车、纺织等产业将随着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以及国际上贸易摩擦加剧等长期存在, 而市场空白的区域竞争又极为激烈,这将使其发展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变数和不可预测的风险。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趋突出的挑战。随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城市圈综合商务成本递增较快,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同时耕地资源相对欠缺;最后城市圈“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能源消耗大,绿色制造水平偏低。如不及早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必将影响到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发展对策
争取国家政策倾斜,提升对外开放国际化水平。争取中央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提升对外开放功能,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外资利用率,把武汉培育成引进外资的特区或试验区。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外经水平,充分发挥外经带动效应。
确立极化核心和梯度发展的思路。树立“区域一体,城市主导,中心带动”的发展观,确立优先发展武汉的战略,通过缩小武汉与沿海中心城市的差距,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同时,抓住中部崛起和全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的辐射,加强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
加速城市圈内的产业联动发展。一是加快汽车、钢铁、医药等优势行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链延伸,扩大区域整体优势。二是利用武汉的科技优势攻克重要行业的关键技术,推进产业链的整合与结构升级。三是着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培育和加强二级中心城市的功能。培育和加强本区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要促进本区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城市圈二级中心城市的差距,必须重视城市化进程。城镇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强大支持。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只有本区二级中心城市加速发展,才能对中心城市武汉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成为具有整体竞争力城市圈。
参考文献:
[1]冯博,危腾龙.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马金钟.打造武汉城市圈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5).
(编辑: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