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年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参与志愿服务,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利用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大学生 就业能力培养 促进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力量,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成为当前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一项新举措。因此全面深入地揭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进一步依靠志愿服务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使之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畅通更多的渠道,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总量越来越多。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在裁员或不进新人,这一增一减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从招聘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缺失是他们拒绝聘用大学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就业价值观欠合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向往大城市、高薪岗位,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第二,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实践能力不强;第三,缺乏与他人交流与沟通的意识,团队意识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第四,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形成更加适合社会现实生活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为自己踏入社会的求职奠定关键的基础。同时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德,陶冶情操,不断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进而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顺利就业。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各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在科技推广、扶贫援救、教育、环保、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志愿服务。其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志愿服务畅通了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渠道,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收获了对社会的认识和工作的经验,展现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此同时也提升了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技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等,为以后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责任感、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就业规划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导向相契合,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其一,志愿活动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念,既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又能促进大学生自觉成才。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亲身投入社会实践中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各样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紧跟社会时代步伐;在奉献的过程中感受奉献的乐趣、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个人观,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完成自我和社会的统一。其二,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优先考虑大城市、高收入行业,不愿去基层艰苦行业就业。志愿服务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最需要你的地方,才是最合适你的地方,也才是最能实现你人生价值的地方。”志愿者活动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道义、良知、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削弱功利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真实体会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价值感,从而自觉地形成“服务社会、自我约束、多做奉献”的就业观。
2.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以志愿服务为契机,加大对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引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志愿服务能够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大学生参与服务的过程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取经的过程,会推动他们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其次,志愿服务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促使其在学习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验证书本知识和理论学说,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用专业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如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们根据专业特长,为西部基层提供了医疗、教育和法律等服务,这些志愿服务都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此外,各种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定期对志愿者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生活而进行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变个人因素来满足环境的需求,促成自身良好的组织表现和职业成就,在持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保持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而志愿服务能有效地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资源,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他们的职业适应期。
第一,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中能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并获取社会资源,从而有助于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的志愿者身份能帮助其在接触他人和社会时更易获得信任与帮助,以此扩大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促进就业。第二,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活动的管理、策划和组织工作,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目标的完成。这种民主、平等、友爱的工作氛围,使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三,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体验不同的服务岗位,不同的服务环境,接触不同的服务对象,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志愿者无条件的奉献精神,会增进整个社会对志愿者的信任感。这些都有助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从中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往往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会随时面临不可预期的问题,而通过学习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可以提高处事应变能力,为以后融入社会解决所面临的更多问题做好准备。
4.志愿服务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种平衡器,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信心,获得心理平衡,又可以使大学生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保持良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工作信心,锤炼职业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面试失败、求职遭拒等各种挫折,使自信心遭受重创。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增加就业体验,增强就业自信心。而且大学生在长期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应对并解决各种困难的方法,不断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用实际行动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恐惧。其次,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境下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自如地应对工作难题。此外,大学生阅历浅,经验少,在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必然会遇到许多从未经历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这种坚毅的职业意志为他们以后正式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目前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社会实践载体,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作用在日益扩大,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越来越多元化。我们要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就业能力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既体会到服务社会的成就感,又不断完善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技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因此,有计划地将职业规划融进志愿服务当中,把志愿服务作为自己人生职业的起点,鼓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挖掘自己各方面的就业潜能能力,完善自身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翔,路艳娥.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提升就业能力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0,(1):116-117.
[2]王明亮.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陶倩,卓凯,裔仕佳.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66):70-74.
[4]范一蓉.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同轨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98-100.
[5]王蕾,赵彦莉,穆娜.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意义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4):31-33.
[6]汤洪棉,苏丹,张慧.志愿服务活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71-72.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基金课题: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探究与研究(课题编号:SZ201015)。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大学生 就业能力培养 促进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力量,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以志愿服务为抓手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成为当前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一项新举措。因此全面深入地揭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进一步依靠志愿服务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使之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畅通更多的渠道,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总量越来越多。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在裁员或不进新人,这一增一减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从招聘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缺失是他们拒绝聘用大学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就业价值观欠合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向往大城市、高薪岗位,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第二,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实践能力不强;第三,缺乏与他人交流与沟通的意识,团队意识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第四,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形成更加适合社会现实生活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为自己踏入社会的求职奠定关键的基础。同时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德,陶冶情操,不断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进而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顺利就业。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各高等学校广泛开展,在科技推广、扶贫援救、教育、环保、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志愿服务。其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志愿服务畅通了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渠道,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收获了对社会的认识和工作的经验,展现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此同时也提升了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技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等,为以后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责任感、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就业规划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导向相契合,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其一,志愿活动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念,既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又能促进大学生自觉成才。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亲身投入社会实践中去,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各样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紧跟社会时代步伐;在奉献的过程中感受奉献的乐趣、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个人观,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完成自我和社会的统一。其二,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优先考虑大城市、高收入行业,不愿去基层艰苦行业就业。志愿服务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最需要你的地方,才是最合适你的地方,也才是最能实现你人生价值的地方。”志愿者活动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道义、良知、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削弱功利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真实体会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价值感,从而自觉地形成“服务社会、自我约束、多做奉献”的就业观。
2.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以志愿服务为契机,加大对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引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志愿服务能够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大学生参与服务的过程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取经的过程,会推动他们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其次,志愿服务也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促使其在学习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验证书本知识和理论学说,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用专业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如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们根据专业特长,为西部基层提供了医疗、教育和法律等服务,这些志愿服务都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此外,各种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定期对志愿者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生活而进行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做出行动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变个人因素来满足环境的需求,促成自身良好的组织表现和职业成就,在持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保持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而志愿服务能有效地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资源,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他们的职业适应期。
第一,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中能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并获取社会资源,从而有助于未来的发展。大学生的志愿者身份能帮助其在接触他人和社会时更易获得信任与帮助,以此扩大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促进就业。第二,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活动的管理、策划和组织工作,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目标的完成。这种民主、平等、友爱的工作氛围,使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三,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体验不同的服务岗位,不同的服务环境,接触不同的服务对象,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志愿者无条件的奉献精神,会增进整个社会对志愿者的信任感。这些都有助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从中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往往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会随时面临不可预期的问题,而通过学习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可以提高处事应变能力,为以后融入社会解决所面临的更多问题做好准备。
4.志愿服务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种平衡器,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信心,获得心理平衡,又可以使大学生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保持良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工作信心,锤炼职业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诸如面试失败、求职遭拒等各种挫折,使自信心遭受重创。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增加就业体验,增强就业自信心。而且大学生在长期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应对并解决各种困难的方法,不断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用实际行动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恐惧。其次,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境下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自如地应对工作难题。此外,大学生阅历浅,经验少,在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必然会遇到许多从未经历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这种坚毅的职业意志为他们以后正式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目前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社会实践载体,它的内容在不断丰富,作用在日益扩大,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越来越多元化。我们要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就业能力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既体会到服务社会的成就感,又不断完善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技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因此,有计划地将职业规划融进志愿服务当中,把志愿服务作为自己人生职业的起点,鼓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挖掘自己各方面的就业潜能能力,完善自身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翔,路艳娥.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提升就业能力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0,(1):116-117.
[2]王明亮.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陶倩,卓凯,裔仕佳.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66):70-74.
[4]范一蓉.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同轨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98-100.
[5]王蕾,赵彦莉,穆娜.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意义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4):31-33.
[6]汤洪棉,苏丹,张慧.志愿服务活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71-72.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基金课题: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探究与研究(课题编号:SZ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