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节外生枝”,是指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而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是指在教师抛出的“节”之后,生成了预设的答案与问题以及非预设的问题和答案,这样的答案与问题统称为“节外之枝”。这样的“节外之枝”是在学生的实践和感悟中产生,可分为意料之内和意料之外两种,均是动态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其中,意料之外的问题,往往使得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动态课堂需要各式“节外之枝”,因为这些“节外之枝”就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也是生成性课堂的必备特征。为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和巧妙处理这些“枝”,让各种节外之“枝”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学习更有效、更精彩。
化解尴尬,让学生自信
苏少版八年级下册欣赏课《最后的审判》,由于作品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画家以超凡的勇气,全部采用裸体形象展示,来肯定人的意义。上课伊始,课堂上只有轻轻的议论声、捂嘴窃笑和害羞的眼神。忽然,有声音传来:“为什么不穿衣服呢?”教室里顿时一片哄笑。如果按中国传统观念来看,这就是色情图片,课堂教学无法按预设程序进行下去。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既然没有衣服披着,那让我们看看他们有没有残缺的,肌肉组织有没有畸形的?”学生纷纷说:“没有。”笔者接着引导:“画面上这么多人什么动作都有,作品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学生回答:“画家技艺不一般。”笔者赞同说:“从各种动作和肌肉的张力里感受到人的力与美。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看看画面上究竟表现的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那个尴尬的话题,进入思考状态,自然接受了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
《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实施过程倡导开放性,提高自主拓展能力,要求教师不能急于用简单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而应该采用比较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思考、鉴别和判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这堂课的“偶发事件”,成为学生欣赏美的一次很好的生产资源。
在争论中让课堂活起来
“标志设计”是苏版八年级下册《一目了然》一课的内容,笔者与学生一起识读“禁止停车”的图标。笔者问:“此图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只瞟了一眼就说:“这幅图表示两车追尾了。”又有学生说:“怎么看不出车辆相撞发生变形呢?”其他同学也是满脸困惑:但凡有驾驶经验的人都知道哪有追尾的标志,其实表达的意思就是——此处禁止停车,如有违停将被交管部门拉走。由于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大都比较粗心,只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泛泛而谈。笔者及时提醒:“再看看电线杆上挂着什么?”有的学生说:“圆里有个叉。”此刻,笔者任由学生自由争论,默默观察他们的反应,准备等一会儿再追问。渐渐地,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每堂课都有争论,教师对争论的双方的观点不能全盘否定。唯有创造良好的环境,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敢于表达,从而获得新知。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就的时刻。”错误回答无法藏着掖着,错误有时能让他们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在讨论中增强自主研究性。错误也能成为教学亮点,错误回答利用合理,它就是很好的动态的生成性资源。
借鉴非专业教师美术教学模式
在现实中,教师们时常由于某些原因而需要调课,小学科被动调课更是比较常见的事。若调课之前,教师没有跟学生提前说明,往往会出现“意外”。
有一次,笔者正准备上一节美术课《一目了然》,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和语文调课,由语文教师帮着代上美术课。后来,据笔者了解:那堂调课,学生们去美术室上课是满怀着快乐的心情的。他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首先,让学生自己看图,自己对照标志题目解读,每人选一个标志用叙述性语言解释这个标志,接着归纳标志的特征;然后,去阅览室阅读阅览室制度,从中寻找创作的关键词(禁止大声喧哗、爱护书刊,不得在书刊上涂写、圈点、卷折,不得撕剪报刊资料或带阅览室外);最后,留作业——为阅览室创作标志。结果,笔者发现,这节课学生作业效果很好。
为什么非专业教师上得比专业教师的课堂效果还好呢?该语文教师把美术课差不多上成了“自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明显没有依照笔者之前的美术教学流程,但他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却是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他的课堂里,学生们一整课都是安静的。有了安静的环境,学生们才能静静地思考,认真地交流,安心地创作;其次是作业布置,他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的具体内容,作业虽然不具备多样性,但表达的内容准确。这既完成了美术教学任务,又让学生主动深刻地领会了阅览室制度,完成了品德教育的过程。
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新的生成性资源出现。教师应该随时发现并加以分辨,充分用好自己的教学机智,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课堂上自身表现出来的能围绕教学目标解决课堂重难点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看作教学生成资源;同时,还要把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无效的错误回答与质疑以及错误的绘画或设计等,看作教学生成资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邱陞中学)
化解尴尬,让学生自信
苏少版八年级下册欣赏课《最后的审判》,由于作品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画家以超凡的勇气,全部采用裸体形象展示,来肯定人的意义。上课伊始,课堂上只有轻轻的议论声、捂嘴窃笑和害羞的眼神。忽然,有声音传来:“为什么不穿衣服呢?”教室里顿时一片哄笑。如果按中国传统观念来看,这就是色情图片,课堂教学无法按预设程序进行下去。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既然没有衣服披着,那让我们看看他们有没有残缺的,肌肉组织有没有畸形的?”学生纷纷说:“没有。”笔者接着引导:“画面上这么多人什么动作都有,作品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学生回答:“画家技艺不一般。”笔者赞同说:“从各种动作和肌肉的张力里感受到人的力与美。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看看画面上究竟表现的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那个尴尬的话题,进入思考状态,自然接受了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
《美术课程标准》对教学实施过程倡导开放性,提高自主拓展能力,要求教师不能急于用简单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认知和感悟,而应该采用比较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思考、鉴别和判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这堂课的“偶发事件”,成为学生欣赏美的一次很好的生产资源。
在争论中让课堂活起来
“标志设计”是苏版八年级下册《一目了然》一课的内容,笔者与学生一起识读“禁止停车”的图标。笔者问:“此图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只瞟了一眼就说:“这幅图表示两车追尾了。”又有学生说:“怎么看不出车辆相撞发生变形呢?”其他同学也是满脸困惑:但凡有驾驶经验的人都知道哪有追尾的标志,其实表达的意思就是——此处禁止停车,如有违停将被交管部门拉走。由于很多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大都比较粗心,只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泛泛而谈。笔者及时提醒:“再看看电线杆上挂着什么?”有的学生说:“圆里有个叉。”此刻,笔者任由学生自由争论,默默观察他们的反应,准备等一会儿再追问。渐渐地,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每堂课都有争论,教师对争论的双方的观点不能全盘否定。唯有创造良好的环境,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敢于表达,从而获得新知。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就的时刻。”错误回答无法藏着掖着,错误有时能让他们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在讨论中增强自主研究性。错误也能成为教学亮点,错误回答利用合理,它就是很好的动态的生成性资源。
借鉴非专业教师美术教学模式
在现实中,教师们时常由于某些原因而需要调课,小学科被动调课更是比较常见的事。若调课之前,教师没有跟学生提前说明,往往会出现“意外”。
有一次,笔者正准备上一节美术课《一目了然》,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和语文调课,由语文教师帮着代上美术课。后来,据笔者了解:那堂调课,学生们去美术室上课是满怀着快乐的心情的。他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首先,让学生自己看图,自己对照标志题目解读,每人选一个标志用叙述性语言解释这个标志,接着归纳标志的特征;然后,去阅览室阅读阅览室制度,从中寻找创作的关键词(禁止大声喧哗、爱护书刊,不得在书刊上涂写、圈点、卷折,不得撕剪报刊资料或带阅览室外);最后,留作业——为阅览室创作标志。结果,笔者发现,这节课学生作业效果很好。
为什么非专业教师上得比专业教师的课堂效果还好呢?该语文教师把美术课差不多上成了“自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明显没有依照笔者之前的美术教学流程,但他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却是很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他的课堂里,学生们一整课都是安静的。有了安静的环境,学生们才能静静地思考,认真地交流,安心地创作;其次是作业布置,他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的具体内容,作业虽然不具备多样性,但表达的内容准确。这既完成了美术教学任务,又让学生主动深刻地领会了阅览室制度,完成了品德教育的过程。
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新的生成性资源出现。教师应该随时发现并加以分辨,充分用好自己的教学机智,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课堂上自身表现出来的能围绕教学目标解决课堂重难点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看作教学生成资源;同时,还要把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无效的错误回答与质疑以及错误的绘画或设计等,看作教学生成资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邱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