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监管对6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做出指导,对价值的计量将发生重大改变。数据显示,目前6大行存续产品数量较多,至年底需要进行改造的产品也较多,需要关注。
证券时报报道,8月24日监管对6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做出指导,进行两项重要安排:一是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
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反映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简单来说,理财产品中将持有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
市值法:这个比较好理解,投资资产比如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债券等以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两者区别在于:理财产品买入投资标的(假设以买入债券来举例)后,若按照摊余成本计量进行估值,无论债券涨跌,该理财产品净值不受影响。因为每日的收益率是将持有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这个是可以预期的固定的值,所以反映到理财产品净值上,该净值波动小,基本没有回撤风险。
而以市值法计量,如果债券在市场价格上涨,投资该债券的理财产品净值也跟着涨;反之,债券下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可见市值法可以准确反映理财产品当前的市场价值,价格随投资标的市场价值波动而波动,可能会让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投资者减少购买理财产品。
这也凸显了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息,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产。这也意味着,凭借“刚性兑付”而迅速壮大起来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过去,在理财产品市场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少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客户黏性以及从维护自身名誉的角度出发,往往在产品亏损或者是达不到预期收益率时,会按照预期收益率给投资者兑付。
表面上看“刚兑”是对投资者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危害。这样“刚兑”的方式,不仅背离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特征,而且使得风险在金融体系累积,并加剧了道德风险。
当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的时候,预期收益率只能锁定固定收益,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多出来的收益都被资产管理机构给收走了;当市场收益率下行的时候,如果还是以预期收益率给投资者兑付,将迫使机构追寻更高的风险资产,其风险不言而喻。
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长久以来的“刚性兑付”,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Wind数据显示,目前6大国有大行合计存续产品达6733只,以净值改造进度来看,净值型产品数量为1378只,占比为20.47%,比例并不高。可见在监管要求下,6大行剩余近5000多只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有望加快。
具体来看,目前建行存续产品数量最多,达2326只,其净值型产品占比仅有5.37%。而净值型产品占比最高的为工行,共有1443只产品,净值型产品已达859只,占比超过50%,可见6大行间差距极大。
净值化管理的目的是出于对我们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考虑,有利于国民经济向着更健康、更持续、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理财产品净值化,无论是对于监管者、对于资管机构(产品管理人),还是投资者而言,意义都十分巨大。
1、对于监管而言,净值化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推动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
2、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净值型产品的兴起,有利于资管机构建立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而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刚性兑付”;而资产的投资管理能力,才是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3、对投资者而言,净值产品有利于投资者能更好的把控风险,能够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进一步匹配,从而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最大收益。从当前这类产品的运行来看,投资风格较为稳健,风险等级较低。不仅如此,其收益整体水平高于同期的预期收益产品,而且净值的变化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
招商证券任瞳、麦元勋分析认为,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规模与市场占比稳步上升,净值化转型将银行理财产品放在了和公募基金一样的竞争局面上,两者的监管标准、投资门槛、销售对象、投资范围等均有一定的重合度。基于公募基金评价体系与银行理财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类推,我们认为重新构建银行理财产品分类体系非常重要。
从产品布局来看,银行理财在固收和现金类资产方面的投资经验非常丰富,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混合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占比仍然较小,而公募基金的产品布局以权益类产品为主。截至2021年6月11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了4772只理财产品,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共3834只,数量占比80.3%,占据绝对的核心位置。公募基金共发行了8055只产品,其中权益类的股混基金共5035只,数量占比62.51%。
从投资范围和投资限制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大,可投资非标债权,并且允许一层嵌套。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主要的资产配置品种均为债券,而银行理财产品在债券上的配置比例更高。
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配置债券的比例超过一半,占比64.26%,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10.89%和4.75%;公募基金由于貨币型基金规模占比较大,所以配置债券的比例接近一半,为44.74%。相对来说,公募基金在权益类资产上的投资比例更高,投资经验更为丰富。
监管出手
证券时报报道,8月24日监管对6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做出指导,进行两项重要安排:一是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二是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理财产品(除现金管理产品)自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
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新旧计量区别简单了解
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反映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简单来说,理财产品中将持有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
市值法:这个比较好理解,投资资产比如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债券等以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两者区别在于:理财产品买入投资标的(假设以买入债券来举例)后,若按照摊余成本计量进行估值,无论债券涨跌,该理财产品净值不受影响。因为每日的收益率是将持有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这个是可以预期的固定的值,所以反映到理财产品净值上,该净值波动小,基本没有回撤风险。
而以市值法计量,如果债券在市场价格上涨,投资该债券的理财产品净值也跟着涨;反之,债券下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可见市值法可以准确反映理财产品当前的市场价值,价格随投资标的市场价值波动而波动,可能会让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投资者减少购买理财产品。
这也凸显了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息,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产。这也意味着,凭借“刚性兑付”而迅速壮大起来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要打破“刚兑”?
过去,在理财产品市场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少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客户黏性以及从维护自身名誉的角度出发,往往在产品亏损或者是达不到预期收益率时,会按照预期收益率给投资者兑付。
表面上看“刚兑”是对投资者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危害。这样“刚兑”的方式,不仅背离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特征,而且使得风险在金融体系累积,并加剧了道德风险。
当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的时候,预期收益率只能锁定固定收益,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多出来的收益都被资产管理机构给收走了;当市场收益率下行的时候,如果还是以预期收益率给投资者兑付,将迫使机构追寻更高的风险资产,其风险不言而喻。
六大行理财产品净值改造进度
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长久以来的“刚性兑付”,让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Wind数据显示,目前6大国有大行合计存续产品达6733只,以净值改造进度来看,净值型产品数量为1378只,占比为20.47%,比例并不高。可见在监管要求下,6大行剩余近5000多只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有望加快。
具体来看,目前建行存续产品数量最多,达2326只,其净值型产品占比仅有5.37%。而净值型产品占比最高的为工行,共有1443只产品,净值型产品已达859只,占比超过50%,可见6大行间差距极大。
理财产品净值化的意义
净值化管理的目的是出于对我们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考虑,有利于国民经济向着更健康、更持续、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理财产品净值化,无论是对于监管者、对于资管机构(产品管理人),还是投资者而言,意义都十分巨大。
1、对于监管而言,净值化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推动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
2、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净值型产品的兴起,有利于资管机构建立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而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刚性兑付”;而资产的投资管理能力,才是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3、对投资者而言,净值产品有利于投资者能更好的把控风险,能够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进一步匹配,从而实现风险可控下的最大收益。从当前这类产品的运行来看,投资风格较为稳健,风险等级较低。不仅如此,其收益整体水平高于同期的预期收益产品,而且净值的变化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
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的区别
招商证券任瞳、麦元勋分析认为,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规模与市场占比稳步上升,净值化转型将银行理财产品放在了和公募基金一样的竞争局面上,两者的监管标准、投资门槛、销售对象、投资范围等均有一定的重合度。基于公募基金评价体系与银行理财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类推,我们认为重新构建银行理财产品分类体系非常重要。
从产品布局来看,银行理财在固收和现金类资产方面的投资经验非常丰富,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混合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占比仍然较小,而公募基金的产品布局以权益类产品为主。截至2021年6月11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了4772只理财产品,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共3834只,数量占比80.3%,占据绝对的核心位置。公募基金共发行了8055只产品,其中权益类的股混基金共5035只,数量占比62.51%。
从投资范围和投资限制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大,可投资非标债权,并且允许一层嵌套。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主要的资产配置品种均为债券,而银行理财产品在债券上的配置比例更高。
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配置债券的比例超过一半,占比64.26%,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10.89%和4.75%;公募基金由于貨币型基金规模占比较大,所以配置债券的比例接近一半,为44.74%。相对来说,公募基金在权益类资产上的投资比例更高,投资经验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