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林业工程师,有散文、随笔、诗歌发表于《广西林业》《桂中日报》等报刊。
母亲和祖母又吵架了,我蹲到屋前门坪边的牡荆树旁,选一张最标准最大的牡荆叶摘下,捻一下细长的叶柄,掌状的绿色叶子在我的手心里旋转,轻轻搓一搓软软的叶片,一股芳香从鼻尖瞬间冲到了头顶,接着弥漫全身,紧张的情绪渐渐消去,心情稍微放松了。
居住在山村岭边,随处可见牡荆树。牡荆树,我们客家人叫牡荆叶,就是柳州人叫的黄荆柴,也有叫黄荆条、荆条、五指枫的。历史上有名的负荆请罪,廉颇向蔺相如下跪时,背着那些荆条就是这树的枝条吧。平时我们小孩子做错事或者不听话时,也曾经被大人用这韧韧的荆条鞭子抽打过。祖父去屋后岭边选了一枝牡荆老树枝回来,用小刀仔细地削,使表面看起来很光滑,一边削一边煞有介事地告诫:“你们乱去河边玩,就拿来抽脚;手多乱动大人的东西,就打手;撒谎,就打嘴巴;不认真读书,也打……”我和弟弟在一边饶有兴趣地围观,嘻嘻笑着,似乎也不当一回事。祖母在一旁幸灾乐祸:“听到么?不听话,就等着吃‘黄鳝干’!”弟弟还一味傻问:“黄鳝干好吃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次看见挂在墙上干黄的牡荆树枝,想到祖父母的话,也不免心存敬畏,祈祷自己不要吃到“黄鳝干”。后来这条老树枝好像是被父亲拿去赶牛犁田了。多年以后,我和一位友人在一个村庄,面对新楼旁一株茂盛的黄荆柴,这位事业颇为成功的朋友说,小时候被这个鞭子抽到怕,也幸好父母严格要求谆谆教诲,没有走弯路,才有今天。耕不忘读,算是中国人的精神传承吧。
即使有“黄鳝干”,也影响不了我对牡荆树的感情。第一次感到牡荆树叶子香,是在一次玩鱼后,小手满是鱼腥味,令人作呕。母亲在屋前门坪边那株牡荆树上捋下几片嫩叶,拉我到门口田边就田水用树叶仔细搓洗。“嗅嗅,是不是不臭腥了?”“哎呀,真是好香!”从此,我这个农家女儿,一旦去捉了鸡鸭、蚂拐、鱼虾等,都会用牡荊树叶洗去手上的鱼腥味以及脚丫的泥污味。清洗过的手脚,有一种令人愉悦的芳香,忍不住会接着嗅几下,窃窃心喜。我喜欢牡荆叶的香味。上世纪70年代,在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中,是没有香水概念的,香皂都很少见。随处可见的牡荆树叶,就是最好的去秽帮手,种完田洗手脚时在田头地尾信手可得,清爽止痒之余,防蚊防虫,牡荆树是最好的保护神。
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牡荆树长得比人还高,长得又茂密,一大片;在石头裸露、干旱的山坡上,即使枝条有点扭曲,花叶稀疏,也可以见到它一丛丛的身影,拂过进山打柴人的裤腿。用祖母和母亲的话说,很滥贱。这种滥贱的灌木,无时无刻不陪伴守护在我们村野之人身边。
我才几岁,不知道为什么祖母和母亲会经常吵架。母亲是祖母的二女儿,并不像村里嫁来的那些媳妇,可能和家婆合不来。但是,母亲祖母的不和是村里尽人皆知的。我的印象中,她们没有母女间应有的样子:祖母对小姑的那种亲昵和对三姑的坦诚,祖母对母亲都没有。她们除了争吵,就是一种客气,为了某件正经家事,小心翼翼地谈论着;即使一起在堂屋择茶籽、刮木薯皮、做糍粑,偶尔讲些东家长西家短,也不是融洽的气氛。我们在旁边,看着,随时担心一场争吵就要爆发,因为这种吵架的开启模式如此熟悉。
我的记忆中,母亲彻底站在父亲一边,是从小姑被打开始。小姑从养母家回来时,十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祖父母不算太老,还是生产队里的劳动力,父母是壮劳力,出工是必须的。五岁的我带着刚会走路的大弟在家,父母交代只准在屋里和门坪玩,小姑放学回来也可以帮着照看一下。那时候的孩子,谁家不是这样。可是有一天,小姑带着我们往西边冲口玩去了,进冲牛路,东边是陡坡,西边是河湾,河湾处叫锅底潭,据说曾经溺死过人。父亲回家不见我们姐弟俩,心急,在潭边找到我们,扇了小姑一巴掌。小姑当时就大哭,一直哭,待祖母回来后就说太阳穴疼得厉害。祖母和父亲争吵起来,在队长和大队干部的调停下,带小姑去医院拍了照,要来药酒。当然这些费用是我父亲出的。既然分了家,母亲自然站在父亲一边,但是我猜想她们母女之间一定不是开始就那么决绝。
母亲说过,我也是她女儿,大姐就嫁出去,凭什么留我在家招人上门?你看我现在过的日子,分家出来,两个老的还能挣工分,不帮我带孩子,他们就有分红,我们就年年超支。既然留我在家,就应该帮我带孩子不出工。祖母却认为自己还不算老,能挣一年算一年,在家帮带孩子是浪费了,何况小姑回来了,也是要吃饭的。
小姑渐渐长大,很漂亮,爱笑,嘴巴又甜,是附近村出名的靓妹。母亲生于1949年,在快速生长发育的年龄碰上困难时期,只上了小学二年级,长得高高瘦瘦,像条豆芽,且小时候得过一场天花,在脸上留下了凹坑印记,俗称“麻面”,从小因此自卑,最怕听人谈论容貌的话题。偶尔不免埋怨祖母没有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容貌有损。如今,最小的妹妹更让她自惭形秽。姐妹之间,可以成朋友,也可能像敌人。在祖母和母亲的矛盾轮毂间,小姑是一颗粗砂粒。
祖母说,那个年代,天花就是瘟疫,能留下一条命已经不错了,同时生病的三个孩子,其中她两个可爱的儿子,兄弟俩已经可以满村跑着玩,说没就没了。当时她想死的心都有,抱着还有一丝气息的二女儿,缺医少药,只能找草药熬水喝,采来牡荆树叶和艾草熏屋子消毒,熬更守夜多少天,才让可怜的女儿痂落斑留,总算捡回了一条命。“如果家里还有你那两个哥哥,我会留你在家吗?你想嫁多远走多远!我没儿子被人看不起!”多少次争吵,最后落在祖母这句话上,然后母女俩泪目哽咽,再也无力争辩,各自走开。
夏日黄昏,蚊子凶猛。祖母叫我们割回牡荆树枝叶和艾草,烧烟熏蚊子,我想起祖母也曾经这样给房屋消毒,既然可以熏蚊子,杀菌消毒应该也是有效的吧,否则我的母亲怎么保住了小命。于是,对这一丛丛牡荆树顿生无限感激。
祖母在旧社会挣扎着,失去儿子是她一辈子最大最深的伤痛,命运最终给了她四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未出生时被寄予厚望来承续香火,然而没有如愿,祖母心力交瘁。家中族人和乡人明里暗里的欺负,她和祖父从此抬不起头来。小姑被送给人家当花趸,她的养父母希望收养的女儿能给他们家庭带来亲生儿女,自然待她不薄,加上小姑聪明伶俐,粉雕玉砌。虽然花趸没有为他们带来一男半女,也是如珠如宝一般溺爱。九岁时,小姑养父久病不治逝去,养母改嫁,生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小姑回到祖母身边。 祖母说,我们农村人,命滥贱,像牡荆树一样,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人在哪里不是寻食。
母亲说,我就不信,我的命就该像岭岗上的牡荆树,长得七扭八歪。就算不漂亮不像大姐嫁去城市里,如果我嫁出去,凭我一双手,家公家婆也不会看不起我,不帮我看孩子,也该和别的同村姐妹那样在农村也不比别人差。我现在过得这么苦这么穷,不怨你们怨谁。
一日,祖母塞给我二十元钱,交待我:“经过一个夏天,你妈仅有的两件换洗衣服,都洗得发白了,拿去买件衫换。”我很欢喜跑到母亲跟前说明,母亲只是一句“不要”,然后自己趁工间去割牡荆树,绑担去卖。那年,不知是哪里来了个老板,设了一个提取牡荆树油的临时厂房,据说牡荆树油金贵得很,销往国外几百元一两,可以制造香水和药用香精油,村里人一辈子不知道牡荆树还有这个用处,平时砍柴都被嫌小嫌韧的灌木,原来这么值钱,于是只要有牡荆树的地方半年內都几乎伐光了,有人惊呼“割绝了”。可是,采伐后的牡荆树萌发出更加健壮的新枝条,新枝条更加生机勃勃,不几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她们母女俩一直这么纠结着,三姑出嫁了,小姑出嫁了,我们一个个长大。祖父母迁徙奔波大半辈子,因我母亲在家招赘终于在晚年安居下来。新世纪,祖母已经老态龙钟,在中国举办奥运会那年,九十岁的祖母无疾而终,安详仙游,也算是颐养天年。为孩子操劳一生,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为孙子孙女接连出生而各地奔忙,逐孙而居。孙子孙女陆续长大,刚过花甲之年的母亲患了不治之症,去柳州住院手术,回家半年之后,撒手而去,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哀痛。从此,老屋不是我们流浪归心向往的地方,日渐破败,四周那些牡荆树疯长。在山林,在野地,在路边,在屋旁,极旺盛极普通的牡荆树,即使有药用价值但毕竟太普遍,并不引人注意,更不会被拿来炒作。它们就像我家乡那些亲人,生生息息,数量众多,虽默默无闻,却也默默贡献着氧气和绿色,聚成条状的紫色小花还偶尔惊艳了有心人。
《本草纲目》记载:“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青、赤二种,青者为荆,嫩条皆可为莒囤。古昔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莒囤是什么,我真的一无所知;荆钗布裙,就是贫妇形象的真实写照啊。
又到端午节,我又惦记着回村上老家,采割艾草和牡荆枝叶等几种草药,打算晚上回县城的家煮水洗澡。先辈留下来的端午节习俗,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在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也难以保住日渐式微的节日细节。我们应该好好感受和体验,并将传扬下去。
洛埠的同学捎来了一瓶蜂蜜,说是荆条蜜,有美容、健体、润燥、祛风解毒等多种功效,能促进体力恢复,也非常适合饭后容易困倦、体力消耗大、精神压力大者,如我这类的人服用。于是我又想起了我的祖母母亲,如牡荆树一样滥贱却顽强的女人,眼前出现一大片绵绵生长的牡荆树灌木丛,柔软的紫色花序条迎风招展,蜜蜂翩翩。
顿时,初夏的风,迷湿了双眼。
(编辑 吴翠)
母亲和祖母又吵架了,我蹲到屋前门坪边的牡荆树旁,选一张最标准最大的牡荆叶摘下,捻一下细长的叶柄,掌状的绿色叶子在我的手心里旋转,轻轻搓一搓软软的叶片,一股芳香从鼻尖瞬间冲到了头顶,接着弥漫全身,紧张的情绪渐渐消去,心情稍微放松了。
居住在山村岭边,随处可见牡荆树。牡荆树,我们客家人叫牡荆叶,就是柳州人叫的黄荆柴,也有叫黄荆条、荆条、五指枫的。历史上有名的负荆请罪,廉颇向蔺相如下跪时,背着那些荆条就是这树的枝条吧。平时我们小孩子做错事或者不听话时,也曾经被大人用这韧韧的荆条鞭子抽打过。祖父去屋后岭边选了一枝牡荆老树枝回来,用小刀仔细地削,使表面看起来很光滑,一边削一边煞有介事地告诫:“你们乱去河边玩,就拿来抽脚;手多乱动大人的东西,就打手;撒谎,就打嘴巴;不认真读书,也打……”我和弟弟在一边饶有兴趣地围观,嘻嘻笑着,似乎也不当一回事。祖母在一旁幸灾乐祸:“听到么?不听话,就等着吃‘黄鳝干’!”弟弟还一味傻问:“黄鳝干好吃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次看见挂在墙上干黄的牡荆树枝,想到祖父母的话,也不免心存敬畏,祈祷自己不要吃到“黄鳝干”。后来这条老树枝好像是被父亲拿去赶牛犁田了。多年以后,我和一位友人在一个村庄,面对新楼旁一株茂盛的黄荆柴,这位事业颇为成功的朋友说,小时候被这个鞭子抽到怕,也幸好父母严格要求谆谆教诲,没有走弯路,才有今天。耕不忘读,算是中国人的精神传承吧。
即使有“黄鳝干”,也影响不了我对牡荆树的感情。第一次感到牡荆树叶子香,是在一次玩鱼后,小手满是鱼腥味,令人作呕。母亲在屋前门坪边那株牡荆树上捋下几片嫩叶,拉我到门口田边就田水用树叶仔细搓洗。“嗅嗅,是不是不臭腥了?”“哎呀,真是好香!”从此,我这个农家女儿,一旦去捉了鸡鸭、蚂拐、鱼虾等,都会用牡荊树叶洗去手上的鱼腥味以及脚丫的泥污味。清洗过的手脚,有一种令人愉悦的芳香,忍不住会接着嗅几下,窃窃心喜。我喜欢牡荆叶的香味。上世纪70年代,在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中,是没有香水概念的,香皂都很少见。随处可见的牡荆树叶,就是最好的去秽帮手,种完田洗手脚时在田头地尾信手可得,清爽止痒之余,防蚊防虫,牡荆树是最好的保护神。
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牡荆树长得比人还高,长得又茂密,一大片;在石头裸露、干旱的山坡上,即使枝条有点扭曲,花叶稀疏,也可以见到它一丛丛的身影,拂过进山打柴人的裤腿。用祖母和母亲的话说,很滥贱。这种滥贱的灌木,无时无刻不陪伴守护在我们村野之人身边。
我才几岁,不知道为什么祖母和母亲会经常吵架。母亲是祖母的二女儿,并不像村里嫁来的那些媳妇,可能和家婆合不来。但是,母亲祖母的不和是村里尽人皆知的。我的印象中,她们没有母女间应有的样子:祖母对小姑的那种亲昵和对三姑的坦诚,祖母对母亲都没有。她们除了争吵,就是一种客气,为了某件正经家事,小心翼翼地谈论着;即使一起在堂屋择茶籽、刮木薯皮、做糍粑,偶尔讲些东家长西家短,也不是融洽的气氛。我们在旁边,看着,随时担心一场争吵就要爆发,因为这种吵架的开启模式如此熟悉。
我的记忆中,母亲彻底站在父亲一边,是从小姑被打开始。小姑从养母家回来时,十岁,正是贪玩的年纪。祖父母不算太老,还是生产队里的劳动力,父母是壮劳力,出工是必须的。五岁的我带着刚会走路的大弟在家,父母交代只准在屋里和门坪玩,小姑放学回来也可以帮着照看一下。那时候的孩子,谁家不是这样。可是有一天,小姑带着我们往西边冲口玩去了,进冲牛路,东边是陡坡,西边是河湾,河湾处叫锅底潭,据说曾经溺死过人。父亲回家不见我们姐弟俩,心急,在潭边找到我们,扇了小姑一巴掌。小姑当时就大哭,一直哭,待祖母回来后就说太阳穴疼得厉害。祖母和父亲争吵起来,在队长和大队干部的调停下,带小姑去医院拍了照,要来药酒。当然这些费用是我父亲出的。既然分了家,母亲自然站在父亲一边,但是我猜想她们母女之间一定不是开始就那么决绝。
母亲说过,我也是她女儿,大姐就嫁出去,凭什么留我在家招人上门?你看我现在过的日子,分家出来,两个老的还能挣工分,不帮我带孩子,他们就有分红,我们就年年超支。既然留我在家,就应该帮我带孩子不出工。祖母却认为自己还不算老,能挣一年算一年,在家帮带孩子是浪费了,何况小姑回来了,也是要吃饭的。
小姑渐渐长大,很漂亮,爱笑,嘴巴又甜,是附近村出名的靓妹。母亲生于1949年,在快速生长发育的年龄碰上困难时期,只上了小学二年级,长得高高瘦瘦,像条豆芽,且小时候得过一场天花,在脸上留下了凹坑印记,俗称“麻面”,从小因此自卑,最怕听人谈论容貌的话题。偶尔不免埋怨祖母没有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容貌有损。如今,最小的妹妹更让她自惭形秽。姐妹之间,可以成朋友,也可能像敌人。在祖母和母亲的矛盾轮毂间,小姑是一颗粗砂粒。
祖母说,那个年代,天花就是瘟疫,能留下一条命已经不错了,同时生病的三个孩子,其中她两个可爱的儿子,兄弟俩已经可以满村跑着玩,说没就没了。当时她想死的心都有,抱着还有一丝气息的二女儿,缺医少药,只能找草药熬水喝,采来牡荆树叶和艾草熏屋子消毒,熬更守夜多少天,才让可怜的女儿痂落斑留,总算捡回了一条命。“如果家里还有你那两个哥哥,我会留你在家吗?你想嫁多远走多远!我没儿子被人看不起!”多少次争吵,最后落在祖母这句话上,然后母女俩泪目哽咽,再也无力争辩,各自走开。
夏日黄昏,蚊子凶猛。祖母叫我们割回牡荆树枝叶和艾草,烧烟熏蚊子,我想起祖母也曾经这样给房屋消毒,既然可以熏蚊子,杀菌消毒应该也是有效的吧,否则我的母亲怎么保住了小命。于是,对这一丛丛牡荆树顿生无限感激。
祖母在旧社会挣扎着,失去儿子是她一辈子最大最深的伤痛,命运最终给了她四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未出生时被寄予厚望来承续香火,然而没有如愿,祖母心力交瘁。家中族人和乡人明里暗里的欺负,她和祖父从此抬不起头来。小姑被送给人家当花趸,她的养父母希望收养的女儿能给他们家庭带来亲生儿女,自然待她不薄,加上小姑聪明伶俐,粉雕玉砌。虽然花趸没有为他们带来一男半女,也是如珠如宝一般溺爱。九岁时,小姑养父久病不治逝去,养母改嫁,生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小姑回到祖母身边。 祖母说,我们农村人,命滥贱,像牡荆树一样,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人在哪里不是寻食。
母亲说,我就不信,我的命就该像岭岗上的牡荆树,长得七扭八歪。就算不漂亮不像大姐嫁去城市里,如果我嫁出去,凭我一双手,家公家婆也不会看不起我,不帮我看孩子,也该和别的同村姐妹那样在农村也不比别人差。我现在过得这么苦这么穷,不怨你们怨谁。
一日,祖母塞给我二十元钱,交待我:“经过一个夏天,你妈仅有的两件换洗衣服,都洗得发白了,拿去买件衫换。”我很欢喜跑到母亲跟前说明,母亲只是一句“不要”,然后自己趁工间去割牡荆树,绑担去卖。那年,不知是哪里来了个老板,设了一个提取牡荆树油的临时厂房,据说牡荆树油金贵得很,销往国外几百元一两,可以制造香水和药用香精油,村里人一辈子不知道牡荆树还有这个用处,平时砍柴都被嫌小嫌韧的灌木,原来这么值钱,于是只要有牡荆树的地方半年內都几乎伐光了,有人惊呼“割绝了”。可是,采伐后的牡荆树萌发出更加健壮的新枝条,新枝条更加生机勃勃,不几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她们母女俩一直这么纠结着,三姑出嫁了,小姑出嫁了,我们一个个长大。祖父母迁徙奔波大半辈子,因我母亲在家招赘终于在晚年安居下来。新世纪,祖母已经老态龙钟,在中国举办奥运会那年,九十岁的祖母无疾而终,安详仙游,也算是颐养天年。为孩子操劳一生,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为孙子孙女接连出生而各地奔忙,逐孙而居。孙子孙女陆续长大,刚过花甲之年的母亲患了不治之症,去柳州住院手术,回家半年之后,撒手而去,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哀痛。从此,老屋不是我们流浪归心向往的地方,日渐破败,四周那些牡荆树疯长。在山林,在野地,在路边,在屋旁,极旺盛极普通的牡荆树,即使有药用价值但毕竟太普遍,并不引人注意,更不会被拿来炒作。它们就像我家乡那些亲人,生生息息,数量众多,虽默默无闻,却也默默贡献着氧气和绿色,聚成条状的紫色小花还偶尔惊艳了有心人。
《本草纲目》记载:“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其木心方;其枝对生;一枝五叶或七叶……青、赤二种,青者为荆,嫩条皆可为莒囤。古昔贫妇以荆为钗,即此二木也。”莒囤是什么,我真的一无所知;荆钗布裙,就是贫妇形象的真实写照啊。
又到端午节,我又惦记着回村上老家,采割艾草和牡荆枝叶等几种草药,打算晚上回县城的家煮水洗澡。先辈留下来的端午节习俗,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在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也难以保住日渐式微的节日细节。我们应该好好感受和体验,并将传扬下去。
洛埠的同学捎来了一瓶蜂蜜,说是荆条蜜,有美容、健体、润燥、祛风解毒等多种功效,能促进体力恢复,也非常适合饭后容易困倦、体力消耗大、精神压力大者,如我这类的人服用。于是我又想起了我的祖母母亲,如牡荆树一样滥贱却顽强的女人,眼前出现一大片绵绵生长的牡荆树灌木丛,柔软的紫色花序条迎风招展,蜜蜂翩翩。
顿时,初夏的风,迷湿了双眼。
(编辑 吴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