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空间介质在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沿革,分析了空间表现方式,并对其作用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空间表现 西方绘画 嬗变
西方绘画造像叙事性主题沿革,从视觉存证看,西方绘画与其建筑、雕塑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历史画卷。西方绘画经历了从造像叙事性主题向多维度的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哲学人文社会的思考之主题表达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起始于希腊神话的众神描绘,同时期的古希腊雕塑,如《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掷铁饼者》《萨摩色蕾斯的胜利女神》,都传达了古希腊自由共和的精神诉求,依托于共和城邦的文化,希腊化文明启发了哲学、数学、艺术。及至古罗马时期,罗马统治者依然吸收古希腊文明成果,延续了希腊化风格,同时以罗马律法立身。而希腊数理精神启发了此后传系的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空间表现。
在很长的时期里,基督教作为统领西方思想的存在,其权威性统治与叙事性特征更是在绘画、建筑、雕塑领域显性化呈现,以宗教叙事性作为主题的绘画表现,时间上一直延续至法國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相当漫长的时期。经过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人的意识觉醒,人权得到解放,近现代西方绘画始将绘画主题切换至宗教以外的内容,这一时期,绘画内容上强化表现以自然与人,人与社会及人的思维视觉化,形式美的构造为主。绘画主题性的沿革,使表现其特质内涵的技术手段,比如,空间介质,迭代并更新。
一、 中世纪平面几何化造像
(一)中世纪绘画 此时期绘画以服务宗教为发展方向与己任。早期基督教造像并未在绘画视觉张力上做功夫,绘画的主旨意在对圣经故事的图解,通过象征性的图例告诉不识字的教徒关于基督的事迹,以达到文字对识字信徒教化的同等作用,借以引导信徒皈依信教从教。因此,就绘画画面来说,其构图简单水平平铺,并没有希腊时期的戏剧性动态动势的描绘,只是以简单单纯的平面几何化造像对基督和他的信徒们进行描绘,借象征性的符号图式,来宣扬基督的普世价值,同时使信众从简单单纯的图式中得到纯粹的感召从而获得力量。
(二)中世纪插画手抄本 中世纪的手抄本内容多是圣经故事、福音书、祈祷书,讲述基督宗教要义,表现则是通过平面装饰性风格,借以将教义进行传播,拜占庭手抄本插画,其装饰风格结合了北部蛮族地区的风格,加以繁复富丽的形式表现,装饰色彩则来源于天然矿石颜料,奢华材质及色彩平面装饰性表现圣经肖像与基督题材是手抄本绘画的主要特色。
二、 文艺复兴:焦点透视与空气透视法空间表现
(一)焦点透视空间的绘画 古希腊的数理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广泛推崇,并借由发明了焦点透视法,焦点透视的空间是从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获得的,它是将视觉焦点固定于一点,然后,以这个点为圆心,形成的锥形视域圈,在一定的范围内切割视线,所截得的平面呈像。如同近代照相机的镜头景象,这种空间可以使人在观看绘画时,能真切感受到物象在空间中的方位及观者与其之间的距离。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使用焦点透视法的一点透视,将画面的心点集中在了基督耶稣的头顶部位,既强化了绘画主题核心表现,使得最后的晚餐的核心人物突出;又在平面上创造了空间形式感,赋予了耶稣以神的光环。(图1)拉斐尔在他的绘画《雅典学院》中,同样是通过焦点透视,将众多的启蒙人物分布在画面透视空间里,同时将古希腊时期具有争议的手指向天的描述理想国的柏拉图与手指向地的描述地心说的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并置于画面焦点透视心点的位置,以辩论的场景,矛盾统一中达到和谐的文艺繁荣的复兴场景塑造,宏大的叙事场景,气势开阔且布局严谨。
(二)空气透视空间的绘画 空气透视法为列奥纳多·达·芬奇创造,通过空气透视借以表现空气、烟尘等对视觉产生的阻隔。具体而言,通过空气透视表现的物象距离越近,形象越鲜明,色彩饱和度越高;距离越远,越模糊,色调偏于灰蓝调,绘画通过形象的虚与实,色调的深与浅,造型的繁与简的描绘来获得画面真实感体验。达·芬奇在《岩间圣母》中,通过主题人物之间手势符号呼应,传递揭示人物的关系及心理特质,同时,作者对崖洞外远景中的岩石山石的虚化形象及灰化色彩的处理,既突出了渺远的空间山水人物组合,又强化了主题形象的叙事表现。而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圣母子、圣安娜》中,作者将主题人物外的背景山水图式,都以灰朦胧的色调,形象的虚化模糊化加以表现,使主题不至于突兀孤立,表现人物的主题,叠加山水阔远的图式,以获得空间的延伸。
三、巴洛克绘画:二度空间戏剧性表现
(一)卡拉瓦乔的艺术 文艺复兴绘画经过短暂的样式主义后,巴洛克艺术登上历史舞台,巴洛克艺术承继了宗教叙事的主题,与同时期的贝尼尼的写实充满想象力的动态雕塑是一致的,巴洛克绘画推崇运动的、空间的、雄伟气势的表现。决定性的一刻到来便是卡拉瓦乔的艺术,卡拉瓦乔戏剧性的使用光,通过明与暗的强烈对比,使室内描绘的主题人物呼之欲出,使光照空间中的物象,更直接的被感知,让人感觉画面中的此时此景就发生在眼前一般,仿佛近在咫尺,例如《召唤圣马太》,而他在《基督在以马忤斯的晚餐》中将主题形象耶稣与约翰戏剧的放置在与背景一片黑对比的光亮之中,约翰伸出的手,仿佛直接将受众拉入到这样的空间环境里,从而增强了绘画之于观众的参与感。(图2)
(二)伦勃朗式用光 伦勃朗则在卡拉瓦乔开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并创造了现代舞台与摄影中的伦勃朗式用光,而伦勃朗式光,也被推为精神之光。伦勃朗在《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中,同样戏剧性地赋予每一个人物以光照,不仅把每个人物的形象、神情、动态、心理描绘得真实感人,同时前所未有地将形式与人物事件结合,突破了肖像画表现单一的队列排列的形式,画面以杜普教授的医学讲练为主线,七个学生各自迥异的观察理解、听课表情与心智,在伦勃朗主观布置的光照场景中一一崭露。最激动人心的《刺瞎参孙》,表现的则是《圣经旧约》中一幕,作者在画面引入洞外的一束光,通过强烈的光与暗的对比,加强的戏剧性的气氛,照亮这幕悲剧事件:参孙被摁倒在地,左右士兵威胁并伤害着他,告密者掀开帷幕恐慌的神情,想要出走的瞬间……这束光照以左侧逆光照亮了参孙全身和凶手们的轮廓,画家用其独到的色彩表现了这一幕,事件高潮,就在此刻这一束戏剧性的近于舞台的光照与黑暗的鲜明对比中定格。
关键词:空间表现 西方绘画 嬗变
西方绘画造像叙事性主题沿革,从视觉存证看,西方绘画与其建筑、雕塑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历史画卷。西方绘画经历了从造像叙事性主题向多维度的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哲学人文社会的思考之主题表达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起始于希腊神话的众神描绘,同时期的古希腊雕塑,如《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掷铁饼者》《萨摩色蕾斯的胜利女神》,都传达了古希腊自由共和的精神诉求,依托于共和城邦的文化,希腊化文明启发了哲学、数学、艺术。及至古罗马时期,罗马统治者依然吸收古希腊文明成果,延续了希腊化风格,同时以罗马律法立身。而希腊数理精神启发了此后传系的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空间表现。
在很长的时期里,基督教作为统领西方思想的存在,其权威性统治与叙事性特征更是在绘画、建筑、雕塑领域显性化呈现,以宗教叙事性作为主题的绘画表现,时间上一直延续至法國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相当漫长的时期。经过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人的意识觉醒,人权得到解放,近现代西方绘画始将绘画主题切换至宗教以外的内容,这一时期,绘画内容上强化表现以自然与人,人与社会及人的思维视觉化,形式美的构造为主。绘画主题性的沿革,使表现其特质内涵的技术手段,比如,空间介质,迭代并更新。
一、 中世纪平面几何化造像
(一)中世纪绘画 此时期绘画以服务宗教为发展方向与己任。早期基督教造像并未在绘画视觉张力上做功夫,绘画的主旨意在对圣经故事的图解,通过象征性的图例告诉不识字的教徒关于基督的事迹,以达到文字对识字信徒教化的同等作用,借以引导信徒皈依信教从教。因此,就绘画画面来说,其构图简单水平平铺,并没有希腊时期的戏剧性动态动势的描绘,只是以简单单纯的平面几何化造像对基督和他的信徒们进行描绘,借象征性的符号图式,来宣扬基督的普世价值,同时使信众从简单单纯的图式中得到纯粹的感召从而获得力量。
(二)中世纪插画手抄本 中世纪的手抄本内容多是圣经故事、福音书、祈祷书,讲述基督宗教要义,表现则是通过平面装饰性风格,借以将教义进行传播,拜占庭手抄本插画,其装饰风格结合了北部蛮族地区的风格,加以繁复富丽的形式表现,装饰色彩则来源于天然矿石颜料,奢华材质及色彩平面装饰性表现圣经肖像与基督题材是手抄本绘画的主要特色。
二、 文艺复兴:焦点透视与空气透视法空间表现
(一)焦点透视空间的绘画 古希腊的数理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广泛推崇,并借由发明了焦点透视法,焦点透视的空间是从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获得的,它是将视觉焦点固定于一点,然后,以这个点为圆心,形成的锥形视域圈,在一定的范围内切割视线,所截得的平面呈像。如同近代照相机的镜头景象,这种空间可以使人在观看绘画时,能真切感受到物象在空间中的方位及观者与其之间的距离。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使用焦点透视法的一点透视,将画面的心点集中在了基督耶稣的头顶部位,既强化了绘画主题核心表现,使得最后的晚餐的核心人物突出;又在平面上创造了空间形式感,赋予了耶稣以神的光环。(图1)拉斐尔在他的绘画《雅典学院》中,同样是通过焦点透视,将众多的启蒙人物分布在画面透视空间里,同时将古希腊时期具有争议的手指向天的描述理想国的柏拉图与手指向地的描述地心说的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并置于画面焦点透视心点的位置,以辩论的场景,矛盾统一中达到和谐的文艺繁荣的复兴场景塑造,宏大的叙事场景,气势开阔且布局严谨。
(二)空气透视空间的绘画 空气透视法为列奥纳多·达·芬奇创造,通过空气透视借以表现空气、烟尘等对视觉产生的阻隔。具体而言,通过空气透视表现的物象距离越近,形象越鲜明,色彩饱和度越高;距离越远,越模糊,色调偏于灰蓝调,绘画通过形象的虚与实,色调的深与浅,造型的繁与简的描绘来获得画面真实感体验。达·芬奇在《岩间圣母》中,通过主题人物之间手势符号呼应,传递揭示人物的关系及心理特质,同时,作者对崖洞外远景中的岩石山石的虚化形象及灰化色彩的处理,既突出了渺远的空间山水人物组合,又强化了主题形象的叙事表现。而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圣母子、圣安娜》中,作者将主题人物外的背景山水图式,都以灰朦胧的色调,形象的虚化模糊化加以表现,使主题不至于突兀孤立,表现人物的主题,叠加山水阔远的图式,以获得空间的延伸。
三、巴洛克绘画:二度空间戏剧性表现
(一)卡拉瓦乔的艺术 文艺复兴绘画经过短暂的样式主义后,巴洛克艺术登上历史舞台,巴洛克艺术承继了宗教叙事的主题,与同时期的贝尼尼的写实充满想象力的动态雕塑是一致的,巴洛克绘画推崇运动的、空间的、雄伟气势的表现。决定性的一刻到来便是卡拉瓦乔的艺术,卡拉瓦乔戏剧性的使用光,通过明与暗的强烈对比,使室内描绘的主题人物呼之欲出,使光照空间中的物象,更直接的被感知,让人感觉画面中的此时此景就发生在眼前一般,仿佛近在咫尺,例如《召唤圣马太》,而他在《基督在以马忤斯的晚餐》中将主题形象耶稣与约翰戏剧的放置在与背景一片黑对比的光亮之中,约翰伸出的手,仿佛直接将受众拉入到这样的空间环境里,从而增强了绘画之于观众的参与感。(图2)
(二)伦勃朗式用光 伦勃朗则在卡拉瓦乔开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并创造了现代舞台与摄影中的伦勃朗式用光,而伦勃朗式光,也被推为精神之光。伦勃朗在《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中,同样戏剧性地赋予每一个人物以光照,不仅把每个人物的形象、神情、动态、心理描绘得真实感人,同时前所未有地将形式与人物事件结合,突破了肖像画表现单一的队列排列的形式,画面以杜普教授的医学讲练为主线,七个学生各自迥异的观察理解、听课表情与心智,在伦勃朗主观布置的光照场景中一一崭露。最激动人心的《刺瞎参孙》,表现的则是《圣经旧约》中一幕,作者在画面引入洞外的一束光,通过强烈的光与暗的对比,加强的戏剧性的气氛,照亮这幕悲剧事件:参孙被摁倒在地,左右士兵威胁并伤害着他,告密者掀开帷幕恐慌的神情,想要出走的瞬间……这束光照以左侧逆光照亮了参孙全身和凶手们的轮廓,画家用其独到的色彩表现了这一幕,事件高潮,就在此刻这一束戏剧性的近于舞台的光照与黑暗的鲜明对比中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