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之一,从古至今,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参考当代质量大师克劳士比先生的“零缺陷”理念,联系道家经典《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的哲学思想,提出了通过传统道家思想的运用来帮助质量从业人员建立起质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进而分析引起中国企业“救火文化”的原因,并参考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论证了道家思想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质量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质量管理;道家思想;上工治未病;救火文化;无为而治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需要,质量管理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在各行各业。然而,在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方法的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正如中华民族的肤色与西方人的差异,一切西方质量管理中文化、理念的移植都面临着排异反应的问题。为此在输入西方质量管理新鲜血液的同时,保证中国庞大的制造体系不出现排异反应,就需要挖掘本土文化中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历史资源。
道家思想又被称为黄老之术,以黄帝和老子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释道”三家之一,正如纪晓岚先生对它的评语,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代表其主要精髓的《黄帝内经》与《老子》中的哲学思想更是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对古今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国外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迅速的发展的今天,人们惊奇地发现,道家思想中不仅在医疗、社会、文化、政治方面发挥着作用,而且其蕴藏着的管理哲学正如雪梅一样傲然独立,在管理难题树立的丛林中展现了迷人的风采。对于来自西方工业产物的质量管理来说,若能将它当中一些与道家思想相近的理念结合到一起,不仅能避免输入质量管理的排异反应,并且能帮助我国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质量文化。
二、“零缺陷”与“上工治未病”都以预防为核心
在西方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克劳士比先生是影响了制造业、商业等领域的“零缺陷之父”。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结束了自己与祖辈世代从事的医务工作,转而进入了制造业,在他熟悉质检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之前医务工作的影响,他并不认同生产中“检验能提高产品质量”的看法。他认为质检员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医务工作中的“死后验尸”,对提高质量毫无裨益。在他看来:医务工作中,只有加强预防,才能够避免人得病;质量管理中,只有加强预防,才能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将这种“预防”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之中,克劳士比于1964年任马丁·玛瑞埃塔公司质量经理时提出了“零缺陷”概念。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1979年,克劳斯比学院成立,零缺陷管理模式在强生、惠普、克莱斯勒、GE、3M等全球500强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模式中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将“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这种质量以预防为主的“零缺陷”思想广泛地传播开来,也对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反观道家思想,两千多年前的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未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疾病还没有表现出来。“上工治未病”出自内经中《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句话意在说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指出真正拥有高超医术的医生是以预防见长,也提醒人们预防疾病远比得病之后再去治疗来的有效。而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结尾,文章对“上工治未病”有着更生动的描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不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医治,乱子发生再去处理,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这样不就是太晚了吗?《黄帝内经》一书中,这种“治未病”的思想无处不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总之,“治未病”是传统道家思想中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这种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直至今天仍然在医学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因此可见“上工治未病”所强调的“防患于未然远比生了病再去治理重要”的这种理念与当代质量工作的指导思想“零缺陷”,二者以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三、“无为而治”是“救火文化”的一剂良方
在当今中国企业,尽管加强质量管理中的预防工作有诸多好处,却一直以来都得不到企业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企业“救火文化”的盛行,由于管理缺乏预见性,企业长期抱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态度,没认识到质量问题的出现需要企业付出极大的代价,因而对未雨绸缪重视不够,在进行质量管理时缺乏计划。结果不仅无法将产品的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甚至还对产品已经表现出的质量问题无法及时处理,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个案变成通病。此时,若出现一位能成功解决这些质量问题的“消防员”,那么领导者便会将其视为英雄,大加赞赏。可是,那些领导者又何尝想到,长此以往下去,越来越多的“消防员”会前赴后继的出现,“救火文化”会带着企业走进“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思维沼泽中,越陷越深。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由于当时周王朝执政者的管理不当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官贪民私,祸乱四起,这种情况下,许多侠义之士开始用“仁义”的思想济世救民。当然,“仁义”救世的路线没有错,但是,仔细一想,若是一开始国家领导者就将国家治理好,那么所谓的“仁义”也就没有出现的必要。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为无为,事无事”,就是说,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做什么事情,可是一切事情无形中都做好了。若将老子这种“无为而治”的观念引入质量管理中,企业的领导者建立并维护一套完整的产品质量预防系统,那么自“起火”到“救火”的这一系列活动活动都不会发生,领导者也就不需要焦头烂额地忙着“救火”,故而这种领导者看起来什么事都没做,却已经把未来的一切都考虑到了,这正是道家思想中最高领导思想的体现,也是医治“救火文化”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质量管理;道家思想;上工治未病;救火文化;无为而治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需要,质量管理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在各行各业。然而,在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方法的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正如中华民族的肤色与西方人的差异,一切西方质量管理中文化、理念的移植都面临着排异反应的问题。为此在输入西方质量管理新鲜血液的同时,保证中国庞大的制造体系不出现排异反应,就需要挖掘本土文化中与质量管理相关的历史资源。
道家思想又被称为黄老之术,以黄帝和老子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释道”三家之一,正如纪晓岚先生对它的评语,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代表其主要精髓的《黄帝内经》与《老子》中的哲学思想更是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对古今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国外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迅速的发展的今天,人们惊奇地发现,道家思想中不仅在医疗、社会、文化、政治方面发挥着作用,而且其蕴藏着的管理哲学正如雪梅一样傲然独立,在管理难题树立的丛林中展现了迷人的风采。对于来自西方工业产物的质量管理来说,若能将它当中一些与道家思想相近的理念结合到一起,不仅能避免输入质量管理的排异反应,并且能帮助我国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质量文化。
二、“零缺陷”与“上工治未病”都以预防为核心
在西方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克劳士比先生是影响了制造业、商业等领域的“零缺陷之父”。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结束了自己与祖辈世代从事的医务工作,转而进入了制造业,在他熟悉质检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之前医务工作的影响,他并不认同生产中“检验能提高产品质量”的看法。他认为质检员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医务工作中的“死后验尸”,对提高质量毫无裨益。在他看来:医务工作中,只有加强预防,才能够避免人得病;质量管理中,只有加强预防,才能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将这种“预防”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之中,克劳士比于1964年任马丁·玛瑞埃塔公司质量经理时提出了“零缺陷”概念。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1979年,克劳斯比学院成立,零缺陷管理模式在强生、惠普、克莱斯勒、GE、3M等全球500强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模式中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将“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这种质量以预防为主的“零缺陷”思想广泛地传播开来,也对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反观道家思想,两千多年前的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未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疾病还没有表现出来。“上工治未病”出自内经中《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句话意在说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指出真正拥有高超医术的医生是以预防见长,也提醒人们预防疾病远比得病之后再去治疗来的有效。而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结尾,文章对“上工治未病”有着更生动的描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不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医治,乱子发生再去处理,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这样不就是太晚了吗?《黄帝内经》一书中,这种“治未病”的思想无处不在,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总之,“治未病”是传统道家思想中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这种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直至今天仍然在医学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因此可见“上工治未病”所强调的“防患于未然远比生了病再去治理重要”的这种理念与当代质量工作的指导思想“零缺陷”,二者以预防为主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三、“无为而治”是“救火文化”的一剂良方
在当今中国企业,尽管加强质量管理中的预防工作有诸多好处,却一直以来都得不到企业的重视。究其原因,是企业“救火文化”的盛行,由于管理缺乏预见性,企业长期抱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态度,没认识到质量问题的出现需要企业付出极大的代价,因而对未雨绸缪重视不够,在进行质量管理时缺乏计划。结果不仅无法将产品的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甚至还对产品已经表现出的质量问题无法及时处理,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个案变成通病。此时,若出现一位能成功解决这些质量问题的“消防员”,那么领导者便会将其视为英雄,大加赞赏。可是,那些领导者又何尝想到,长此以往下去,越来越多的“消防员”会前赴后继的出现,“救火文化”会带着企业走进“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的思维沼泽中,越陷越深。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由于当时周王朝执政者的管理不当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官贪民私,祸乱四起,这种情况下,许多侠义之士开始用“仁义”的思想济世救民。当然,“仁义”救世的路线没有错,但是,仔细一想,若是一开始国家领导者就将国家治理好,那么所谓的“仁义”也就没有出现的必要。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为无为,事无事”,就是说,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做什么事情,可是一切事情无形中都做好了。若将老子这种“无为而治”的观念引入质量管理中,企业的领导者建立并维护一套完整的产品质量预防系统,那么自“起火”到“救火”的这一系列活动活动都不会发生,领导者也就不需要焦头烂额地忙着“救火”,故而这种领导者看起来什么事都没做,却已经把未来的一切都考虑到了,这正是道家思想中最高领导思想的体现,也是医治“救火文化”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