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开展课堂教学建模、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系列研讨活动,要求教师课堂上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着重于指导,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借助于活动,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提出解决数学课中的问题,以发展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时,经常以问题素材形式呈现,各个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合作交流,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案例片段
在教学“分式基本性质”一节时,回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给出了一下分式基本性质产生的问题素材:下列从左到右的等式变形成立吗?为什么?
由此你可以得出分式具有什么性质?
……
A组:由(1)得出,分子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式的值不变;由(2)得出,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字母,分式的值不变;由(3)得出,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多项式,分式的值不变,那么分式具有“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师:A组同学回答的很好,你们用“归纳法”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别的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B组:分式与分数类似,那么分式应该有分数基本性质都的性质,即“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种方法行吗?
师:你们的想法行,而且很好,你们用递进式“类比法”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C组:分式是否也会有类似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如果有,前面三个等式应该成立,那么代入字母的一些特殊值,等式的左右两边应该相等,通过代入一些特殊值,等式两边如果相等,说明分式也具有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性质。
师:“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发现需要大胆是猜想,细心的验证,C组的同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研究的方法,即“猜想——验证”的方法。
三、案例反思
(一)在情境中质疑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于的社会环境”,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他不仅能激发学生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依据。教学过程表明,只有在教师精心创造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特别是F组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教师从未思考过的问题,A—D组分别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是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也同時表明,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我们要认真加以挖掘和开发,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要让学生看到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现成的数学成品。”
在课的开始,本人没有直接给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而是给学生提供分式基本性质产生的材料信息,达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的目的,从而达到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数学情境的创设要以问题为引导,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核心,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思维的发展特点。
(二)在交流中合作
本节课学生之所以能用多种方法发现分式的基本性质,还在于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包括小组交流合作和班级集体的团队精神。
1.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在确定本节课需要研究问题时,让学生个人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素材,尝试性的自学,即判断(1)(2)(3)题是否正确,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为小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学生自学还不能解决时,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索,解决疑难问题,将个体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
2.班级体团队精神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选取有代表性的,共同性的问题,组织交流,为全班提供交流信息的机会,当一个小组发言时,其他组还可以及时补充,师生对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把班级同学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大讨论,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各自为阵”,有的“分组分块”,还有的“你一言、我一语”,对“错误”的学生不是马上否定,而是尽可能多的肯定学生的思维的合理成分,给更多同学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3.在训练中反思
课堂上,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练习,根据教学内容也可组织学生自编习题,进行互练、互批、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后,引导学生改变问题的思维角度,改变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将问题辐射到课外作业或下节课的内容。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不限定格式的作业,如阅读有关章节、预习并在书的空白处注明问题,也可以是指定要求的常规书面作业,还可以是选做作业、开放性作业、探索性作业。
通过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反思;对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进行反思;对学习过程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演算过程和语言表达进行反思;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开展课堂教学建模、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系列研讨活动,要求教师课堂上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着重于指导,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借助于活动,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提出解决数学课中的问题,以发展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时,经常以问题素材形式呈现,各个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合作交流,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案例片段
在教学“分式基本性质”一节时,回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给出了一下分式基本性质产生的问题素材:下列从左到右的等式变形成立吗?为什么?
由此你可以得出分式具有什么性质?
……
A组:由(1)得出,分子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式的值不变;由(2)得出,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字母,分式的值不变;由(3)得出,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多项式,分式的值不变,那么分式具有“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师:A组同学回答的很好,你们用“归纳法”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别的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B组:分式与分数类似,那么分式应该有分数基本性质都的性质,即“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种方法行吗?
师:你们的想法行,而且很好,你们用递进式“类比法”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C组:分式是否也会有类似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如果有,前面三个等式应该成立,那么代入字母的一些特殊值,等式的左右两边应该相等,通过代入一些特殊值,等式两边如果相等,说明分式也具有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性质。
师:“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发现需要大胆是猜想,细心的验证,C组的同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研究的方法,即“猜想——验证”的方法。
三、案例反思
(一)在情境中质疑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于的社会环境”,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他不仅能激发学生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依据。教学过程表明,只有在教师精心创造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特别是F组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教师从未思考过的问题,A—D组分别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是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也同時表明,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我们要认真加以挖掘和开发,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要让学生看到数学建造过程的‘脚手架’,而不是现成的数学成品。”
在课的开始,本人没有直接给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而是给学生提供分式基本性质产生的材料信息,达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的目的,从而达到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数学情境的创设要以问题为引导,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核心,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思维的发展特点。
(二)在交流中合作
本节课学生之所以能用多种方法发现分式的基本性质,还在于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包括小组交流合作和班级集体的团队精神。
1.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在确定本节课需要研究问题时,让学生个人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素材,尝试性的自学,即判断(1)(2)(3)题是否正确,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为小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学生自学还不能解决时,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索,解决疑难问题,将个体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
2.班级体团队精神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选取有代表性的,共同性的问题,组织交流,为全班提供交流信息的机会,当一个小组发言时,其他组还可以及时补充,师生对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把班级同学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大讨论,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各自为阵”,有的“分组分块”,还有的“你一言、我一语”,对“错误”的学生不是马上否定,而是尽可能多的肯定学生的思维的合理成分,给更多同学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3.在训练中反思
课堂上,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练习,根据教学内容也可组织学生自编习题,进行互练、互批、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后,引导学生改变问题的思维角度,改变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将问题辐射到课外作业或下节课的内容。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不限定格式的作业,如阅读有关章节、预习并在书的空白处注明问题,也可以是指定要求的常规书面作业,还可以是选做作业、开放性作业、探索性作业。
通过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主要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反思;对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进行反思;对学习过程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演算过程和语言表达进行反思;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