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三个维度。鉴于以往的教育一直强调“双基”,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培养目标,本文重点分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指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政治教学
斯普朗格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近几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强调双基,强调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的过程与方法也渐渐被重视,力图把精确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这一维虽然已经被提上日程,但由于和高考并无直接联系,其实施就成了空中楼阁,要么被忽视,要么就是“蜻蜓点水款款飞”,效果是“靠天收”。
教师的教学任务,有些是硬性规定的,可以检测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有些老师看来,只不过是一件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偶尔“惊鸿一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例为证:去年夏天,一教师身怀六甲,与数名学生共乘公交,竟无一人让座。老师尴尬不已,学生无动于衷。近来网络又现云南云秀暴力事件,多名初中男生对一女生持续不断拳打脚踹,并推入冰冷河水中两次。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冷漠?
为什么?一句话,违背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究其具体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来自学校、教师对德育的长期忽略。教师多年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现实中学生身上的道德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视而不见,有时候因为管了,反而吃力不讨好,被学生骂、和学生争论倒是小事,关键害怕社会、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学校也因害怕而无能为力,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没有有力的支持。而家长因为心疼子女,容易误听误信子女的一面之词。
即使有些学校有些教师注重三维目标,可从实践和现状看,目标功利化,内容单一化,方法简单化,对道德教育理解片面,只为限制与防范。德育实践可操作性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坐而论道,过多苍白的规范、要求、训诫,缺乏应有的感召力,而被学生嗤之以鼻。更不要谈让学生将其内化,以一种情感和意志的形式沉淀在心灵深处,凝结成价值观念了。
另外,道德自律的学生被忽视,得不到激励和表扬,也会挫伤学生追求道德提升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他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无法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无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道德实践。无论是对课程、对教师、对学生,都缺少适合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旦出现关乎德育的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校事件和社会事件,我们的教育中就会随之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挖根源,从源头上找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三个维度。我认为,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落实。育人,先育德,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缺陷,但知识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失。
怎么办?
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世纪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21世纪,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为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教育也参与到现代化和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国家及相关部门必须引导好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现代社会,在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是必要条件,还有如“情感智力”等。我国在新世纪下必须对人才的培养再提出新要求和施行配套的改革措施。确立德育教育的价值新目标,坚决摒弃德育教育价值目标功利化,搞短期行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丰富其真正内涵。
其次,教育观念的改变必须融入改革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教育工作是关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计,德育工作要放到并牢固在应有的位置上,树立动态的、开放的思维,鼓励、支持研究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倡导多元化现代德育模式,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中,要鼓励不同教育方法的互补和再创造。
学校:我国传统教育中积累着丰富的教育青少年“做人”的有效做法,有很多好的经验和优良传统,加强社会实践、与工农结合等做法,就是例证。学校教育在认真正视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下,加以探讨、实践、认真总结和提高,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套新形势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效实施的新模式。目前,独生子女成为校园的主体部分,要积极地消除他们的骄、娇二气;克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加强“做人”教育,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
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就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来说,在既有的框架结构内,必须大力转变原有的功利主义思想,把目光放长远,多行动,明确认识到,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存在的地方都是教育的课堂,平时多学习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技巧并灵活运用,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创设小课堂,多开设实践课、德育小课堂,丰富德育形式。
生活本身才是活教材,人不能只为生存而求知,更要为生活而求真善美。我们要从生活中捕捉更真实鲜活的素材,完善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道德教育体系。
社会:必须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以德治国的措施要见成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思想一切来源于社会实践,必然还要靠社会实践不断接受检验,来推动发展,最终回归和服务于社会实践。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更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何况教育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媒体舆论要营造宽松民主、适于改革的社会氛围。
家庭: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家长必须配合学校教育,这也是当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新的时代、新的家庭情况演变必须要求家长也要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改变理念,密切配合学校教育,能针对性地发现问题,与学校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家长要担起社会责任,不进行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践行“求真”的教育。
另外,我建议:开放课堂,展开课外教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扶持建立各种俱乐部,设立德育辅导站,开办德育讲座,进行德育竞赛,健全德育监督和鼓励机制,至于效果可以采用第二课堂积分制来记录学生实践德育的积极成效。具体有:
(1)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网络等现有的条件大力宣传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发挥德育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一些外国学校的德育课,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有些国家的德育教育采用的方法非常灵活,广泛采取活动教学法,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都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并列出课程表,规定课时,如举行讨论会、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尊师会等。学生独立思考,和教师平等对话,学生的表现,教师评分,并纳入总学习成绩。
(3)在方法上,给学生积极创设生活情境,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选择,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和养成,指导学生自主实践。耐心指导并督促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主地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学会做人。
(4)在形式上,深入社会,开设相关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主动积极参与真实的道德实践,生成和发展完整的道德行为。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交往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活动,拓宽道德实践空间,提高道德素养。
(5)在效果上,必须让所做的道德实践活动得以记录,并可以评价,最终实现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仍然可以继续被严格有效记录、追踪、完善。评价机制应该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可以囊括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机制、班级评价机制、教师单独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机制、家庭评价机制、社区评价机制、综合评价机制等,用开放的、真实的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在竞争和激励中追踪和促进个人的长效发展。
忽视教育本质而过分追求分数,如同我国经济发展中曾出现片面追求GDP的发展,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令人痛心疾首。如今在国内,绿色GDP日渐融入人心,被人们呼吁和认可。我想我国的教育是否也该走绿色发展之路,创建绿色教育模式,以教育出多少绿色人才为衡量标准呢?我们是否该书写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哲学呢?为思想政治课输入新鲜血液,让迷失方向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得到指引,只有用一颗鲜活敏感的心灵,重新审视教育,对教育理论和现实进行层层剥笋式的打量与思考、持续的反思和批判后,我们才会走出困惑和误区,让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回归本质,看到不一样的教育风景线。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革自身,真正行动起来。先行一步,即使做不到决胜千里,经过脚踏实地的实践和努力,也会给学生和自己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真善美的热情和对人生美好的感悟。真正贯彻三维目标,实行好素质教育,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我们会勇往向前,因为我们心中牢记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政治教学
斯普朗格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近几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强调双基,强调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的过程与方法也渐渐被重视,力图把精确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这一维虽然已经被提上日程,但由于和高考并无直接联系,其实施就成了空中楼阁,要么被忽视,要么就是“蜻蜓点水款款飞”,效果是“靠天收”。
教师的教学任务,有些是硬性规定的,可以检测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有些老师看来,只不过是一件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偶尔“惊鸿一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例为证:去年夏天,一教师身怀六甲,与数名学生共乘公交,竟无一人让座。老师尴尬不已,学生无动于衷。近来网络又现云南云秀暴力事件,多名初中男生对一女生持续不断拳打脚踹,并推入冰冷河水中两次。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冷漠?
为什么?一句话,违背客观存在的教育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究其具体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来自学校、教师对德育的长期忽略。教师多年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现实中学生身上的道德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视而不见,有时候因为管了,反而吃力不讨好,被学生骂、和学生争论倒是小事,关键害怕社会、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学校也因害怕而无能为力,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没有有力的支持。而家长因为心疼子女,容易误听误信子女的一面之词。
即使有些学校有些教师注重三维目标,可从实践和现状看,目标功利化,内容单一化,方法简单化,对道德教育理解片面,只为限制与防范。德育实践可操作性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坐而论道,过多苍白的规范、要求、训诫,缺乏应有的感召力,而被学生嗤之以鼻。更不要谈让学生将其内化,以一种情感和意志的形式沉淀在心灵深处,凝结成价值观念了。
另外,道德自律的学生被忽视,得不到激励和表扬,也会挫伤学生追求道德提升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他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无法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无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道德实践。无论是对课程、对教师、对学生,都缺少适合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一旦出现关乎德育的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校事件和社会事件,我们的教育中就会随之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挖根源,从源头上找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因此,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三个维度。我认为,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落实。育人,先育德,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缺陷,但知识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失。
怎么办?
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世纪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21世纪,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为教育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教育也参与到现代化和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国家及相关部门必须引导好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现代社会,在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是必要条件,还有如“情感智力”等。我国在新世纪下必须对人才的培养再提出新要求和施行配套的改革措施。确立德育教育的价值新目标,坚决摒弃德育教育价值目标功利化,搞短期行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丰富其真正内涵。
其次,教育观念的改变必须融入改革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教育工作是关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计,德育工作要放到并牢固在应有的位置上,树立动态的、开放的思维,鼓励、支持研究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倡导多元化现代德育模式,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中,要鼓励不同教育方法的互补和再创造。
学校:我国传统教育中积累着丰富的教育青少年“做人”的有效做法,有很多好的经验和优良传统,加强社会实践、与工农结合等做法,就是例证。学校教育在认真正视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下,加以探讨、实践、认真总结和提高,完全有可能创造出一套新形势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效实施的新模式。目前,独生子女成为校园的主体部分,要积极地消除他们的骄、娇二气;克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加强“做人”教育,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
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就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来说,在既有的框架结构内,必须大力转变原有的功利主义思想,把目光放长远,多行动,明确认识到,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存在的地方都是教育的课堂,平时多学习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技巧并灵活运用,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还可以创设小课堂,多开设实践课、德育小课堂,丰富德育形式。
生活本身才是活教材,人不能只为生存而求知,更要为生活而求真善美。我们要从生活中捕捉更真实鲜活的素材,完善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道德教育体系。
社会:必须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以德治国的措施要见成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思想一切来源于社会实践,必然还要靠社会实践不断接受检验,来推动发展,最终回归和服务于社会实践。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更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何况教育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媒体舆论要营造宽松民主、适于改革的社会氛围。
家庭: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家长必须配合学校教育,这也是当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新的时代、新的家庭情况演变必须要求家长也要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改变理念,密切配合学校教育,能针对性地发现问题,与学校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家长要担起社会责任,不进行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践行“求真”的教育。
另外,我建议:开放课堂,展开课外教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扶持建立各种俱乐部,设立德育辅导站,开办德育讲座,进行德育竞赛,健全德育监督和鼓励机制,至于效果可以采用第二课堂积分制来记录学生实践德育的积极成效。具体有:
(1)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网络等现有的条件大力宣传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发挥德育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一些外国学校的德育课,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有些国家的德育教育采用的方法非常灵活,广泛采取活动教学法,每讲完一部分内容,都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并列出课程表,规定课时,如举行讨论会、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尊师会等。学生独立思考,和教师平等对话,学生的表现,教师评分,并纳入总学习成绩。
(3)在方法上,给学生积极创设生活情境,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选择,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和养成,指导学生自主实践。耐心指导并督促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主地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学会做人。
(4)在形式上,深入社会,开设相关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主动积极参与真实的道德实践,生成和发展完整的道德行为。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交往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活动,拓宽道德实践空间,提高道德素养。
(5)在效果上,必须让所做的道德实践活动得以记录,并可以评价,最终实现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仍然可以继续被严格有效记录、追踪、完善。评价机制应该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可以囊括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机制、班级评价机制、教师单独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机制、家庭评价机制、社区评价机制、综合评价机制等,用开放的、真实的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在竞争和激励中追踪和促进个人的长效发展。
忽视教育本质而过分追求分数,如同我国经济发展中曾出现片面追求GDP的发展,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令人痛心疾首。如今在国内,绿色GDP日渐融入人心,被人们呼吁和认可。我想我国的教育是否也该走绿色发展之路,创建绿色教育模式,以教育出多少绿色人才为衡量标准呢?我们是否该书写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哲学呢?为思想政治课输入新鲜血液,让迷失方向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得到指引,只有用一颗鲜活敏感的心灵,重新审视教育,对教育理论和现实进行层层剥笋式的打量与思考、持续的反思和批判后,我们才会走出困惑和误区,让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回归本质,看到不一样的教育风景线。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改革自身,真正行动起来。先行一步,即使做不到决胜千里,经过脚踏实地的实践和努力,也会给学生和自己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真善美的热情和对人生美好的感悟。真正贯彻三维目标,实行好素质教育,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我们会勇往向前,因为我们心中牢记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