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是小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大多数小学生接触阅读的最初窗口,是其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策略: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56-03[作者简介]庞旭琴(1975—),女,广西贵港,大专,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松岭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阅读亦是如此:了解怎样阅读的人,不如爱好阅读的人;爱好阅读的人,不如以阅读为乐的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实现学生以阅读为乐的目标发展呢?总体来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引导阅读和稳步提升。
在引导阅读阶段,要注意因材施教。阅读兴趣的产生受到许多因素,例如年龄、阅历、知识、爱好等的制约。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阶段,教师应依据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例如对于那些毫无阅读兴趣的学生而言,关键是要找到其缺乏阅读兴趣的根源,从而才能对症下药。但对于这类学生,需要采用设问的方式激发其好奇心。此外,在引导阶段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欣赏影视作品、图片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例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放四大名著的短片,介绍不同人物的特征并设定问题,进而布置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课文以找到自己的答案;再如,在讲到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过去与现状的照片,并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让学生领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再结合《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以此激发学生对圆明园为什么被烧毁进行自我发问,从而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行阅读。总而言之,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初级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变,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情况,从而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稳步提升阶段,要有的放矢。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前,许多教师或许会抱怨学生只对课外读物,如小说、漫画等感兴趣,而对于教材中的课文阅读不够用心,甚至产生排斥阅读的心理。这表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遇到了瓶颈,此时,教师应当把课外读物看作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一种催化剂,作出正确的引导。例如,在讲解完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对廉颇和蔺相如有什么认识?廉颇和蔺相如除了因为文中提到的“知错能改”“爱国”“顾全大局”等高尚品质而受世人称赞以外,他们还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进而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自寻答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使其阅读兴趣得到稳步提升,还可以发挥课外读物催化剂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在稳步提升阶段,教师的引导方式亦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对教材中人物进行详尽的分析,或提取某一优美诗句让学生欣赏,并推荐学生阅读人物或诗句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建立班级图书馆、创设课堂表演情境等方面下功夫。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兴趣以外,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学生对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可以说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点教学策略:1.使用图文与趣味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识读并写出所学的词语。关于识读词语,除了惯用的生词领读、笔画分析、书写示范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使用图文识字与趣味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在小学识字(尤其是对词语的教学)的过程中让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再认读该生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尤其是成语)的含义,例如在学习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时,通过井底的蛙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的图片,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两个词皆有“视野狭小、见识少”的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一些识字趣味活动,例如将所学的生词写在卡片上,让一个学生看着卡片上的生词描述其含义,让另外的学生去猜并将生词写在黑板上。2.在教学词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境去揣摩其意思,即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例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一文时,文中出现了“张望”一词,很多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明白“张望”即向四周或远处看,但却迷惑为什么一个盲童能够使用“张望”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可以明白“张望”一词在文中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世界,而且表现了盲童对蝴蝶的喜爱与留恋,并流露出盲童对飞翔的向往,对生命的关爱。3.采用发散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词汇的教学不是孤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发散思维,例如教会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造句,根据生词联想所学的词语或成语、句子,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生词中积累许多新词,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句子或段落。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积累词汇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即大量的阅读。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其理解能力自然而然会随之得到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词或难以理解的句子,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或查阅生词,从而保障阅读的量与质。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目前小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读而不思;2.没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缺乏质疑问难的习惯。针对以上三个问题,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在教学中作出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针对读而不思的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读与思的结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呢?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通常使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以《乡下人家》一文为例,在安排自主阅读课文之前,笔者设置了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例如“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在这些风景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是最美的”“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每个场景”,等等。如此,学生不仅学会了带着问题去阅读,而且慢慢地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记的良好阅读习惯。
其次,针对学生没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的问题。让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且也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一种表现,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在学生遇到生词时,不直接给出解释,而是鼓励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查阅词典,自己寻找答案。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生词或短语作为课后作业,以此来培养学生多依靠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
再次,针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习惯的问题。有人曾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同时也是发现与创新的源泉”,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习惯。学生是否进行质疑问难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在阅读过程是否思考,而且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学习完一篇文章后,可以提出诸如“读完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文章中的主人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此类的问题,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从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当然,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包含以上提到的“边读边思考”“善于使用工具书”以及“敢于质疑问难”这三种以外,还有许多习惯亦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阅读当中养成,例如“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阅读时学会环圈批注的方法”等。但无论是哪种习惯的培养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很难靠一两次的强化训练而达到一劳永逸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到小学生往后的求知和学习,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注重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的方法种类繁多,一般地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即先教词句,再教段篇。但无论如何,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参考文献:
[1]李福康.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学文摘,2011(8).
[2]庄丽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5).
[3]代飞.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4(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56-03[作者简介]庞旭琴(1975—),女,广西贵港,大专,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松岭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阅读亦是如此:了解怎样阅读的人,不如爱好阅读的人;爱好阅读的人,不如以阅读为乐的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实现学生以阅读为乐的目标发展呢?总体来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引导阅读和稳步提升。
在引导阅读阶段,要注意因材施教。阅读兴趣的产生受到许多因素,例如年龄、阅历、知识、爱好等的制约。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阶段,教师应依据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例如对于那些毫无阅读兴趣的学生而言,关键是要找到其缺乏阅读兴趣的根源,从而才能对症下药。但对于这类学生,需要采用设问的方式激发其好奇心。此外,在引导阶段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欣赏影视作品、图片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例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放四大名著的短片,介绍不同人物的特征并设定问题,进而布置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课文以找到自己的答案;再如,在讲到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过去与现状的照片,并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让学生领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再结合《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以此激发学生对圆明园为什么被烧毁进行自我发问,从而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行阅读。总而言之,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初级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变,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情况,从而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稳步提升阶段,要有的放矢。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前,许多教师或许会抱怨学生只对课外读物,如小说、漫画等感兴趣,而对于教材中的课文阅读不够用心,甚至产生排斥阅读的心理。这表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遇到了瓶颈,此时,教师应当把课外读物看作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一种催化剂,作出正确的引导。例如,在讲解完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对廉颇和蔺相如有什么认识?廉颇和蔺相如除了因为文中提到的“知错能改”“爱国”“顾全大局”等高尚品质而受世人称赞以外,他们还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进而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自寻答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使其阅读兴趣得到稳步提升,还可以发挥课外读物催化剂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当然,在稳步提升阶段,教师的引导方式亦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对教材中人物进行详尽的分析,或提取某一优美诗句让学生欣赏,并推荐学生阅读人物或诗句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建立班级图书馆、创设课堂表演情境等方面下功夫。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兴趣以外,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学生对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可以说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通常采用以下几点教学策略:1.使用图文与趣味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识读并写出所学的词语。关于识读词语,除了惯用的生词领读、笔画分析、书写示范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使用图文识字与趣味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在小学识字(尤其是对词语的教学)的过程中让人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再认读该生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尤其是成语)的含义,例如在学习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时,通过井底的蛙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的图片,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两个词皆有“视野狭小、见识少”的含义。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一些识字趣味活动,例如将所学的生词写在卡片上,让一个学生看着卡片上的生词描述其含义,让另外的学生去猜并将生词写在黑板上。2.在教学词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境去揣摩其意思,即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例如在学习《触摸春天》一文时,文中出现了“张望”一词,很多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明白“张望”即向四周或远处看,但却迷惑为什么一个盲童能够使用“张望”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可以明白“张望”一词在文中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世界,而且表现了盲童对蝴蝶的喜爱与留恋,并流露出盲童对飞翔的向往,对生命的关爱。3.采用发散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词汇的教学不是孤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发散思维,例如教会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造句,根据生词联想所学的词语或成语、句子,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生词中积累许多新词,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句子或段落。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积累词汇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即大量的阅读。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其理解能力自然而然会随之得到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词或难以理解的句子,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或查阅生词,从而保障阅读的量与质。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目前小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读而不思;2.没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缺乏质疑问难的习惯。针对以上三个问题,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在教学中作出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针对读而不思的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读与思的结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呢?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通常使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以《乡下人家》一文为例,在安排自主阅读课文之前,笔者设置了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例如“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在这些风景当中,你觉得哪一处是最美的”“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每个场景”,等等。如此,学生不仅学会了带着问题去阅读,而且慢慢地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记的良好阅读习惯。
其次,针对学生没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的问题。让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且也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一种表现,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在学生遇到生词时,不直接给出解释,而是鼓励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查阅词典,自己寻找答案。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生词或短语作为课后作业,以此来培养学生多依靠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
再次,针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习惯的问题。有人曾说:“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同时也是发现与创新的源泉”,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习惯。学生是否进行质疑问难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在阅读过程是否思考,而且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学习完一篇文章后,可以提出诸如“读完课文,你有什么问题”“文章中的主人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此类的问题,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从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当然,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包含以上提到的“边读边思考”“善于使用工具书”以及“敢于质疑问难”这三种以外,还有许多习惯亦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阅读当中养成,例如“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阅读时学会环圈批注的方法”等。但无论是哪种习惯的培养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很难靠一两次的强化训练而达到一劳永逸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推进。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到小学生往后的求知和学习,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注重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的方法种类繁多,一般地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即先教词句,再教段篇。但无论如何,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参考文献:
[1]李福康.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J].教育学文摘,2011(8).
[2]庄丽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5).
[3]代飞.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