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关键;思维困惑
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由于多媒体的参与,使课堂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有新的变化。作为教师,怎样利用电教媒体传播教育信息,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即电教媒体怎么应用,应用其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个桃子组成的整体 ……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桃子、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每个单位都可由平均分成 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在教学重点处
俗话说:“力气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处,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的,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化静为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右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左移,是扩大”的实质。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在教学关键处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电教手段,把一本由枯燥的文字构成的书变成了文图、声形并茂的活教材,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节时,在实物投影仪上引入一些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圆柱、圆锥的现实原型,使其建立直观表象、感性认识,再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其相关概念。这种通过原型进入有关概念的教学比直接运用模型教学更有益于学生形成和理解准确的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继而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展开、旋转、分解等动作,使学生能够形象清晰地将各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于“侧面的长、弧长等于底面圆周长”这一难点,可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清楚了,自然也能想明白,能够充分理解这一转化过程。
因此,电教媒体能使课堂活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小学生的智力潜力。
四、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如当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解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可展示半圆图,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了,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五、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动静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學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关键;思维困惑
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由于多媒体的参与,使课堂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有新的变化。作为教师,怎样利用电教媒体传播教育信息,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即电教媒体怎么应用,应用其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
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六个苹果组成的整体、八个桃子组成的整体 ……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教师在讲解“分数的意义”过程中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桃子、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 “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每个单位都可由平均分成 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二、在教学重点处
俗话说:“力气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处,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的,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化静为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右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左移,是扩大”的实质。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在教学关键处
在教学关键处,借助电教手段,把一本由枯燥的文字构成的书变成了文图、声形并茂的活教材,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节时,在实物投影仪上引入一些实物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圆柱、圆锥的现实原型,使其建立直观表象、感性认识,再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其相关概念。这种通过原型进入有关概念的教学比直接运用模型教学更有益于学生形成和理解准确的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继而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展开、旋转、分解等动作,使学生能够形象清晰地将各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于“侧面的长、弧长等于底面圆周长”这一难点,可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看清楚了,自然也能想明白,能够充分理解这一转化过程。
因此,电教媒体能使课堂活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小学生的智力潜力。
四、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的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如当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解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可展示半圆图,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了,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五、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动静结合等诸多优点,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學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