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更离不开父母的潜在影响和支持,而关键性的陪伴和正確的教养支持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用怎样的方式陪伴,将直接影响孩子人格和品质的形成。所以家长的教育观、价值观及行为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方向。下面我们就从几个镜头来看看在家长影响下的孩子:
镜头一:胆小内向的芳芳开口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向不愿开口说话的芳芳居然向张老师问好,还主动将接送卡双手递给妈妈,跟妈妈说再见。以前的芳芳可不是这样,每天来园时,她都会躲在妈妈身后,抱着妈妈的一条腿,迟迟不肯松开。而妈妈则表现得阳光自信,除了与芳芳真诚拥抱说再见外,还主动向张老师和小朋友问好,深得大家的喜欢。今天芳芳的举动着实让张老师欣喜和惊讶!好奇的张老师私下与芳芳妈妈进行了交流。得知为了让芳芳能主动开口,学会与人交往,芳芳妈妈经常陪芳芳在小区寻找小朋友玩,还用自带的小乌龟、玩具枪等物品吸引其他小朋友。慢慢地,芳芳有了一群好伙伴。芳芳妈妈还把小朋友邀请到家里,与芳芳一起给小伙伴拿心爱的玩具、喜欢的绘本和爱吃的零食。小伙伴在离开时,妈妈也会与芳芳一起送小伙伴到楼下,挥手说:“再见!”慢慢地芳芳开始主动参与小伙伴的游戏,与小伙伴一同玩耍。芳芳就是在妈妈的一次次示范交往中,逐步建立自信,开口说话的。
实际上,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孩子跟随大人一起参加活动,遇到熟人,家长总会对孩子说:“快,问叔叔阿姨好!”而孩子则是羞涩地躲在父母背后一声不吭,这时家长就会给对方解释:“不好意思,我家孩子胆小,见谁都不敢说话!”于是孩子真的变成了家长口中的样子,胆小内向乖巧听话……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不仅没能帮到孩子,反而将孩子推向标签方向。
启示: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父母就应做出那样的榜样示范。
镜头二:“老师,让我进去试试吧!”
师:陈佳明,你想进商店参观吗?
陈:想。
师:那你想一想,进去以后怎么跟阿姨说?(陈看了看我,一个人犹豫地站在那里不吭声,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郝:老师,让我进去试试?
师:可以呀!(郝海兵拉着陈佳明的手走进了商店。)
郝:阿姨,我可以参观你的布店吗?
营业员:可以呀!
郝:阿姨,我们外面的小朋友可以进来吗?
营业员:可以呀!(听完,两个孩子飞快地跑出来,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孩子们顺利地参观了布店。)
这是“夏天的衣服”主题活动中“参观布店”的环节,郝海兵和陈佳明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不同:郝海兵胆大,思维清晰,表达能力强,陈佳明胆小,社交能力欠佳,任务意识不强。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回忆过往,从来园细节中,我有了新发现:体弱多病的陈佳明,经常带药来园,每次陈佳明只管问好和进班,妈妈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详细地嘱咐老师服药时间和剂量;偶尔郝海兵也会带药,她会自己拿着药告诉老师:“老师,昨天半夜我发烧了,妈妈给我服了退烧药,今天早上妈妈还给我带了两包药,早上服一次,中午服一次,要是我忘了,请你提醒我。”说完转身与妈妈微笑对视,然后自己走进班级。
两位妈妈的不同表现,给我很大的启发:包办代替多,锻炼机会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不敢与人交往;大胆放手、不随意干涉,锻炼机会多,孩子慢慢就会变得独立、自信、敢于表现。
启示:舍得放手,做孩子的同行者,而非孩子的包办代替者,才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方法。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这样写道: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就请家长先变成什么样,用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影响孩子,那么,他就会向惠特曼诗中的孩子一样,在向前走的过程中,在家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影响中,将你的一切美好慢慢地吸收,内化于心、外显于形,长成我们期望的样子。
镜头一:胆小内向的芳芳开口了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向不愿开口说话的芳芳居然向张老师问好,还主动将接送卡双手递给妈妈,跟妈妈说再见。以前的芳芳可不是这样,每天来园时,她都会躲在妈妈身后,抱着妈妈的一条腿,迟迟不肯松开。而妈妈则表现得阳光自信,除了与芳芳真诚拥抱说再见外,还主动向张老师和小朋友问好,深得大家的喜欢。今天芳芳的举动着实让张老师欣喜和惊讶!好奇的张老师私下与芳芳妈妈进行了交流。得知为了让芳芳能主动开口,学会与人交往,芳芳妈妈经常陪芳芳在小区寻找小朋友玩,还用自带的小乌龟、玩具枪等物品吸引其他小朋友。慢慢地,芳芳有了一群好伙伴。芳芳妈妈还把小朋友邀请到家里,与芳芳一起给小伙伴拿心爱的玩具、喜欢的绘本和爱吃的零食。小伙伴在离开时,妈妈也会与芳芳一起送小伙伴到楼下,挥手说:“再见!”慢慢地芳芳开始主动参与小伙伴的游戏,与小伙伴一同玩耍。芳芳就是在妈妈的一次次示范交往中,逐步建立自信,开口说话的。
实际上,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孩子跟随大人一起参加活动,遇到熟人,家长总会对孩子说:“快,问叔叔阿姨好!”而孩子则是羞涩地躲在父母背后一声不吭,这时家长就会给对方解释:“不好意思,我家孩子胆小,见谁都不敢说话!”于是孩子真的变成了家长口中的样子,胆小内向乖巧听话……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不仅没能帮到孩子,反而将孩子推向标签方向。
启示: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父母就应做出那样的榜样示范。
镜头二:“老师,让我进去试试吧!”
师:陈佳明,你想进商店参观吗?
陈:想。
师:那你想一想,进去以后怎么跟阿姨说?(陈看了看我,一个人犹豫地站在那里不吭声,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郝:老师,让我进去试试?
师:可以呀!(郝海兵拉着陈佳明的手走进了商店。)
郝:阿姨,我可以参观你的布店吗?
营业员:可以呀!
郝:阿姨,我们外面的小朋友可以进来吗?
营业员:可以呀!(听完,两个孩子飞快地跑出来,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孩子们顺利地参观了布店。)
这是“夏天的衣服”主题活动中“参观布店”的环节,郝海兵和陈佳明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不同:郝海兵胆大,思维清晰,表达能力强,陈佳明胆小,社交能力欠佳,任务意识不强。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回忆过往,从来园细节中,我有了新发现:体弱多病的陈佳明,经常带药来园,每次陈佳明只管问好和进班,妈妈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详细地嘱咐老师服药时间和剂量;偶尔郝海兵也会带药,她会自己拿着药告诉老师:“老师,昨天半夜我发烧了,妈妈给我服了退烧药,今天早上妈妈还给我带了两包药,早上服一次,中午服一次,要是我忘了,请你提醒我。”说完转身与妈妈微笑对视,然后自己走进班级。
两位妈妈的不同表现,给我很大的启发:包办代替多,锻炼机会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不敢与人交往;大胆放手、不随意干涉,锻炼机会多,孩子慢慢就会变得独立、自信、敢于表现。
启示:舍得放手,做孩子的同行者,而非孩子的包办代替者,才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方法。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这样写道: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就请家长先变成什么样,用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影响孩子,那么,他就会向惠特曼诗中的孩子一样,在向前走的过程中,在家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影响中,将你的一切美好慢慢地吸收,内化于心、外显于形,长成我们期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