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分析窦娥与庶女、孝妇形象的区剐八手,简要论述了《窦娥冤》中窦娥的人物形象和剧本的主题思想,进而对中国戏曲中意象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孝妇;窭娥;戏曲;意象
中图分类号:1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14-001
一、孝妇形象
古代传说《淮南子·览冥》中“庶女叫天”的故事,说齐有寡妇是贫贱人家之女,她没有儿女但不改嫁,一心侍奉婆婆,她婆婆有个女儿,总想贪占母亲的钱财,为此而叫她嫂嫂改嫁,这个寡妇坚决不从后来小姑杀了自己的母亲,反诬嫂嫂。寡妇无处说理而遭到冤杀,寡妇叫天,感天动地,而雷电下击,洗刷其冤情。
《汉书》卷71《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后姑自以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致其故,于公日‘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倘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熟。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关汉卿对东海孝妇的故事是熟悉的,并在窦娥形象的创作中一再地把东海孝妇的故事引入其中,如第三折窦娥唱:“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第四折窦天章云:“昔日汉朝有一孝妇守寡,其姑自缢身死,其姑女告孝妇杀姑,东海太守将孝妇斩了。只为一妇含冤,致令三年不雨。”但关汉卿并没有照搬这些冤案,而是着眼于满布疮痍的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慨,从而加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这突出表现在法场(第三折),窦娥不仅痛斥人间的势力,连天地也怀疑否定了,认为“天地也怕硬欺软”,“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而后关汉卿又没有让窦娥的反抗精神仅仅停留在痛斥天地的境界,而是进一步把全剧推向感天动地的高潮,成为支配天地的力量。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强烈地展现了遭受迫害的无辜者的反抗精神,充分地表达丁关汉卿对冤死不幸者的深切同情,更强烈地表现了广大群众对黑暗统治造成的无比罪恶的愤慨。
二、丰富的形象内涵
《窦娥冤》不同于东海孝妇的故事还体现在故事内容本身,《窦娥冤》故事情节是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关汉卿看到了太多窦娥一样的冤情,他大量写进了元代社会现实,诸如赛芦医、张驴儿那样的恶棍泼皮,桃机那样的赃官污吏,全国到处都有的高利贷剥削等,把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从《东海孝妇》的传说到《窦娥冤》,已经带上了元代社会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汉卿不仅能人乎其内,还能出乎其外,站在那个时代的高度,对类似窦娥的冤案重新审识,重新评价,得出与庶女、孝妇不一样的结论,使窦娥这一形象从生活原型到舞台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态度。可以说,关汉卿的主体情志渗入到了窦娥形象里,他站在当时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阵营,代表着人民对元代黑暗现实进行控诉,对吏治腐败、贪官污吏进行揭露和鞭挞。窦娥形象之所以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及不朽的审美价值,是跟意象创作、主体情志的发挥,用主体情志统帅塑造形象是分不开的。
三、意象的形成
戏曲意象的出现,大致经过一个艺术意象到戏曲意象的过程,而在这诸多意象里,重要的是抒情诗歌意象的产生。诗歌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比兴体的诗歌;二是意象体的诗歌。在比兴体诗歌中,诗歌形象中的物我不是一蹴而就。如“关关雎鸠”是兴体诗,诗人先听到鸟的叫声由此触发而想起美女是君子的伴侣。这是物在兴先,先听鸟叫声,转而启发想人之事。《硕鼠》是心里先有所虑,对剥削很有意见,要批评,要揭露,以田鼠作引子,兴在物先。那么到意象体诗歌时,就达到物我交融、情景交融。唐诗、宋词、元曲就是代表。
从生活的物象到艺术的意象统一交融,作为审美意识的发展,在艺术实践里是逐渐产生的。意象美学作为理论形态来说,到晚清才成熟,到王夫之时达到了高峰,由他作了总结。他在《昌斋诗话》里说,诗歌创作要“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寓意则灵”。这是说,“意”跟统帅一样,没有统帅就成了乌合之众。而客体物象“烟云泉石”、“花乌苔林”,“寓意则灵”,一定要把艺术家的主体情志溶进去,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创造里,以主体情志为统帅,这样创作出的形象才有生命力,才有灵气。前面我们举的关汉卿与他所创作的窦娥形象例证就是这样的。我们将古代人所提出的意象创作规律、原理归纳一下,即“意”起着主导作用。“象”决定着“我”但不决定艺术形象,它是基础,只有意象交融,两方面都不偏废,其艺术形象才能饱满、丰富。意和象要求交融,到宋金元时期,已成为美学的主要思想了,全面作用于文艺领域。这时在山水画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北宋有一山水画家曾说过,山水画要使欣赏画的人产生一种愿望,要到画中山水里去玩,去居住。达到这种程度,若不是意象交融是不可能的,不是主体情志作用于客体物象,二者交融了,也是不可能的。总之,宋金元时期意象美学已成为一种主要思潮,作用于整个文学领域了,在这一时期,戏曲一经成熟,戏曲意象就产生了。贴于中国论文下载
关键词:孝妇;窭娥;戏曲;意象
中图分类号:1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114-001
一、孝妇形象
古代传说《淮南子·览冥》中“庶女叫天”的故事,说齐有寡妇是贫贱人家之女,她没有儿女但不改嫁,一心侍奉婆婆,她婆婆有个女儿,总想贪占母亲的钱财,为此而叫她嫂嫂改嫁,这个寡妇坚决不从后来小姑杀了自己的母亲,反诬嫂嫂。寡妇无处说理而遭到冤杀,寡妇叫天,感天动地,而雷电下击,洗刷其冤情。
《汉书》卷71《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后姑自以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致其故,于公日‘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倘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熟。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关汉卿对东海孝妇的故事是熟悉的,并在窦娥形象的创作中一再地把东海孝妇的故事引入其中,如第三折窦娥唱:“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第四折窦天章云:“昔日汉朝有一孝妇守寡,其姑自缢身死,其姑女告孝妇杀姑,东海太守将孝妇斩了。只为一妇含冤,致令三年不雨。”但关汉卿并没有照搬这些冤案,而是着眼于满布疮痍的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慨,从而加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这突出表现在法场(第三折),窦娥不仅痛斥人间的势力,连天地也怀疑否定了,认为“天地也怕硬欺软”,“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而后关汉卿又没有让窦娥的反抗精神仅仅停留在痛斥天地的境界,而是进一步把全剧推向感天动地的高潮,成为支配天地的力量。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强烈地展现了遭受迫害的无辜者的反抗精神,充分地表达丁关汉卿对冤死不幸者的深切同情,更强烈地表现了广大群众对黑暗统治造成的无比罪恶的愤慨。
二、丰富的形象内涵
《窦娥冤》不同于东海孝妇的故事还体现在故事内容本身,《窦娥冤》故事情节是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关汉卿看到了太多窦娥一样的冤情,他大量写进了元代社会现实,诸如赛芦医、张驴儿那样的恶棍泼皮,桃机那样的赃官污吏,全国到处都有的高利贷剥削等,把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从《东海孝妇》的传说到《窦娥冤》,已经带上了元代社会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汉卿不仅能人乎其内,还能出乎其外,站在那个时代的高度,对类似窦娥的冤案重新审识,重新评价,得出与庶女、孝妇不一样的结论,使窦娥这一形象从生活原型到舞台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态度。可以说,关汉卿的主体情志渗入到了窦娥形象里,他站在当时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阵营,代表着人民对元代黑暗现实进行控诉,对吏治腐败、贪官污吏进行揭露和鞭挞。窦娥形象之所以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及不朽的审美价值,是跟意象创作、主体情志的发挥,用主体情志统帅塑造形象是分不开的。
三、意象的形成
戏曲意象的出现,大致经过一个艺术意象到戏曲意象的过程,而在这诸多意象里,重要的是抒情诗歌意象的产生。诗歌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比兴体的诗歌;二是意象体的诗歌。在比兴体诗歌中,诗歌形象中的物我不是一蹴而就。如“关关雎鸠”是兴体诗,诗人先听到鸟的叫声由此触发而想起美女是君子的伴侣。这是物在兴先,先听鸟叫声,转而启发想人之事。《硕鼠》是心里先有所虑,对剥削很有意见,要批评,要揭露,以田鼠作引子,兴在物先。那么到意象体诗歌时,就达到物我交融、情景交融。唐诗、宋词、元曲就是代表。
从生活的物象到艺术的意象统一交融,作为审美意识的发展,在艺术实践里是逐渐产生的。意象美学作为理论形态来说,到晚清才成熟,到王夫之时达到了高峰,由他作了总结。他在《昌斋诗话》里说,诗歌创作要“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寓意则灵”。这是说,“意”跟统帅一样,没有统帅就成了乌合之众。而客体物象“烟云泉石”、“花乌苔林”,“寓意则灵”,一定要把艺术家的主体情志溶进去,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创造里,以主体情志为统帅,这样创作出的形象才有生命力,才有灵气。前面我们举的关汉卿与他所创作的窦娥形象例证就是这样的。我们将古代人所提出的意象创作规律、原理归纳一下,即“意”起着主导作用。“象”决定着“我”但不决定艺术形象,它是基础,只有意象交融,两方面都不偏废,其艺术形象才能饱满、丰富。意和象要求交融,到宋金元时期,已成为美学的主要思想了,全面作用于文艺领域。这时在山水画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北宋有一山水画家曾说过,山水画要使欣赏画的人产生一种愿望,要到画中山水里去玩,去居住。达到这种程度,若不是意象交融是不可能的,不是主体情志作用于客体物象,二者交融了,也是不可能的。总之,宋金元时期意象美学已成为一种主要思潮,作用于整个文学领域了,在这一时期,戏曲一经成熟,戏曲意象就产生了。贴于中国论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