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当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渗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关键词:创新意识 思维 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而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主题的。创新教育是本世纪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某一问题渴望自己能独立找出结论或找到答案,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应因势利导,多提一些既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先交给学生每人两条一样大小的萝卜条,并将它们投入两个一样大小分别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后,请学生讨论萝卜条会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认为主要决定于周围溶液浓度的大小。这时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既然萝卜受其周围的溶液浓度大小的影响,那么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怎样变化?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又怎样变化等等。在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设想出多种可能的途径来进行“试探”。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就能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般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将有关信息按内在的联系抽象归纳、逻辑概括成规律,并按照此规律进行操作、推理和想象的思维,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说过:“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与人们通常思考问题思路相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在学习蝗虫时,对于“气体进出的门户”的探究,就可以应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想办法把气门堵住,或将蝗虫的头部捂住,与外界隔绝空气,过段时间看经不同处理的蝗虫有什么变化。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的。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给学生提一些熟知而又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到的冲突,并在直观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讲完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后,提出:“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
①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故树下温度较低;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故树下空气清新;
③树叶能阻制尘埃,过滤空气,故树下空气清新。
这样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并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用处,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而且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他们去发现、去寻找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应把学生视为这种探索过程的主体,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情景中去,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例如讲花卉嫁接时,有一同学提出:能否将黄瓜嫁接到南瓜上以延长黄瓜的生长期呢?很多同学都哄然大笑,认为他是异想天开,笔者及时抓住这一个设想的合理成分,并鼓励这位同学去试一试。事实证明,这一设想是正确的,经过嫁接的黄瓜的生长期延长了很多,且增加了黄瓜的产量,改善了黄瓜的品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处处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 思维 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而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主题的。创新教育是本世纪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某一问题渴望自己能独立找出结论或找到答案,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应因势利导,多提一些既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先交给学生每人两条一样大小的萝卜条,并将它们投入两个一样大小分别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后,请学生讨论萝卜条会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认为主要决定于周围溶液浓度的大小。这时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既然萝卜受其周围的溶液浓度大小的影响,那么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怎样变化?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又怎样变化等等。在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设想出多种可能的途径来进行“试探”。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就能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般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将有关信息按内在的联系抽象归纳、逻辑概括成规律,并按照此规律进行操作、推理和想象的思维,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说过:“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与人们通常思考问题思路相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在学习蝗虫时,对于“气体进出的门户”的探究,就可以应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想办法把气门堵住,或将蝗虫的头部捂住,与外界隔绝空气,过段时间看经不同处理的蝗虫有什么变化。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的。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给学生提一些熟知而又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到的冲突,并在直观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讲完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后,提出:“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
①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故树下温度较低;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故树下空气清新;
③树叶能阻制尘埃,过滤空气,故树下空气清新。
这样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并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用处,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而且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他们去发现、去寻找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应把学生视为这种探索过程的主体,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情景中去,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例如讲花卉嫁接时,有一同学提出:能否将黄瓜嫁接到南瓜上以延长黄瓜的生长期呢?很多同学都哄然大笑,认为他是异想天开,笔者及时抓住这一个设想的合理成分,并鼓励这位同学去试一试。事实证明,这一设想是正确的,经过嫁接的黄瓜的生长期延长了很多,且增加了黄瓜的产量,改善了黄瓜的品质。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处处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体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