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对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来说,必须在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培养下,不断提高默读能力、略读能力和浏览能力,如此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浅阅读”的社会需要。
【关键词】阅读速读能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目标时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课标还明确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积极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生活快节奏,文化多元化,电子书已大量进驻手机桌面,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一个人接触的文字信息量大,不可能也不必要精读所有的阅读材料。信息化时代的一大部分阅读,必然是属于“浅阅读”,浏览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
这时,快速阅读就成为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指导小学生速读应随年级渐渐递升,要求循序提高,能力逐步养成。
一、 默读能力
默读是不出声音的读,是个人阅读的一种主要形式。默读的应用范围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是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阅读的主要形式。默读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因而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有助于集中精力理解文字,可以边读边思,可以有详有略,因而有利于学生对文字深入探索思考。
从以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忽视了默读训练,表现在训练不严格,要求不明确,缺乏训练方法,同思维训练结合不紧密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小声的“默读”阶段:看到文字—读出声音—理解词义。朗读的模式仍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要求学生不读出声音,不动嘴唇,不暗发喉音。然后,逐步过渡到第二阶段——无声阶段:迅速准确地进行大单位阅读。该阶段省去发音和理解词义的时间,扫视速度快,扫视广度大,无效的回视少。在这个过渡期,我们不能要求过急,但也不能太缓慢,以免形成心理定式。低年级学生“指读”现象较普遍,要及时纠正,要避免这一不良习惯的养成。
默读能力的正常发展与理解和速度成正比,但也不宜片面追求速度。低年级小学生默读兴趣与读物的内容深浅、性质、趣味有关。教师要善于选择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在达到正确、理解、迅速、记忆文本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鉴赏能力。
默读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感知文字符号要正确,注意要认准字音,看清字形,关注词语的搭配、句子的排列;
2. 学会抓重点,辨别哪些是重点词、句、段,有机会多次重复阅读,牢记在心,有时还可做标记;
3. 学会思索,默读时根据文章内容,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思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默读训练的要点有:
1. 默读训练要带着任务,有明确的要求,有检查;
2. 默读训练与朗读训练结合,使其相互促进;
3. 培养小学生认真看书的良好习惯,如摘记、划重点、提疑难、查字典及资料等,都可以增加阅读效果。
二、 略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略读,是从文字当中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可根据不同阅读材料和不同的阅读目的,随时调整阅读速度,做到当慢则慢,当快则快。学生具备了略读的能力,将会使其终身受益无穷。小学生略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 紧迫感的训练
阅读与动机密切相关,积极的动机可使阅读的情绪热烈,分秒必争,加快速度。有些学生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能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教师可用计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利用向上心理开展快速阅读竞赛。如读前规定时间,阅读同一篇文章,看谁最先读完,记下每人的阅读速度,最后检查记忆和理解情况。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 扫视训练
阅读的时候,首先接受信息的是视觉器官,这时,眼球不是连续运动,而是忽动忽停的,感知文字,是在眼停的一瞬间。因此,提高阅读速度,就需要提高眼停的一瞬间感知的文字量——视读广度。进行扫视训练,即让目光迅速地从每行字上扫过,注意迅速抓住主要词语或句子,避免回视训练时可先用纸盖住要扫视的内容,然后迅速抽开又立即盖上,并检查扫视的效果。这种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略读的技巧。
(三) 控声训练
出声的阅读影响阅读的速度,因此要训练学生克服发音器官的颤动带来的影响。我们要将有关的词联成一个较大的文字信息单位,成组地读,边读边理解。此时传至大脑的是整体的概念或整体的形象,而不需一个个音节去理解。声音失去了意义,信息就不必辗转至发音器官,阅读的速度也就会得到提高。
(四) 选读训练
人的大脑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的材料内容有明显的选择性。阅读的速度也取决于能否迅速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目光扫过书页,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所期待的东西,这是略读的一种主要能力。 (五) 猜读训练
猜读就是根据上文猜测下文的意思,或根据下文猜测上文的意思。能迅速猜测得出的,就不必刻意去读。如看到“聚精……”不必往下看,就能猜下文是“会神”。
进行略读训练,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有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高质量的略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
三、 浏览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小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历代学者都很重视通过“浏览”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之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
浏览须与精思相结合。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认为“读书须是看着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王夫之在《思问录》中提出:“不略于明,不昧于幽,善学思者也。”
我们要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提高“浏览阅读”能力有机结合。良好的思维品质指思维的准确、深刻、灵活、敏锐合乎逻辑、创新精神,大体上包括加四种思维技能。
1. 字面的理解能力。该能力包括对有关事实问题的理解,直接以文本为基础,对文章有关问题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能做出选择性的练习。
2. 解释性的理解能力。该能力包括从阅读的字里行间提出另外的知识;进行概括;能论证因果和预想结果;能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
3. 评论性阅读能力。该能力要求能对文章做出个人反应;对读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真实性能做出个人的判断和评价。这应从低年级开始,逐步提高要求。
4. 创造性阅读能力。该能力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能发表超出课文之外的新思想,获得另外的见解,对一个问题的答案,个人的想法有创见,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当然,在小学阶段,创造性是相对的,并不要求社会价值。
互联网和自媒体的突飞猛进促进了全球化发展,世界越来越被拉平了,“浅阅读”时代的速读能力是适应全球化的必然能力。只有浅阅读,才能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地球上“认路”。“速读”是一个罗盘,帮孩子找到通向世界之路;“速读”是一把钥匙,帮助孩子打开知识圣殿之门。
【关键词】阅读速读能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目标时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课标还明确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积极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生活快节奏,文化多元化,电子书已大量进驻手机桌面,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一个人接触的文字信息量大,不可能也不必要精读所有的阅读材料。信息化时代的一大部分阅读,必然是属于“浅阅读”,浏览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
这时,快速阅读就成为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指导小学生速读应随年级渐渐递升,要求循序提高,能力逐步养成。
一、 默读能力
默读是不出声音的读,是个人阅读的一种主要形式。默读的应用范围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是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阅读的主要形式。默读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因而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有助于集中精力理解文字,可以边读边思,可以有详有略,因而有利于学生对文字深入探索思考。
从以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忽视了默读训练,表现在训练不严格,要求不明确,缺乏训练方法,同思维训练结合不紧密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小声的“默读”阶段:看到文字—读出声音—理解词义。朗读的模式仍在起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要求学生不读出声音,不动嘴唇,不暗发喉音。然后,逐步过渡到第二阶段——无声阶段:迅速准确地进行大单位阅读。该阶段省去发音和理解词义的时间,扫视速度快,扫视广度大,无效的回视少。在这个过渡期,我们不能要求过急,但也不能太缓慢,以免形成心理定式。低年级学生“指读”现象较普遍,要及时纠正,要避免这一不良习惯的养成。
默读能力的正常发展与理解和速度成正比,但也不宜片面追求速度。低年级小学生默读兴趣与读物的内容深浅、性质、趣味有关。教师要善于选择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在达到正确、理解、迅速、记忆文本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鉴赏能力。
默读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感知文字符号要正确,注意要认准字音,看清字形,关注词语的搭配、句子的排列;
2. 学会抓重点,辨别哪些是重点词、句、段,有机会多次重复阅读,牢记在心,有时还可做标记;
3. 学会思索,默读时根据文章内容,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思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默读训练的要点有:
1. 默读训练要带着任务,有明确的要求,有检查;
2. 默读训练与朗读训练结合,使其相互促进;
3. 培养小学生认真看书的良好习惯,如摘记、划重点、提疑难、查字典及资料等,都可以增加阅读效果。
二、 略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3~4年级)“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略读,是从文字当中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可根据不同阅读材料和不同的阅读目的,随时调整阅读速度,做到当慢则慢,当快则快。学生具备了略读的能力,将会使其终身受益无穷。小学生略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 紧迫感的训练
阅读与动机密切相关,积极的动机可使阅读的情绪热烈,分秒必争,加快速度。有些学生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能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教师可用计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利用向上心理开展快速阅读竞赛。如读前规定时间,阅读同一篇文章,看谁最先读完,记下每人的阅读速度,最后检查记忆和理解情况。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 扫视训练
阅读的时候,首先接受信息的是视觉器官,这时,眼球不是连续运动,而是忽动忽停的,感知文字,是在眼停的一瞬间。因此,提高阅读速度,就需要提高眼停的一瞬间感知的文字量——视读广度。进行扫视训练,即让目光迅速地从每行字上扫过,注意迅速抓住主要词语或句子,避免回视训练时可先用纸盖住要扫视的内容,然后迅速抽开又立即盖上,并检查扫视的效果。这种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略读的技巧。
(三) 控声训练
出声的阅读影响阅读的速度,因此要训练学生克服发音器官的颤动带来的影响。我们要将有关的词联成一个较大的文字信息单位,成组地读,边读边理解。此时传至大脑的是整体的概念或整体的形象,而不需一个个音节去理解。声音失去了意义,信息就不必辗转至发音器官,阅读的速度也就会得到提高。
(四) 选读训练
人的大脑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的材料内容有明显的选择性。阅读的速度也取决于能否迅速选择所需要的信息,目光扫过书页,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所期待的东西,这是略读的一种主要能力。 (五) 猜读训练
猜读就是根据上文猜测下文的意思,或根据下文猜测上文的意思。能迅速猜测得出的,就不必刻意去读。如看到“聚精……”不必往下看,就能猜下文是“会神”。
进行略读训练,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有是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高质量的略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
三、 浏览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小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历代学者都很重视通过“浏览”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之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
浏览须与精思相结合。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认为“读书须是看着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王夫之在《思问录》中提出:“不略于明,不昧于幽,善学思者也。”
我们要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提高“浏览阅读”能力有机结合。良好的思维品质指思维的准确、深刻、灵活、敏锐合乎逻辑、创新精神,大体上包括加四种思维技能。
1. 字面的理解能力。该能力包括对有关事实问题的理解,直接以文本为基础,对文章有关问题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能做出选择性的练习。
2. 解释性的理解能力。该能力包括从阅读的字里行间提出另外的知识;进行概括;能论证因果和预想结果;能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
3. 评论性阅读能力。该能力要求能对文章做出个人反应;对读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真实性能做出个人的判断和评价。这应从低年级开始,逐步提高要求。
4. 创造性阅读能力。该能力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能发表超出课文之外的新思想,获得另外的见解,对一个问题的答案,个人的想法有创见,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当然,在小学阶段,创造性是相对的,并不要求社会价值。
互联网和自媒体的突飞猛进促进了全球化发展,世界越来越被拉平了,“浅阅读”时代的速读能力是适应全球化的必然能力。只有浅阅读,才能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地球上“认路”。“速读”是一个罗盘,帮孩子找到通向世界之路;“速读”是一把钥匙,帮助孩子打开知识圣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