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文章在分析新时期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意义和现存问题基础上,对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高校应通过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学涯规划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就业择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主题教育与实践实习相结合、个性化指导与对口服务相结合,帮助学生择业就业,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桂媛(1981- ),女,江苏连云港人,宿迁学院商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江苏 宿迁 2238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7-0089-02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四年的大学时光是大学生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对专业知识学习与巩固,对职业选择与适应、感知与认识的过程,而高校职业指导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
1.高校职业指导是规划学习、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完整的准备阶段,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使课堂知识和自身素质提高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会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和参与活动中树立起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高校职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都要踏上社会这个大舞台。但是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一定为用人单位所需,因为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在用人单位很难短时间内上手工作。职业指导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危机感和职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求职技巧,为顺利就业择业扫除障碍,为成人成才铺平道路。
3.高校职业指导是合理配置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需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在未来面临很多重大抉择,如学业晋升、职业更替、创业选择,亟待大学生建立自我认同,而一些抉择又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可能在人生路上出现波折。因此,高校需要分门别类地做好指导工作。
4.高校职业指导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和转折点,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孵化园,大学生在高校中以什么姿态走过,是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有必要也有责任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处理得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校园和社会的稳定。高校各部门特别是就业指导部门通过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助力早日实现“中国梦”。
二、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职能部门都设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开展相关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内涵认识不足。各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有不少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将职业指导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手段,认为职业指导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发布一下就业信息,并没有将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落到实处,更看不到职业指导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高校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重要性也没有涉及或者涉及较少。
2.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到大二大三就不开设了,而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在大四开设,低年级则涉及较少,这种情况使得职业指导通常会在大二大三出现断层。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另外,目前高校对毕业生工作状况的跟踪调查做得也不是很透彻,职业指导没有延续性,难以为学校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3.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资质条件不理想。据了解,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各高校分管就业部门的教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往往没有经过系统培训,讲解的知识通常是自己学生时代的经验,比较陈旧,脱离实际,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匮乏。另外,这些教师平时事务性工作很多,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职业指导。
4.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内容单调。教育部在2007年规定,必须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因此成为目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很多高校对此存在应付心理,只是解决了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问题,并没有真正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堂上也仅限于“填鸭式”、生搬硬套的单向教学方式,缺乏生动的实践体验,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指导。
三、构建高校职业分类指导模式,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既然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那么,高校就应该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理念,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大学生择业就业,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1.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提升指导水平。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的事情,而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并倡导其他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高校在从专业教师中挑选培养专职职业指导教师的同时,可以从学工队伍中分离出一部分教师专门做职业指导与研究,使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高校可以采取“送出去”的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一些对职业指导感兴趣或者有特长的教职员工参加系统培训和资格鉴定,建立起一支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和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队伍;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论坛、模拟招聘等方式不定期地邀请社会上的职业经理人或者HR(人力资源)入校为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授课或指导,使职业指导更切合实际。 同时,高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多方购入有关书籍,依托图书馆开设“职业指导书架”,让大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与职业前沿动态。
2.学涯规划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明确指导类别。大一为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大学生们在脑海中刚刚萌生“职业”一词,但是对职业的理解很片面。由于刚刚从高考的独木桥上走下来,他们并不知道大学毕业后会面临什么。有的学生在大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甚至刚上大学就挂科,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要求高校在大一期间就为学生进行学涯规划设计,让他们尽快熟悉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价值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完成诸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重要的是要思考、制定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和大学阶段发展目标。大一阶段最为关键,大二则是职业定位期,除了要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完成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考核。大三是个人发展期,大学生要学好专业课和进一步思考、完善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为完成发展规划做具体的准备工作。如想考研究生则要确立报考的学校、专业,并进行相关准备;如想考公务员则要分析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职位和地区,并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准备;如想就业就要准备报考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大四是职业选择期,除了要完成相关学业,还要做好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为了实现目标需努力尝试、积极应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产生职业兴趣、职业动机乃至萌生职业价值感。
3.就业择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强化意识培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683名低年级在校生的创业就业看法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低年级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更鲜有理性的创业意识,但是有不少学生对创业感兴趣。由此,我们认为,在大学生中需要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指导,大学生不可能一直待在象牙塔里,每年大学毕业时会有几百万应届毕业生,另外还有一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找工作变得越发困难。因此,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对创业就业意识进行引导,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开拓发展的观念,以就业带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
4.主题教育与实践实习相结合,丰富指导载体。高校应在课堂之外,通过主题教育,如青春寻访、职业模拟、面试模拟、企业家进校园座谈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接受新理念,在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及时调整职业预期。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联系用人单位或者社会实践基地,锻炼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5.个性化指导与对口服务相结合,加大保障力度。高校相关部门应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或特长做好个别指导,对就业政策做好答疑和合情合理的解读工作。应成立专门机构,开设就业指导窗口,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与服务。另外,可在挖掘就业指导深度上下功夫。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做好定时回访与跟踪工作,对从事特殊职业的毕业生分门别类进行汇总,及时搜集成功就业经验供在校生参考。同时,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和校友联络平台,使校友之间资源共享,以便为职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现实参考。
高校职业指导的目的是希望大学生在校期间储备丰富的就业知识、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就业上少走弯路,使大学生“大一不再迷茫,大二不再彷徨,大三不再繁忙,大四不再悲伤”,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五好四有”的新一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2]郭纯静.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主动择业,顺利就业[J].科技创新导报,2012(4).
[3]何向荣,邱开金,邱晔.职业教育如何让人民满意[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4]易娜.职业指导重在提高就业的稳定性[J].中国培训,2012(2).
[5]张茹,孙永芹,刘雪静.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6]陈治坤.论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2(6).
[7]钱大庆,宋建军.实践育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
[作者简介]桂媛(1981- ),女,江苏连云港人,宿迁学院商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江苏 宿迁 2238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7-0089-02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四年的大学时光是大学生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对专业知识学习与巩固,对职业选择与适应、感知与认识的过程,而高校职业指导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
1.高校职业指导是规划学习、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完整的准备阶段,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使课堂知识和自身素质提高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会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和参与活动中树立起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高校职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都要踏上社会这个大舞台。但是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一定为用人单位所需,因为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在用人单位很难短时间内上手工作。职业指导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危机感和职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求职技巧,为顺利就业择业扫除障碍,为成人成才铺平道路。
3.高校职业指导是合理配置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需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在未来面临很多重大抉择,如学业晋升、职业更替、创业选择,亟待大学生建立自我认同,而一些抉择又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就可能在人生路上出现波折。因此,高校需要分门别类地做好指导工作。
4.高校职业指导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和转折点,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孵化园,大学生在高校中以什么姿态走过,是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有必要也有责任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处理得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校园和社会的稳定。高校各部门特别是就业指导部门通过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助力早日实现“中国梦”。
二、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职能部门都设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开展相关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内涵认识不足。各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有不少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将职业指导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手段,认为职业指导只是简单地为学生发布一下就业信息,并没有将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落到实处,更看不到职业指导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高校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重要性也没有涉及或者涉及较少。
2.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到大二大三就不开设了,而就业指导课程一般在大四开设,低年级则涉及较少,这种情况使得职业指导通常会在大二大三出现断层。其实,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另外,目前高校对毕业生工作状况的跟踪调查做得也不是很透彻,职业指导没有延续性,难以为学校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3.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资质条件不理想。据了解,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各高校分管就业部门的教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往往没有经过系统培训,讲解的知识通常是自己学生时代的经验,比较陈旧,脱离实际,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匮乏。另外,这些教师平时事务性工作很多,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职业指导。
4.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内容单调。教育部在2007年规定,必须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因此成为目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载体。但很多高校对此存在应付心理,只是解决了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问题,并没有真正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堂上也仅限于“填鸭式”、生搬硬套的单向教学方式,缺乏生动的实践体验,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指导。
三、构建高校职业分类指导模式,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既然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那么,高校就应该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指导理念,构建完善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大学生择业就业,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1.队伍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提升指导水平。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的事情,而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并倡导其他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高校在从专业教师中挑选培养专职职业指导教师的同时,可以从学工队伍中分离出一部分教师专门做职业指导与研究,使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高校可以采取“送出去”的办法,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一些对职业指导感兴趣或者有特长的教职员工参加系统培训和资格鉴定,建立起一支同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和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队伍;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论坛、模拟招聘等方式不定期地邀请社会上的职业经理人或者HR(人力资源)入校为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授课或指导,使职业指导更切合实际。 同时,高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多方购入有关书籍,依托图书馆开设“职业指导书架”,让大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与职业前沿动态。
2.学涯规划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明确指导类别。大一为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大学生们在脑海中刚刚萌生“职业”一词,但是对职业的理解很片面。由于刚刚从高考的独木桥上走下来,他们并不知道大学毕业后会面临什么。有的学生在大一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甚至刚上大学就挂科,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要求高校在大一期间就为学生进行学涯规划设计,让他们尽快熟悉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价值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完成诸如数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重要的是要思考、制定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和大学阶段发展目标。大一阶段最为关键,大二则是职业定位期,除了要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要完成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考核。大三是个人发展期,大学生要学好专业课和进一步思考、完善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为完成发展规划做具体的准备工作。如想考研究生则要确立报考的学校、专业,并进行相关准备;如想考公务员则要分析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职位和地区,并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准备;如想就业就要准备报考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大四是职业选择期,除了要完成相关学业,还要做好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为了实现目标需努力尝试、积极应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产生职业兴趣、职业动机乃至萌生职业价值感。
3.就业择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强化意识培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683名低年级在校生的创业就业看法开展了一次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低年级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更鲜有理性的创业意识,但是有不少学生对创业感兴趣。由此,我们认为,在大学生中需要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指导,大学生不可能一直待在象牙塔里,每年大学毕业时会有几百万应届毕业生,另外还有一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找工作变得越发困难。因此,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对创业就业意识进行引导,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开拓发展的观念,以就业带动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
4.主题教育与实践实习相结合,丰富指导载体。高校应在课堂之外,通过主题教育,如青春寻访、职业模拟、面试模拟、企业家进校园座谈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接受新理念,在亲身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及时调整职业预期。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联系用人单位或者社会实践基地,锻炼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5.个性化指导与对口服务相结合,加大保障力度。高校相关部门应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或特长做好个别指导,对就业政策做好答疑和合情合理的解读工作。应成立专门机构,开设就业指导窗口,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与服务。另外,可在挖掘就业指导深度上下功夫。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做好定时回访与跟踪工作,对从事特殊职业的毕业生分门别类进行汇总,及时搜集成功就业经验供在校生参考。同时,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和校友联络平台,使校友之间资源共享,以便为职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现实参考。
高校职业指导的目的是希望大学生在校期间储备丰富的就业知识、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就业上少走弯路,使大学生“大一不再迷茫,大二不再彷徨,大三不再繁忙,大四不再悲伤”,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五好四有”的新一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2]郭纯静.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主动择业,顺利就业[J].科技创新导报,2012(4).
[3]何向荣,邱开金,邱晔.职业教育如何让人民满意[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4]易娜.职业指导重在提高就业的稳定性[J].中国培训,2012(2).
[5]张茹,孙永芹,刘雪静.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6]陈治坤.论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2(6).
[7]钱大庆,宋建军.实践育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