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公平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的教育不公平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把促进教育公平纳入了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在政策导向、教育投入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不断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教育公平 国外实例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系统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人类生产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全面的深刻变革,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也要求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行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地区富裕的经济政策,使得东、西、中部的差异日趋明显。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经费和师资的投入也倾向于部分先进地区。尽管这种不公平的教育体制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急需人才的要求,但教育不公平的存在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的意识觉醒,已经严重阻碍到教育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国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向公平公正的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
  一、我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社会分层中的阶级差别并不严重,但由于社会成员的政治待遇、社会声望、社会地位不同,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按生产要求分配,人们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生活方式不同,教育机会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
  1.地区差别。
  我国东、西、中部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各不相同,教育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而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因素造成地区间明显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2.民族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1%。尽管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中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的一些民族,地广人稀导致普及义务教育有极大困难,同时师资短缺、经费不足也是致使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3.城乡差距。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城乡二元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制,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投向城市。由此可见,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造成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4.收入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伴随着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收入分配差距不仅在城乡、区域之间,行业差距也不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而且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公平将最终导致教育水平的不同。
  二、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流动人口日趋增加的教育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向城市流动和转移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尽管农村学校在新的教育政策下经过布局调整,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因此学校成了“空壳校”。而城市的教育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基本上是按照户籍人口数计算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缺乏明确的经费保障,产生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
  2.择校热的问题。
  截至2008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学生入学率已分别达到99.54%、98.5%,在总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城乡间、地区间及学校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过大,人们为了子女能得到好的教育,往往选择优质学校,动辄就要上万元的择校费,使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校园优美、学生爆满、教师高薪;而其他普通校,校舍凋敝、教师无奈,几乎没有高价择校生,且片区内的学生还在不断流失。择校的存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3.学前教育的普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学前教育发展还是滞后的。2007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只有44.6%,城镇是55.6%,农村只有35.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
  三、国外实例对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的启示
  1.巴西——“助学补助金计划”。
  巴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1995年,巴西在基础教育阶段启动了一项“助学补助金计划”,即政府向贫困儿童的母亲发放一定数额的现金补助,条件是让孩子在学校保持就学。“助学补助金计划”作为一个联邦项目,由教育部协调在全国范围推广。2001年末,该项目覆盖了5562个市的98%的贫困家庭,使480万家庭共820万儿童受益,政府总计补助金额达到7亿美元。至2006年,该项目覆盖1120万家庭。该补助金计划对基础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全国10岁至14岁童工人数减少了73.7万,降幅达25.6%,80万名儿童返回课堂。助学补助金计划的实施,使巴西儿童有了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推动了教育公平发展。
  2.芬兰——“个性化教学辅导”。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芬兰着力整体推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绩斐然。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中连连夺冠,令世人瞩目。高质量教师和个性化教学辅导是芬兰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芬兰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辅导,设立了班级教师、教师助理,特别需要教师和多学科综合工作小组等一系列分工细致、职责明确的教师团队。同时,还注重教师的质量,不断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芬兰《教育人员资格学位修正案》规定,从1999年起,所有中小学教师需具有硕士学位。为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和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的问题,2001年启动“教师教育发展计划”,投入5000万欧元扩大培养规模,提高教师学位层次。此外,芬兰还注重增加投入以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完善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和学生辅导制度,教师社会地位高,工作条件优良,学校和班级规模小,民主化决策和管理等,都极大地增加和促进了芬兰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和结果公平。
  四、我国为实现教育公平所采取的措施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各地教育公平发展,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区域范围。
  1.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表示,我国将继续努力保证教育投入真正用到每个需要接受教育的人身上。在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总经费中,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增幅年年上升。2007年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同时,政府还不断加大对中西部经济较薄弱地区的教育投入,由此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在保证不降低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由此缩小学校间的差距。
  2.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同时教育技术现代化工程的启动使原有的办学模式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与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成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部分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经过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优化配置,使校点适当集中,学校规模适度扩大,大大改善学校条件。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享受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办学条件、教师资源、生源都进一步均衡发展,加快缩小校际差距,推进薄弱学校改造,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在倡导教育公平公正的今天,师资配置的平衡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因此,首先要保障和改善相对薄弱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2006-2008年,共招聘5.9万多名特岗教师,覆盖西部地区490多个县6400多所农村学校。2009年,“特岗计划”实施省份扩大到中部省份,实施县扩大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计划设岗达到7万名以上。教育部要求各地根据国家“特岗计划”的原则精神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地方“特岗计划”,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为中小学及时补充合格教师,着力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
  4.改革教育评价体制。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教育价值观,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不能单纯以升学率、各类统考和竞赛指标来对学校进行评价,而应把学生是否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依据。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要改革教育评价体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加大导向力度。应把端正教育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贯彻教育方针、执行新课程标准、创新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多元化和特色评价,增加评价梯度。我们应从改革中找出路,稳定中谋发展,发展中求生存,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元化。积极鼓励特色教育,促进特色班级和特长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第三,增加教育现代化指标内容,体现评价高度。全面提高学校的装备水平,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电化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为了办好教育,全国各地大力倡导教育公平发展。目前,在学校建设规划、校际对口支援、教师补充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公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最终实现教育公平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吴正俊.教育公平的社会价值[J].教师博览,2006,12.
  [2]邱瑜.试论我国教育公平的定位及其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3,2.
  [3]常秀娟.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6.
  [4]朱迎春.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5]刘尧.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3.
  [6]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7]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4.
  [8]宋红霞.浅议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9]http://news.qq.com/a/20070329/001590.htm.
其他文献
《发酵食品综合实验》是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方向的独立实验课程,是针对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现代发酵技术》、《酿造酒工艺学》、《调味品工艺学》等课程之后所开展的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它涵盖的内容广,基础理论涉及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工艺原理、发酵分析和发酵设备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并与啤酒、黄酒和葡萄酒等酿造酒,以及调味品的生产实践密切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酒类生产的工艺过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急需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材。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中,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机地渗透创造教育?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创造教育的功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所谓
摘 要: 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和改正中认识社会,走向成熟的。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一位真正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师会以一颗宽容关爱之心,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引领着学生快乐前行。  关键词: 尊重 关爱 沟通 错误行为    早上,我刚踏进教室,学生就吵吵地围了上来。“老师,王力壮与生活老师闹情绪,没吃饭。”“老师,王力壮不见了,生活老师找了半天,都没找到。”……“怎么会是他?”我心里一惊,王力壮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