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凸现人的主体地位。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责任,她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只有把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更多人格健全、趣味高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和谐 人文环境 以人为本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关注学生成长,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粟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句话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关注学生成长,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师生进行正常交往的前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在完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进行富有爱心的交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着合作者、鼓励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研究问题。课堂上,不仅学生可以问老师考老师,也可以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大胆提问题,敢说爱说。
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参与,主动表现,而且它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一切品质特点都富有魅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愿意与教师交往,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与协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师生交往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为学生开辟横向交往和多向交流的舞台。学生可以几个人一个小组,也可以形成流动式的大组。人人参与共同解决某一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学会竞争又学会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观察、参与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解读文本内涵,寻找心灵的共鸣点
文本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离不开课文及与之相关的材料的。语文新课程的选文具有典范性,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如果我们教师完全脱离文本去谈什么人文教育,这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只有当教师准确地挖掘出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而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息,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引导学生涵泳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引导学生去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让学生当众朗诵,可模仿老师的做法,说说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也可老师与学生推荐、欣赏穿插交替进行。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佳作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自然会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全班将形成读书、品书,在读、品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读、品中形成怡然自乐的浓浓的人文氛围。当然,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三、捕捉智慧火花,共建和谐教学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对学生大胆的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进行正确的引导,从点滴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教互学、相互促进,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体验成功。在课堂上利用所学内容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荣誉动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处于竞争状态时,其智力、体力和情绪都变得饱满、紧张,自我成功的需要非常强烈。为了创设这种成功的情景,我们教师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练一练”、“试一试”、“比一比”等活动,不断把学生引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成功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激活状态。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学生能在课堂中有所表现,这是他们冲破闭锁思维,获得智力发展的飞跃阶段。而要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教师就必须鼓励这种成功的心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不断表扬、鼓励学生,使他们心里充满自豪与喜悦。另外要特别注意后进生,对他们要不断地给予引导与鼓励,对他们的尝试予以肯定与表扬,及时捕捉他们的智慧闪光点,让他们在尝试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取得自信,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向往成功、追求成功的心理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和谐 人文环境 以人为本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和谐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关注学生成长,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说过:“你不能在一个战粟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句话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关注学生成长,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师生进行正常交往的前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在完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进行富有爱心的交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着合作者、鼓励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研究问题。课堂上,不仅学生可以问老师考老师,也可以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大胆提问题,敢说爱说。
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参与,主动表现,而且它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一切品质特点都富有魅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愿意与教师交往,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与协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师生交往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灵活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为学生开辟横向交往和多向交流的舞台。学生可以几个人一个小组,也可以形成流动式的大组。人人参与共同解决某一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学会竞争又学会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观察、参与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解读文本内涵,寻找心灵的共鸣点
文本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离不开课文及与之相关的材料的。语文新课程的选文具有典范性,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如果我们教师完全脱离文本去谈什么人文教育,这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只有当教师准确地挖掘出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而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息,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引导学生涵泳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引导学生去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让学生当众朗诵,可模仿老师的做法,说说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也可老师与学生推荐、欣赏穿插交替进行。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佳作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自然会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全班将形成读书、品书,在读、品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读、品中形成怡然自乐的浓浓的人文氛围。当然,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三、捕捉智慧火花,共建和谐教学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对学生大胆的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进行正确的引导,从点滴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教互学、相互促进,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去体验成功。在课堂上利用所学内容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荣誉动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处于竞争状态时,其智力、体力和情绪都变得饱满、紧张,自我成功的需要非常强烈。为了创设这种成功的情景,我们教师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练一练”、“试一试”、“比一比”等活动,不断把学生引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成功动机由潜伏状态变为激活状态。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学生能在课堂中有所表现,这是他们冲破闭锁思维,获得智力发展的飞跃阶段。而要使学生敢于表现、乐于表现,教师就必须鼓励这种成功的心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不断表扬、鼓励学生,使他们心里充满自豪与喜悦。另外要特别注意后进生,对他们要不断地给予引导与鼓励,对他们的尝试予以肯定与表扬,及时捕捉他们的智慧闪光点,让他们在尝试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取得自信,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向往成功、追求成功的心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