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亦舒说:“文字的能力有限,很多感觉并非笔墨可形容。就像伤心欲绝这种事,你还可以讲得出来,那你还不算太过伤心。”史铁生又说:“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从古时起,人们就习惯于使用文字抒发真情实感,从而衍生出“散文”这一文学体裁。一篇散文佳作,除了具备“形散神不散”、“语言简洁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分布来看,散文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学好散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中学散文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散文的教学,就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统筹兼顾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统筹兼顾”,是指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动态平衡。把握语文的工具性,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也有助于教师达到量化分解语文知识与分层有序地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习语言的表现形式。把握语文的人文性,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也有助于学生感受隐藏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只有二者达到动态平衡,才可促进散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倘若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那么文本的完整性就会被破坏,学生只留下了对散文学习的刻板认知;倘若只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那么教学会过多地偏向于说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但是,把握二者的動态平衡绝非易事。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引导学生领会文本含义。例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写了信念,但作者并非单纯地描写自己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看法以及自己所坚持的人生态度,而是通过对信念的描写表达对真理的渴求以及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其二,讲出自我。一指讲出自我对于知识之间的联系框架的构建,二指讲出自我对于文本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三指讲出自我对于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思维的拓展。例如,朱自清的《春》,在学习作者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过程中,与学生讨论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初春小雨》,以及耳熟能详的《春晓》,并与学生共同探寻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景象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的。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语文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求知、做事、与人共处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只有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在课堂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渗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倘若教师并未重视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树立,那么散文教学也就失去它的教育功能。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当做到以下两点:其一,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散文的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不同地区、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学生对冬天的理解不同。所以,教师在对“冬天景象”进行举例时,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衡量标准。而且,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乐于参与户外活动,教师可在课外带领学生近距离感受冬天;如果学生乐于在室内学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冬天的图片、视频,或者举办“讲故事”大赛。其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例如,鲁迅的《风筝》,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参与到作者情感变化的讨论当中,与此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作为课堂引导者的功能,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关于风筝的童年趣事,发表自己对学生放风筝的看法,逐渐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当中,使学生体会文本中所体现的自责自省精神。
三、把握散文教学的核心
上文提到,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动态平衡。而二者的动态平衡应当在学习语言中逐步实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散文具有“语言简洁优美”的特点。所以,只有把握语言的学习,才能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教师要使学生把握语言的学习,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引导学生诵读散文。诵读的过程是学生把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其二,引导学生紧抓文本中的关键词。例如居里夫人《我的信念》中“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此句中的“孤独”是否是寻常意义上的“孤独”。
黄祁,甘肃省金昌市第四中学教师。
一、统筹兼顾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统筹兼顾”,是指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动态平衡。把握语文的工具性,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也有助于教师达到量化分解语文知识与分层有序地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习语言的表现形式。把握语文的人文性,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也有助于学生感受隐藏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只有二者达到动态平衡,才可促进散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倘若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那么文本的完整性就会被破坏,学生只留下了对散文学习的刻板认知;倘若只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那么教学会过多地偏向于说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但是,把握二者的動态平衡绝非易事。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引导学生领会文本含义。例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写了信念,但作者并非单纯地描写自己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看法以及自己所坚持的人生态度,而是通过对信念的描写表达对真理的渴求以及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其二,讲出自我。一指讲出自我对于知识之间的联系框架的构建,二指讲出自我对于文本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三指讲出自我对于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思维的拓展。例如,朱自清的《春》,在学习作者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过程中,与学生讨论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初春小雨》,以及耳熟能详的《春晓》,并与学生共同探寻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景象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的。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语文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求知、做事、与人共处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只有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在课堂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渗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倘若教师并未重视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树立,那么散文教学也就失去它的教育功能。教师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当做到以下两点:其一,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散文的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不同地区、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学生对冬天的理解不同。所以,教师在对“冬天景象”进行举例时,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衡量标准。而且,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乐于参与户外活动,教师可在课外带领学生近距离感受冬天;如果学生乐于在室内学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冬天的图片、视频,或者举办“讲故事”大赛。其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例如,鲁迅的《风筝》,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参与到作者情感变化的讨论当中,与此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作为课堂引导者的功能,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关于风筝的童年趣事,发表自己对学生放风筝的看法,逐渐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当中,使学生体会文本中所体现的自责自省精神。
三、把握散文教学的核心
上文提到,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动态平衡。而二者的动态平衡应当在学习语言中逐步实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散文具有“语言简洁优美”的特点。所以,只有把握语言的学习,才能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教师要使学生把握语言的学习,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引导学生诵读散文。诵读的过程是学生把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其二,引导学生紧抓文本中的关键词。例如居里夫人《我的信念》中“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此句中的“孤独”是否是寻常意义上的“孤独”。
黄祁,甘肃省金昌市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