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索兴趣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地探索学习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探索涉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们创设生活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体会生活数学,帮助其在生活中、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并熟练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和应用方法,并掌握广泛的数学实用经验。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教学“数一数”一课时,老师先通过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了,你就能增长本领,就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学吗?”接着把学生引入数数活动:让学生观察“美丽的校园”挂图,师问:“图里都有些什么呢?”把学生请入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的安排,留给学生自主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观察和交流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紧接着师提问:“图里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怎样观察不会遗漏?”从而促使学生全面、认真、有序地观察画面。在多次观察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和兴趣,产生了想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从而使课堂变为学生的乐园,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启迪。
注重生活经验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学校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基本生活问题,将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问题。同时,源于博大的生活实践的知识,源源不断又易于理解,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一个知识“举一反三”、不断练习,学生不仅学得好,更学得牢。例如,教学《折扣》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吧?你们去的时候最喜欢买什么样的东西呢?是原价的东西,还是比原来价格低的搞活动的东西呢?”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出“折扣”这个概念。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讨论、主动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灵活使用教材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构成教育活动不可代替的主体,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主的思维空间,通过让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等活动中学到数学。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还表现在创新性地使用教材,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一味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中,教师在教室中进行超市购物模拟活动,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书本、文具进行买卖,并提前让大家准备好自己绘制的钱币,一组做售货员,另一组同学就是小顾客,然后再交换活动。他们在购买和找零的过程中,自然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时,教师再给大家做出总结,将他们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变得既轻松又有趣。
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已去提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成功提出,就代表了这个学生在生活中注重了思考和探索,也就自觉地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例如,在教授“解决问题”一课时,笔者就问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是自己不会解决的呢?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果你们觉得自己没有问题,那你就可以帮助有问题的同学来解决问题,你就是他的小老师了。孩子们变得非常兴奋,大家都想当一个合格的小老师。如果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了,那么接下来他们就要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这样一来,他们的挑战更大,积极性也更高,下了课还经常一起猜测老师会给他们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情景,将孩子们带入了快乐的学习课堂。
改变教学方式
要给孩子们一个宽松、自由、快乐的教学课堂,就要改变老师以讲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营造新的以学生想怎么学为主的探索讨论性课堂。老师的定位就成了学生的合作者,不再是脱离于学生之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和大家一起学习、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寓乐于学,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高兴。在“比大小”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先设置一个猴子吃桃、梨、香蕉等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简洁明了,学生们几乎是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更是为自己这么快就将课堂知识掌握而感觉高兴。有了学习成绩,也更乐意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教学“数一数”一课时,老师先通过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了,你就能增长本领,就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学吗?”接着把学生引入数数活动:让学生观察“美丽的校园”挂图,师问:“图里都有些什么呢?”把学生请入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的安排,留给学生自主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这种无拘无束的观察和交流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紧接着师提问:“图里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怎样观察不会遗漏?”从而促使学生全面、认真、有序地观察画面。在多次观察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和兴趣,产生了想探究数学奥秘的欲望!从而使课堂变为学生的乐园,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启迪。
注重生活经验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学校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基本生活问题,将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问题。同时,源于博大的生活实践的知识,源源不断又易于理解,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一个知识“举一反三”、不断练习,学生不仅学得好,更学得牢。例如,教学《折扣》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吧?你们去的时候最喜欢买什么样的东西呢?是原价的东西,还是比原来价格低的搞活动的东西呢?”这样,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出“折扣”这个概念。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讨论、主动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灵活使用教材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构成教育活动不可代替的主体,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主的思维空间,通过让每个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等活动中学到数学。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还表现在创新性地使用教材,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一味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中,教师在教室中进行超市购物模拟活动,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书本、文具进行买卖,并提前让大家准备好自己绘制的钱币,一组做售货员,另一组同学就是小顾客,然后再交换活动。他们在购买和找零的过程中,自然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时,教师再给大家做出总结,将他们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变得既轻松又有趣。
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已去提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成功提出,就代表了这个学生在生活中注重了思考和探索,也就自觉地培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例如,在教授“解决问题”一课时,笔者就问学生,你们有什么问题是自己不会解决的呢?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果你们觉得自己没有问题,那你就可以帮助有问题的同学来解决问题,你就是他的小老师了。孩子们变得非常兴奋,大家都想当一个合格的小老师。如果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了,那么接下来他们就要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这样一来,他们的挑战更大,积极性也更高,下了课还经常一起猜测老师会给他们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些真实的问题情景,将孩子们带入了快乐的学习课堂。
改变教学方式
要给孩子们一个宽松、自由、快乐的教学课堂,就要改变老师以讲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营造新的以学生想怎么学为主的探索讨论性课堂。老师的定位就成了学生的合作者,不再是脱离于学生之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和大家一起学习、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寓乐于学,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高兴。在“比大小”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先设置一个猴子吃桃、梨、香蕉等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简洁明了,学生们几乎是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答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更是为自己这么快就将课堂知识掌握而感觉高兴。有了学习成绩,也更乐意学习。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