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过不平凡发展道路和取得不寻常发展成效的三十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之路的三十年。三十年来,我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在于实现了运行机制与科学评估的集约性结合、指导思想与组织领导的统筹性结合、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贯通性结合、培养目标与实践路径的转化性结合、工作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互动性结合、学科建設与队伍建设的渗透性结合。
【关键词】 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拨乱反正、开拓创新、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运行机制与科学评估的集约性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进行思想上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局面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问题。邓小平同志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明确指出思想工作“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重大的理论任务。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要逐步形成一种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党员教育工作,这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这个岗位上的几百万干部要努力钻研这个专业,造就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去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开始建立起来。
2.指导思想与组织领导的统筹性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它在国家中心工作(经济建设)和高校中心工作(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的作为与贡献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关系。“有为才有位,有位需有为。”事实证明,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面向和自觉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有效提升自己的地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和脱离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会一筹莫展,无所作为,严重削弱自身的地位,丧失自身的价值。因此,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时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游离和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另搞一套,只有始终紧紧围绕和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贯通性结合
综合各项政治运动进行大规模群众宣传或直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是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具有目标明确、方法简单、声势浩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收效迅速等特点,在推进新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显示出巨大优势。但由于这种模式基本上沿袭了革命战争年代发动群众运动开展对敌斗争的做法,因而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决定草率、方法简单、工作粗糙、急于求成等偏差,容易出现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用压服的方式而不是耐心细致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来处理思想政治问题的偏向,因此从这个意义看,“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
4.培养目标与实践路径的转化性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否自觉引导、动员、推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什么时候引导人们坚持了正确方向,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方向,就会遭受巨大的挫折,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身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动员和团结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5.工作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互动性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逐渐实现由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的过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提上了日益重要的议事日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较高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这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十分重视继续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在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物质价值,而且日益重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为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
6.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的渗透性结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不断增强,但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明显滞后于硬实力的发展,这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和高校的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软实力,既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又能增强学校凝聚力,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增强文化软实力同增强国家硬实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一起提了出来。发展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改革开放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在拨乱反正、开拓创新、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运行机制与科学评估的集约性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进行思想上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局面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问题。邓小平同志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明确指出思想工作“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又是重大的理论任务。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要逐步形成一种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党员教育工作,这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这个岗位上的几百万干部要努力钻研这个专业,造就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去完成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开始建立起来。
2.指导思想与组织领导的统筹性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它在国家中心工作(经济建设)和高校中心工作(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的作为与贡献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关系。“有为才有位,有位需有为。”事实证明,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面向和自觉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有效提升自己的地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和脱离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会一筹莫展,无所作为,严重削弱自身的地位,丧失自身的价值。因此,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时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游离和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另搞一套,只有始终紧紧围绕和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贯通性结合
综合各项政治运动进行大规模群众宣传或直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是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运作模式。这一模式具有目标明确、方法简单、声势浩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收效迅速等特点,在推进新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显示出巨大优势。但由于这种模式基本上沿袭了革命战争年代发动群众运动开展对敌斗争的做法,因而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决定草率、方法简单、工作粗糙、急于求成等偏差,容易出现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用压服的方式而不是耐心细致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来处理思想政治问题的偏向,因此从这个意义看,“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
4.培养目标与实践路径的转化性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否自觉引导、动员、推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什么时候引导人们坚持了正确方向,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方向,就会遭受巨大的挫折,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身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动员和团结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5.工作主体与学习主体的互动性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逐渐实现由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的过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提上了日益重要的议事日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较高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这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十分重视继续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在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物质价值,而且日益重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为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
6.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的渗透性结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不断增强,但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明显滞后于硬实力的发展,这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和高校的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软实力,既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又能增强学校凝聚力,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增强文化软实力同增强国家硬实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一起提了出来。发展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改革开放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