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途径探祈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阐释创新人格的含义,分析了创新人格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与方法。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把自己塑造成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人格 培养连径
  
  在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技术数字化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培养模式要突破以往的平面培养模式。从其人格创新开始,完成向立体模式的转换。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者,而是具备创新性思维的、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掌握了高新科技的全方位人才。当代大学生为了满足将来社会和工作的高要求,必须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但要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
  
  大学生创新人格要素构成
  
  创新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是指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不同于一般人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在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往往指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大胆的怀疑、勇敢的批判、丰富的想象等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它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动力系统和方向性保证,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次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创新人格集中地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著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具体由以下几种要素构成:
  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特有的能力,它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意识过程,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的活动过程。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灵魂。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没有意识的参与,任何创新都不可能进行。创新意识是各种创新行为的观念形态,既是创新活动的反映,又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思想内容。与一般意识相比,创新意识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发生、进行和完成,它是创新的灵魂。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史,创新精神就是在这种创新的历史中,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积淀为人类的文化遗传。文化起源于创新,靠创新而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文化的创新就是人类实践活动方式的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创新具有三个特点。即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性,要能够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要别出心裁。风格独具;要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人类、社会、国家的进步有意义,对创新个体的发展有意义。
  丰富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格形成的核心,也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内容。没有创新思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创新意识。
  一是创新思维要求当代大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思维。辩证法是反对各种思维定式的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任何凝固的僵化的思维模式,都是创新的大敌,也是同辩证法根本违背的。因此,学习和掌握辩证法,对于解放思想,克服思维定式,进行创新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是创新思维要求当代大学生具备怀疑批判精神。由于各种思维定式都存在于人脑的潜意识中,使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它们的支配。要想克服这些思维定式,就必须有反思传统习惯的自觉意识,有怀疑批判的精神。历史的发展,知识的扩张,科技的进步,都是对以往传统的东西怀疑和批判的结果,都是对前人的突破超越。科学的进步、思想的创新一刻也离不开怀疑批判精神。
  三是創新思维要求当代大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冒险意识。破除传统和习惯,克服唯书本的倾向,向权威挑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传统的东西、权威所支持的东西,同时也是为社会多数成员所承认和接受的东西。突破它们,就意味着向多数人支持的东西挑战,为多数人反对。而这种挑战本身又经常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因此,特别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创新过程中的错误和曲折。要努力克服胆怯心理,如果怕犯错误、怕失败,谨小慎微,就会思想保守,就不敢突破和超越原有的界限,也就不会有创新了。
  开放的心态、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创新人格要求大学生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合作,集中团体智慧,利用团体智慧,发展团体智慧,增进实际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大学生还应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使自己成为具备独当一面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人。人力和资源分配主要是根据丁作和生产需要有计划调配和安排。关系的协调主要是要妥善处理与上级、同级和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同人的身份、地位、交往需求、心理状况和掌管的工作性质是不尽相同的,在工作中能否与他们友好相处,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上下级相互沟通,同级相互信任,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
  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和独立性。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大学生在遭受挫折之后,除了请人疏导之外,还可进行自我调节,如寻找挫折原因,运用心理防卫机制,缓冲心理危机,调节目标水平,降低期望值,改善挫折环境等措施,进行自我鼓励,依靠坚强意志战胜挫折。总之,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内在力量,调整思想和行为,寻求解决办法,与挫折进行抗争,从而重新树立起自信。
  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弥漫在高校校园内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塑造提供物质上、制度上、行为上、精神上的保障,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内部心理变化。通过深刻、微妙的方式植入学生大脑深处,形成稳定向上的文化意识,使他们的判断和行为无不处于一种下意识的控制状态。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创新人格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物质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置身于个性鲜明、景色优美、整洁幽雅的校园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情感意 志、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文化设施和图书馆及完善的图书情报资料系统,为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给学生创新的动机和魄力。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校园人的活动准则,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此规范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方向。完善、合理的制度体系可内化并逐渐形成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活动方式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如校园的各种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大学生既参与其中的文化建设,又参与了创新人格的塑造,为学生搭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创造自我的平台,促进广大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勇于创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对创新人格的影响最长远最持久,如学校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校风学风等,对创新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主体中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可以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氛围,学生长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必然激起创新意识,最终通过自身的内化完成创新人格的塑造。
  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在平等、民主、高效、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创新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主体自身的实践密切相关。不断地读书、看报、浏览网站和师友交流心得才能把原有的知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伸展,才能不断地开阔思维、强化创新敏感性,才能为创新提供新鲜的血液。在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及权威观点的束缚,敢于突破惯性思维,敢于创造新知识,从而为今后进行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应加大力度尽快走上“政企校联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建立不同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大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人基层单位实习锻炼,引导他们从象牙塔走向广阔的社会,把从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通过辩论、讲解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创新中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创新人格所包含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永不衰竭的动力。创新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与任务的原动力,它决定着创新活动的体验与评价,进而影响所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的发展。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創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创新并不意味着毫无顾忌地挑战和藐视传统,肆无忌惮般地横干、蛮干。创新是在遵循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基础之上,在符合十会道德和公平正义需求的前提之下的“合法创新”。
  在挫折中培养职业情感与意志修养,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生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还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在实践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和独立性。例如,新闻专业大学生写就的新闻要想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及具备思想深度、生活宽度外,还得有新闻人感情的浓度。当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情感修养决不仅仅简单地体现在表象的、短期的“眼泪效应”中,更应该体现在其深层次、长期的关注点上。新闻报道只有情理并举,或者情在理之前,才有感召力,才有指导性,才能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在意志修养上下工夫,要对这个社会有责任心,要关心这个社会,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因为作为一名未来从业者,应该更多地关心社会的发展、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关心他人的疾苦,而不是个人的小圈子。如新闻职业的危险性很高,想想在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时牺牲的三名记者。想想水均益在伊拉克的出生人死,无不让我们为之骄傲。因此,意志的培养也是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总之,培养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和长远意义。(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淮海工学院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网络媒体快速发展。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形态。面临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作为传统媒体老大的报刊,该如何面对?是妥协、竞争,还是融合,这是当前纸媒发展过程中应当思考的问题。而如今已有不少报刊建立起自己的新闻网站,同时还有一些与国内比较知名的门户网站进行合作,这说明业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走整合与互补之路将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媒体发展之优势    
期刊
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使得报纸版面越来越鲜艳生动,而娱乐版更是在多彩的视觉效果中独领风骚。2008年9月1日,具有强烈品牌视觉形象的《南方都市报》全新变脸,追求简洁明快、清爽大气的版式设计,以橙黄为主色调的娱乐版在奇光异彩中犹如清水出芙蓉,一改娱乐版惯有的鲜艳,换之以温暖、清新的风格而广受欢迎。而标榜着新锐、面向最具活力的白领和中产的《新快报》,浓妆艳抹的娱乐版,也是极尽色彩渲染之能事,
期刊
电视谈话类节目于上世纪90年代初登上我国电视荧屏,几十年之后的今天,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谈话类节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有的谈话节目试图通过改良节目形式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咏乐汇》和《志云饭局》。  在电视谈话类节目大行其道的背景下,2006年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志云饭局》树立了一个新形式的谈话类节目样本——用餐“清谈”,即邀请受访对象与主持人共同用餐,
期刊
摘要: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数字化报纸形态演进的过程,揭示了数字化报纸在视觉界面、制作出版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规律,为当前中国报业乃至整个大众传媒将来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迪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数字化报纸 历史形态 演进 规律    我国数字化报纸从1993年出现至今,历经电子版、网络版、“全真电子版”、多媒体数字报、互动多媒体网络报、手机报、电子报、卫星报等不同历史形态,
期刊
我们谈到动画片,就会想起以前在电影院看到的《大闹天宫》、《牧笛》、《九色鹿》等优秀的国产动画片,以及电视里曾经热播的《聪明的一休》、《圣斗士》等国外动画片。这些动画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我们过去的记忆中,是通过电影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观赏动画片的。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动画片对我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动画片在传统媒体中形成的特点  众所周知的“迪士尼”公司是影院动画的创立者。从第
期刊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接触和指导了不少大专院校新闻专业的实习生,在与其近距离的交往之中,不仅看到了新闻后来人的希望,也察觉到了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想通过此文对未来将要到新闻单位实习的大学生提些建议,同时也对新闻专业的教育改革提出些看法和意贝。    实习是延伸的课堂    宋朝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
期刊
摘要:《企业形象策划》课程具有理论辐射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坚持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展的原则,设计系列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移用情景模拟的方法,通过设定具体可感的企业情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商业和企业中复杂的信息流和市场变化进行模拟,做出相应形象定位及形象塑造决策,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企业形象策划 实践
期刊
王云五(1888年-1979年),原名之端,号帕庐,广东香山(令中山市)人氏。王云五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知名的政治人物、学者和出版家,同时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图书馆事业家。    东方图书馆    东方图书馆的前身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附设的涵芬楼。商务印书馆1896年创业于上海,1901年增设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1921年,王云五继高梦旦就任第三编译所所长。1924年涵芬楼改名为东方图书馆,聘王云五任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在其影响下,北美、欧洲和英国的翻译学者相继展开了“挖掘失落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研究活动,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方翻译史的研究,并成为西方女性主叉翻译流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我国女性翻译史
期刊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所以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是所有类型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国各地自上而下开始了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省(市)精品课程、学校精品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