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是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已经形成了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曾经在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200多个第一,素有“东方鲁尔”和“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金杯汽车股份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推动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整体推进、开放不断扩大、环境显著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可喜局面,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1亿元,连续五年以两位数比例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65.7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3.2亿元,是2000年的5.2倍,年均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181.5亿元,比2000年提高2.8倍,实现了每三年翻一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89.26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3倍。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沈阳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已有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中小型国有企业全部放开搞活。工业密集度之高居于世界第二位的铁西新区焕发了勃勃生机,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1亿元,比2000年增长2.9倍,年均递增31.3%。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全市已经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医药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航空制造、轻纺建材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个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265.8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7%。
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先后开发了120平方公里的浑南新区,组建了126平方公里的铁西新区,启动了41.2平方公里的辉山农业高新区;推出了17公里长的“中央都市走廊”和城区段42公里长的浑河沿岸开发;结合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规划建设了190平方公里的棋盘山国际旅游风景度假区。
2006年,沈阳又大手笔规划了新的四大发展空间:一是规划总面积850平方公里的沈西工业走廊,集中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二是规划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的大浑南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规划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的沈北地区,全力建设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四是规划建设总面积203平方公里的东北地区最大的风景旅游度假区。
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领域,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已累计批准设立三资企业8000余家,有46个世界500强企业已投资建设了68个项目。外资银行进入和举办国际展会取得突破。韩国第三大银行——韩亚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先后入驻沈阳。成功举办了连续五届“中国沈阳韩国周”、“中国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大型国际经贸活动,举办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和第十四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获得成功。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抓住“南资北上”机遇,与江浙、闽南地区开展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和资本重组,累计投资建设和引进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项目)4600多个,引进资金1000多亿元。沈阳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2005年辽宁七城市市长签订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七城市已经在产业、交通、物流、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始了多项实质性合作。
城市面貌发生巨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共投入城建资金五年来累计43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城区内道路宽阔平整,公交线路遍布城市郊区,公交车辆焕然一新。沈阳正以其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秩序井然的崭新形象,呈现在全国和全世界人民面前。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曾经是全国少有的环境污染重灾区,上个世纪80年代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全球十大重污染城市“黑名单”。“十五”以来,沈阳市下大气力治理环境污染,共关停和搬迁装备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工业企业600多家,12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已连续3年实行清洁生产,200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COD排放总量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6%、19%和21%。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12座,城市污水处理率由“九五”末期不足40%提高到“十五”末期的近80%。新建了两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日处理能力由2000年末的1000吨增加到目前的3500吨,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采取集中供热等措施,累计拆除烟囱4000余根、锅炉房1800余座,集中供热率达到83%以上,成为全国集中供热率最高的城市。经过实施集中供热、扬尘覆盖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三项工程,全市大气优良天数已由2000年的73天提高到2005年的317天。通过开掘新湖、拓宽原有湖泊和中水回用等措施,全市水面积率已由2000年末的2.73%提高到4%,城区空气湿度也由五年前的51.3%增加到56.9%。近年来,全市共植树1900余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5%,绿地率达35.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昔日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一跃跻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行列。
“十一五”时期,沈阳将进一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依靠740万市民群众的奋发努力,争取达到三大目标,即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经济增长年均保持13%,力争达到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 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20%。
城市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水准。为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按照重点空间和特色空间布局的要求,统筹规划完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21个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地铁一、二号线2010年要正式投入运营,适时开工建设三、四号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保持在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城市水面积率达到1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330天以上。力争各项指标接近“国家生态城市”标准。
和谐沈阳建设达到新水平。到“十一五”末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体系、安全监管体系和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利益协调和纠纷调处机制,城乡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都将得到新的提升。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沈阳人民正在承担起“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这一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构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推动全市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整体推进、开放不断扩大、环境显著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可喜局面,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1亿元,连续五年以两位数比例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65.7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3.2亿元,是2000年的5.2倍,年均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181.5亿元,比2000年提高2.8倍,实现了每三年翻一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89.26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3倍。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沈阳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已有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中小型国有企业全部放开搞活。工业密集度之高居于世界第二位的铁西新区焕发了勃勃生机,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1亿元,比2000年增长2.9倍,年均递增31.3%。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全市已经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医药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航空制造、轻纺建材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个优势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265.8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7%。
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先后开发了120平方公里的浑南新区,组建了126平方公里的铁西新区,启动了41.2平方公里的辉山农业高新区;推出了17公里长的“中央都市走廊”和城区段42公里长的浑河沿岸开发;结合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规划建设了190平方公里的棋盘山国际旅游风景度假区。
2006年,沈阳又大手笔规划了新的四大发展空间:一是规划总面积850平方公里的沈西工业走廊,集中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二是规划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的大浑南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规划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的沈北地区,全力建设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四是规划建设总面积203平方公里的东北地区最大的风景旅游度假区。
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领域,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已累计批准设立三资企业8000余家,有46个世界500强企业已投资建设了68个项目。外资银行进入和举办国际展会取得突破。韩国第三大银行——韩亚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先后入驻沈阳。成功举办了连续五届“中国沈阳韩国周”、“中国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大型国际经贸活动,举办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和第十四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获得成功。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抓住“南资北上”机遇,与江浙、闽南地区开展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和资本重组,累计投资建设和引进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项目)4600多个,引进资金1000多亿元。沈阳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2005年辽宁七城市市长签订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七城市已经在产业、交通、物流、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始了多项实质性合作。
城市面貌发生巨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共投入城建资金五年来累计43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城区内道路宽阔平整,公交线路遍布城市郊区,公交车辆焕然一新。沈阳正以其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秩序井然的崭新形象,呈现在全国和全世界人民面前。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曾经是全国少有的环境污染重灾区,上个世纪80年代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全球十大重污染城市“黑名单”。“十五”以来,沈阳市下大气力治理环境污染,共关停和搬迁装备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工业企业600多家,12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已连续3年实行清洁生产,200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COD排放总量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6%、19%和21%。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12座,城市污水处理率由“九五”末期不足40%提高到“十五”末期的近80%。新建了两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日处理能力由2000年末的1000吨增加到目前的3500吨,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采取集中供热等措施,累计拆除烟囱4000余根、锅炉房1800余座,集中供热率达到83%以上,成为全国集中供热率最高的城市。经过实施集中供热、扬尘覆盖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三项工程,全市大气优良天数已由2000年的73天提高到2005年的317天。通过开掘新湖、拓宽原有湖泊和中水回用等措施,全市水面积率已由2000年末的2.73%提高到4%,城区空气湿度也由五年前的51.3%增加到56.9%。近年来,全市共植树1900余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5%,绿地率达35.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昔日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一跃跻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行列。
“十一五”时期,沈阳将进一步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依靠740万市民群众的奋发努力,争取达到三大目标,即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经济增长年均保持13%,力争达到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 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20%。
城市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水准。为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按照重点空间和特色空间布局的要求,统筹规划完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21个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地铁一、二号线2010年要正式投入运营,适时开工建设三、四号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保持在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城市水面积率达到1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330天以上。力争各项指标接近“国家生态城市”标准。
和谐沈阳建设达到新水平。到“十一五”末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体系、安全监管体系和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利益协调和纠纷调处机制,城乡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都将得到新的提升。
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沈阳人民正在承担起“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这一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构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