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古筝演奏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肩、臂、腕、指这几个主要部位的有效配合以及如何处理好紧张与放松的问题十分关键。要提高演奏水平,学会对曲目的欣赏很重要。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乐曲源流、音诗意趣的理解和领悟,是将诗歌要素和音乐要素融合一体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 古筝 演奏 技巧 关键
一、古筝演奏的技巧
在古筝演奏中,肩、臂、腕、指是主要运动部位,本文将上述部位的肌肉在演奏中的作用以及伸、缩原理、演奏姿式与演奏方法分别简述如下:
1肩部。弹筝时的肩部运动,主要由肩关节外面的三角肌,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上方的斜方肌;背部的背阔肌、菱形肌、斜方肌等作用实现。初学弹筝的同学,由于方法掌握不当,这些肌肉容易过分紧张,时间稍长,即感到疲劳。如果不及时把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下来,就会出现背部、肩部酸痛症状。所以肩部的放松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肩部高度放松,才能使上臂、前臂、手部处于放松状态,能以较少力量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
2上臂。弹奏中上臂经常需做外展、内收和屈伸等动作。上臂向外上方和内上方抬起,分别叫外展和内收。演奏时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紧张程度直接影响上臂动作,只有在大脑支配下,才能使演奏动作舒松自然,协调一致。
3前臂。前臂屈肌群可屈前臂,使前臂旋前、屈腕,使手内收,屈近侧指关节、掌指关节,屈拇指关节。前臂伸群可伸腕、使手外展,伸指、使前臂施后,外展拇指、伸拇指掌关节、伸拇指指间关节。因此上臂肌内群的放松与否直接影响前臂,前臂肌肉群放松与否直接影响腕和手。
4手腕。手腔的屈伸动作以腕关节为枢纽。腕关节由八块小骨组成,便于上、下、左、右和旋转运动。在演奏中,手腔的松驰、灵活与否,直接影响手指弹奏,因而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手腕不灵活,必然导致前臂过多参加运动,使力臂加长,演奏动作加大,造成动作迟缓,发音生硬、呆板。
一般手腕常见毛病有以下几种:
(1)手腕过于屈曲。由于前臂屈肌群的紧张(即收缩)使手腕屈曲,屈肌群紧张度越大,手腕屈曲程度则越大。前臂屈肌群的过分紧张,造成手腕过于屈曲,从而使手指缺乏力度和弹性,手指运动发生困难,影响弹奏。
(2)手腕过于后伸。这种错误姿势使上臂过分抬高,前臂和手部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造成抬指和弹弦的困难,在臂力下达指尖过程中,由于腕部塌陷使臂力失去一部分。
(3)手腕过于平板。手腕姿势过于平板,手指必然散开,因而在弹奏手中指动作加大。同时导致各指弹弦点和弹弦方向不一致,影响音色和力度。
(4)手腕向右歪扭。手腕的歪扭必然造成掌与前臂肌肉过分紧张,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不正确姿势,不但影响手指的弹弦方向和运指的灵活性,而且腕部肌肉亦易劳损。
5手指。控制手指运动的肌肉在弹弦的瞬间,屈肌要迅速收缩,伸肌要迅速放松、完成弹奏动作后,屈和伸肌同时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紧张度(恒常性紧张),以备下一个演奏动作的进行。手部肌内在整个演奏中,一直处于这种张与弛的无限反复状态。
弹筝运指技巧的关键,在于手指动作的准确与速度。筝的发音是靠手指弹弦而发出,手指的弹弦动作极度准确是靠日积月累、艰苦的训练而获得。如果能把乐曲中最困难的技巧用正确演奏方法反复训练几十次乃至几百次,使有关肌肉得到充分训练,那么,将必然精通这一技巧,达到极度准确的程度。
二、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是学会古筝音乐欣赏的关键
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欣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欣赏者首先应当对音乐的形式美有很高的感悟力,继而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作曲家、演奏家和乐曲的背景,最后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形式美的感悟力几乎是天赋的不同,意境和内涵的把握虽然难,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一般可得以实现。举例来说,《春江花月夜》与《汉宫秋月》同为咏月名曲,前者描绘的是静谧温馨的春花江月,抒发对美好自然的无限眷恋;后者描摹的是凄清冰冷的怅然秋月,寄托着旧时宫女无限的凄凉、苦闷与惆怅。
三、运用传统筝曲同一曲体结构的不同演奏艺术,展现古筝艺术魅力
脱胎于各地民间音乐的传统筝曲,多数具有六十八板的结构特点。目前,多称其为“八板体”结构。它们在结构上虽然相同,但由于板式、速度、旋律,特别是演奏技法等方面的不同应用,造成了筝曲风格上的差异,使它们带有浓郁的地方性色彩。如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是一部套曲,从结构形式上看,它包括的四首曲子都是标准的八板体。其中《琴韵》徐缓庄重,音调多用级进,所用的“按滑”指法与古琴的吟、揉、滑指接近,较好地模拟出古琴的声韵。河南筝曲《高山流水》属河南曲子板头曲,是在“八板”型旋律骨干音的基础上加若干历音形成的。乐曲首尾的平稳开阔,与中部的奔放、激荡形成对比,尤其是左手连续上下行拂、划技巧的运用与“高山”、“流水”的标题含义十分贴近。力度较强的大指在连贯的发音中带有强劲的音头,左右手揉弦间奏技法,充分利用了筝弦震动的余音而获得特殊的效果,表现出性格刚劲、豪放、泼辣的风格,使得河南筝曲的韵味更加浓郁,风格更加鲜明。各地传统筝曲在同一曲体的不同处理,显示了各地域筝曲演奏技巧运用的特点及风格差异,也成为古筝演奏艺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之,古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音韵兼备,弦数众多,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传统演奏技法的丰富,给这种乐器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其立于独奏、重奏兼备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相斯华,吴赣伯.浙江筝绉议[J].中国音乐,1991,(4).
[2]阎林红.筝的演奏技巧发展脉络[J].音乐研究,1993,(4).
关键词: 古筝 演奏 技巧 关键
一、古筝演奏的技巧
在古筝演奏中,肩、臂、腕、指是主要运动部位,本文将上述部位的肌肉在演奏中的作用以及伸、缩原理、演奏姿式与演奏方法分别简述如下:
1肩部。弹筝时的肩部运动,主要由肩关节外面的三角肌,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上方的斜方肌;背部的背阔肌、菱形肌、斜方肌等作用实现。初学弹筝的同学,由于方法掌握不当,这些肌肉容易过分紧张,时间稍长,即感到疲劳。如果不及时把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下来,就会出现背部、肩部酸痛症状。所以肩部的放松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肩部高度放松,才能使上臂、前臂、手部处于放松状态,能以较少力量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
2上臂。弹奏中上臂经常需做外展、内收和屈伸等动作。上臂向外上方和内上方抬起,分别叫外展和内收。演奏时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紧张程度直接影响上臂动作,只有在大脑支配下,才能使演奏动作舒松自然,协调一致。
3前臂。前臂屈肌群可屈前臂,使前臂旋前、屈腕,使手内收,屈近侧指关节、掌指关节,屈拇指关节。前臂伸群可伸腕、使手外展,伸指、使前臂施后,外展拇指、伸拇指掌关节、伸拇指指间关节。因此上臂肌内群的放松与否直接影响前臂,前臂肌肉群放松与否直接影响腕和手。
4手腕。手腔的屈伸动作以腕关节为枢纽。腕关节由八块小骨组成,便于上、下、左、右和旋转运动。在演奏中,手腔的松驰、灵活与否,直接影响手指弹奏,因而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手腕不灵活,必然导致前臂过多参加运动,使力臂加长,演奏动作加大,造成动作迟缓,发音生硬、呆板。
一般手腕常见毛病有以下几种:
(1)手腕过于屈曲。由于前臂屈肌群的紧张(即收缩)使手腕屈曲,屈肌群紧张度越大,手腕屈曲程度则越大。前臂屈肌群的过分紧张,造成手腕过于屈曲,从而使手指缺乏力度和弹性,手指运动发生困难,影响弹奏。
(2)手腕过于后伸。这种错误姿势使上臂过分抬高,前臂和手部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造成抬指和弹弦的困难,在臂力下达指尖过程中,由于腕部塌陷使臂力失去一部分。
(3)手腕过于平板。手腕姿势过于平板,手指必然散开,因而在弹奏手中指动作加大。同时导致各指弹弦点和弹弦方向不一致,影响音色和力度。
(4)手腕向右歪扭。手腕的歪扭必然造成掌与前臂肌肉过分紧张,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不正确姿势,不但影响手指的弹弦方向和运指的灵活性,而且腕部肌肉亦易劳损。
5手指。控制手指运动的肌肉在弹弦的瞬间,屈肌要迅速收缩,伸肌要迅速放松、完成弹奏动作后,屈和伸肌同时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紧张度(恒常性紧张),以备下一个演奏动作的进行。手部肌内在整个演奏中,一直处于这种张与弛的无限反复状态。
弹筝运指技巧的关键,在于手指动作的准确与速度。筝的发音是靠手指弹弦而发出,手指的弹弦动作极度准确是靠日积月累、艰苦的训练而获得。如果能把乐曲中最困难的技巧用正确演奏方法反复训练几十次乃至几百次,使有关肌肉得到充分训练,那么,将必然精通这一技巧,达到极度准确的程度。
二、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是学会古筝音乐欣赏的关键
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欣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欣赏者首先应当对音乐的形式美有很高的感悟力,继而应当尽可能多地了解作曲家、演奏家和乐曲的背景,最后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形式美的感悟力几乎是天赋的不同,意境和内涵的把握虽然难,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一般可得以实现。举例来说,《春江花月夜》与《汉宫秋月》同为咏月名曲,前者描绘的是静谧温馨的春花江月,抒发对美好自然的无限眷恋;后者描摹的是凄清冰冷的怅然秋月,寄托着旧时宫女无限的凄凉、苦闷与惆怅。
三、运用传统筝曲同一曲体结构的不同演奏艺术,展现古筝艺术魅力
脱胎于各地民间音乐的传统筝曲,多数具有六十八板的结构特点。目前,多称其为“八板体”结构。它们在结构上虽然相同,但由于板式、速度、旋律,特别是演奏技法等方面的不同应用,造成了筝曲风格上的差异,使它们带有浓郁的地方性色彩。如山东筝曲《高山流水》是一部套曲,从结构形式上看,它包括的四首曲子都是标准的八板体。其中《琴韵》徐缓庄重,音调多用级进,所用的“按滑”指法与古琴的吟、揉、滑指接近,较好地模拟出古琴的声韵。河南筝曲《高山流水》属河南曲子板头曲,是在“八板”型旋律骨干音的基础上加若干历音形成的。乐曲首尾的平稳开阔,与中部的奔放、激荡形成对比,尤其是左手连续上下行拂、划技巧的运用与“高山”、“流水”的标题含义十分贴近。力度较强的大指在连贯的发音中带有强劲的音头,左右手揉弦间奏技法,充分利用了筝弦震动的余音而获得特殊的效果,表现出性格刚劲、豪放、泼辣的风格,使得河南筝曲的韵味更加浓郁,风格更加鲜明。各地传统筝曲在同一曲体的不同处理,显示了各地域筝曲演奏技巧运用的特点及风格差异,也成为古筝演奏艺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总之,古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音韵兼备,弦数众多,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传统演奏技法的丰富,给这种乐器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其立于独奏、重奏兼备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相斯华,吴赣伯.浙江筝绉议[J].中国音乐,1991,(4).
[2]阎林红.筝的演奏技巧发展脉络[J].音乐研究,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