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部省合建"是中央政府为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而设计的一项具有综合性效能的重要政策."部省合建"与"省部共建"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是相关行动主体实现政策目标耦合的结果,体现出多重行动逻辑."部省合建"政策实现了高等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产生了巨大政策创新效应.在实施"部省合建"政策过程中,需要正视"以部为主、部省合建"工作机制面临的矛盾,警惕合建高校可能出现的三种倾向性问题.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省合建"是中央政府为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而设计的一项具有综合性效能的重要政策."部省合建"与"省部共建"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是相关行动主体实现政策目标耦合的结果,体现出多重行动逻辑."部省合建"政策实现了高等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产生了巨大政策创新效应.在实施"部省合建"政策过程中,需要正视"以部为主、部省合建"工作机制面临的矛盾,警惕合建高校可能出现的三种倾向性问题.
其他文献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逻辑是全面开发教育红利.通过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人力资源国情变化,已经步入人口红利中后期,同时也迎来了教育红利上升期,主要教育指标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明显改善.基于人口预测模型、全球经济增长模型和核算方法,对到2035年我国人口和经济趋势进行科学测算,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关键路径有:创造更大规模总人力资本、促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缩小教育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以更高投入保障人的发展能力提升.
洛克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自由思想渗透于政治、教育和哲学等多个理论领域.洛克的儿童自由教育思想从人性出发,考察儿童的天性、理性与自由的关系.洛克认为,自由因不受保护的自由权利而与主体分离,因无限膨胀的无规定性而与理性分离,因未经检验的文化习俗而与教育分离.洛克重构天性与自由的关系,正视欲望对自由的驱动作用和自然禀赋的不易更改性;重建理性与自由的联系,将理性视为悬置和反思欲望的工具,运用理性控制欲望来实现自由.但是理性并非天赋,需要依靠教育来培育,自由教育的重要主题便在于培育理性.洛克倡
积极的师生关系对实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高等学校"双维结构"师生关系模型,探究师生关系的结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感知整体较为积极;师生关系等研究变量存在区域、学校类型等差异;师生关系受教师支持、教师可接近性预测,并影响学生的专业感知、能力不确定性及专业持续意向,师生关系是整个影响模型的中介变量;专业感知则在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专业持续意向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建议在高等学校拓展"生评教"的内涵,在"生评教"中尝试引入师生关系测评;多方式传递与
测量时代的教育所向与古典教育的理想所归相向而立、鲜有呼应,演化成教育形态的古今之争.大规模测评的介入,促发了教育知识的内部分化,注重数字指标的教育科学与回归古典精神的教育思想两个阵营明显对立.陷入技术主义宰制之下的教育,弥漫出对科学测量生产的成绩、表现、能力、排位等数字繁荣的迷信.这种迷信与大众的经验知识不谋而合,合力造成教育本质目的的偏离,教育成了过分追求现实目的的手段,漠视人的生命和精神境况.这与古典教育理想完全相悖.从哲学源头重勘教育理想,返回人的本质境况审思当代教育的运行逻辑,检视个体在教育行动中
根据"加速批判理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造成教师负担短期减轻、长期增加的必然趋势.这种长期增负的趋势源于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以"学"为中心的技术意向性与教师长久以来被体制形塑的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惯习之间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的解决,存在两种潜在可能:教师为教育转型承受更重的工作负担或拒绝运用新技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因此,遵循"技术—负担—教育转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水平,推动教师专业标准更新,促进教师组织与管理体系变革,是数字时代教师负担治理、也是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个对应于英文"education"的译词,"教育"创自日本文部省官僚箕作麟祥之手,并且在创始之初,就指向了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些重要特征.但在明治时代的前20年,以"学"、"教学"为核心的传统话语体系仍旧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随着"儒教主义"的盛行,一度在日本占据上风.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最终宣告了"教育"一词成为主流,并且浸透到了普通日本人的话语之中.这个转变,一方面见证了文部省推行现代新式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日本教育逐渐偏向天皇体制的过程."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随着各类东洋新名词传
我国学位授权审批本质上属于行政许可,学位授权审批实践中存在政策管控过严、审批工作失范等现象,涉嫌违反行政许可及行政程序相关法律制度原理或规则.大学学位制度转型难以实现及学位授权审批与高校自主办学不断走向平衡的趋势,决定了基于现有国家学位制度的优化是解决当下学位授权审批法律问题的可行性选择.优化学位授权审批制度需在《学位法》中确立逐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原则,并明确学位授权审批的行政许可属性,进行竞争性"限量许可"模式改造;在学位授权审批工作中确保省级学位委员会决议能够做到"行政与学术相对分离",并明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之"道"乃是一个具有"本体"或"真理"意义的价值范畴,也是奠定古典儒家"志道"理想的核心概念.《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的主张,不仅昭示着儒家教育的"德性"(实践)目的论和"学问"(致知)方法论取向,也实际成为后儒宗承的两种"修道"进路.修道的本质在于"受道之教"、"以道为师".然而,为强化儒家参与封建秩序重建的政治影响力,后儒对这一道统自"天道"至"人道"再至"王道"的降解式改造,在实现了儒家士子从独立自主的"志道君子"到依附权贵跻身统治阶层的"入仕儒吏"的人格转变之余,也酿成
教育政策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媒介等方面的新变化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政策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工具,通过跨越舆论学、教育学和政策学的学科界限,研究舆论与教育政策的关系,构建新的教育政策议程,有助于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为此,教育政策需要开辟新的视域,以应对教育政策议程中单向控制面临的新挑战.以新的教育政策要素为基础重构教育政策议程,建立舆论与教育政策之间“二维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建立政府议程、传媒议程以及公众议程在专业议程帮助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劳动"与"闲暇"的对立造成生活的割裂,究其原因是"必然劳动"超越人的必需,异化为控制人的理念,这种理念对教育影响尤甚.以"闲暇"超越"必然"可消解生活的割裂,培养"整全的人".基于"闲暇"理念的教育势必发生转向,其"成人"之道在于促进人"理性的兴起"与"身体的蓬勃",其路径在于"必然"与"闲暇"的"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