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要享受阅读教学的美丽,首先要转变观念,倡导“对话式”和“情感体验式”的教学理念。其次要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反思,提高阅读的质量;通过反复朗读,实现诗意的探寻,真正享受阅读教学的美丽。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理念 享受
清新犹如朝露,灿烂仿佛云彩,剔透疑似珍珠,浩荡如同江河……这是阅读。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是阅读。阅读有诗的细腻,有酒的甘醇,有情的回旋,有心的激荡,其中的滋味,无与伦比。这正如美国作家毛姆说的:“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美丽呢?
一、树立新的阅读及阅读教学理念
要想享受阅读,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相应的新的阅读及阅读教学理念。这些新理念主要有:
1.倡导“对话”式的阅读与阅读教学观
过去“独白”式阅读教学缺少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尊重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学生观的改变,要尊重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既有历史性的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
2.强调“情感体验”式的阅读与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一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之一,体验类词语,除“体验”本身外,最多出现的词组是“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等等。正如上面的分析一样,新课标强调“体验”也是对当前一些阅读教学过分追求“理性分析”造成的弊端的抛弃,是符合语文及语文学习的特点的。语文教科书中,很多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主要是表现、反映人类情感活动的,而人的丰富情感主要是通过可以被感觉、听觉等所接收的种种表现,如言语、动作、神态等等表现出来。文学作品的基本前提是直观可感,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是这种以感性活动做基础的感受、感知。
二、让我们的孩子享受阅读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因此欲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最重要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文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语感,获取语文知识,习得言语技能。
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可以提醒:“不会读的地方读几遍。”可以设情:“让我们一起去找寻作者童年的乐趣。”……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没有压力,放松心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
2.引导反思,提高阅读的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是对过去阅读历程、阅读效果做出一种重审。阅读反思既有“质疑问难”或“反躬自问”的个体反思,又有“比较辨别”“修正创造”的群体反思;既有“温故而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又有“举一反三”的横向联想之思。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
一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通过大家自己的阅读,你有了哪些收获?
生甲:我知道吴王本来准备攻打楚国,后来一个少年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放弃了这个计划。
生乙:我知道少年是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生丙:开始,大臣们也想劝阻吴王,可吴王不听,说谁劝就处死谁,后来少年巧妙地用一个故事劝阻了吴王。
(学生的理解看似“全面”,但这只浮在表面,并未深入。阅读教学若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毫无益处。)
师:你认为少年劝说吴王的方法非常“巧妙”,你能说一说巧妙在哪吗?
生丙:……(窘态的沉默)
(从表情中就可知道一切。他嘴中的“巧妙”是瞎蒙的。)
师:其他同学能帮他解决这一问题吗?
生:……(其他学生也一片沉默。)
师: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探讨一下:少年说服吴王的方法是不是很巧妙?如果是,又“巧妙”在哪?
……(生认真阅读,思考。)
生1:少年的方法是十分巧妙。少年不是直接去找吴王,而是装作打鸟,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吴王的注意,让吴王来找他。
师:你为什么说少年是装作打鸟,故意引吴王注意呢?
生1:因为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而且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生2:少年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而是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在听故事中自己明白其中道理。
生3:少年欲擒故纵,为引起吴王听下去的兴趣,他说自己打鸟时见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3.反复朗读,实现诗意的探寻
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是在不断叩问中悟出来的,是在不断地对话中碰撞出来的。也正如一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
例如我在教学《金子》一文的最后一段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断:
师:(出示最后一段文字),彼得为什么而不无自豪呢?
生:彼得看到曾经的一片荒地,如今变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他十分自豪。
师引读:彼得看着美丽的大花园,一边擦着汗,一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不无自豪地说:(生读)“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生:彼得看到自己的花卉运送到全国各地,生意日益兴旺,他感到无比自豪。
师引读: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彼得骄傲地说:(生读)“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师:五年半呀,1980个日日夜夜呀,彼得终于在这块土地上靠着自己的辛劳、智慧得到了财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的彼得不无骄傲地说:(生再读)“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我用深情的语言来创设了情境,而朗读的回环,更是催化了情境的感染,学生情动辞发,此时的课堂是一种超然的意境,教学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激活阅读思维,在碰撞心灵、积淀情感中提升阅读思想的张力”这一隐性目标。
阅读是一个不断“醒悟”又不断“困惑”的过程——而这,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阅读是美丽的,阅读教学是美丽的。那就让我们引领学生攀语言之藤,摘言语之瓜;顺认知之水,推想象之舟;品文本之理,成意义之章,享受阅读之美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新理念 享受
清新犹如朝露,灿烂仿佛云彩,剔透疑似珍珠,浩荡如同江河……这是阅读。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是阅读。阅读有诗的细腻,有酒的甘醇,有情的回旋,有心的激荡,其中的滋味,无与伦比。这正如美国作家毛姆说的:“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美丽呢?
一、树立新的阅读及阅读教学理念
要想享受阅读,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相应的新的阅读及阅读教学理念。这些新理念主要有:
1.倡导“对话”式的阅读与阅读教学观
过去“独白”式阅读教学缺少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尊重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学生观的改变,要尊重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既有历史性的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
2.强调“情感体验”式的阅读与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一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之一,体验类词语,除“体验”本身外,最多出现的词组是“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等等。正如上面的分析一样,新课标强调“体验”也是对当前一些阅读教学过分追求“理性分析”造成的弊端的抛弃,是符合语文及语文学习的特点的。语文教科书中,很多是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主要是表现、反映人类情感活动的,而人的丰富情感主要是通过可以被感觉、听觉等所接收的种种表现,如言语、动作、神态等等表现出来。文学作品的基本前提是直观可感,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也是这种以感性活动做基础的感受、感知。
二、让我们的孩子享受阅读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因此欲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最重要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文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语感,获取语文知识,习得言语技能。
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可以提醒:“不会读的地方读几遍。”可以设情:“让我们一起去找寻作者童年的乐趣。”……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没有压力,放松心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
2.引导反思,提高阅读的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是对过去阅读历程、阅读效果做出一种重审。阅读反思既有“质疑问难”或“反躬自问”的个体反思,又有“比较辨别”“修正创造”的群体反思;既有“温故而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又有“举一反三”的横向联想之思。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
一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通过大家自己的阅读,你有了哪些收获?
生甲:我知道吴王本来准备攻打楚国,后来一个少年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放弃了这个计划。
生乙:我知道少年是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生丙:开始,大臣们也想劝阻吴王,可吴王不听,说谁劝就处死谁,后来少年巧妙地用一个故事劝阻了吴王。
(学生的理解看似“全面”,但这只浮在表面,并未深入。阅读教学若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毫无益处。)
师:你认为少年劝说吴王的方法非常“巧妙”,你能说一说巧妙在哪吗?
生丙:……(窘态的沉默)
(从表情中就可知道一切。他嘴中的“巧妙”是瞎蒙的。)
师:其他同学能帮他解决这一问题吗?
生:……(其他学生也一片沉默。)
师: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探讨一下:少年说服吴王的方法是不是很巧妙?如果是,又“巧妙”在哪?
……(生认真阅读,思考。)
生1:少年的方法是十分巧妙。少年不是直接去找吴王,而是装作打鸟,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吴王的注意,让吴王来找他。
师:你为什么说少年是装作打鸟,故意引吴王注意呢?
生1:因为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而且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生2:少年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而是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在听故事中自己明白其中道理。
生3:少年欲擒故纵,为引起吴王听下去的兴趣,他说自己打鸟时见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3.反复朗读,实现诗意的探寻
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是在不断叩问中悟出来的,是在不断地对话中碰撞出来的。也正如一名教育家所说的那样:“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
例如我在教学《金子》一文的最后一段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断:
师:(出示最后一段文字),彼得为什么而不无自豪呢?
生:彼得看到曾经的一片荒地,如今变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他十分自豪。
师引读:彼得看着美丽的大花园,一边擦着汗,一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不无自豪地说:(生读)“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生:彼得看到自己的花卉运送到全国各地,生意日益兴旺,他感到无比自豪。
师引读: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彼得骄傲地说:(生读)“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师:五年半呀,1980个日日夜夜呀,彼得终于在这块土地上靠着自己的辛劳、智慧得到了财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我们的彼得不无骄傲地说:(生再读)“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我用深情的语言来创设了情境,而朗读的回环,更是催化了情境的感染,学生情动辞发,此时的课堂是一种超然的意境,教学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激活阅读思维,在碰撞心灵、积淀情感中提升阅读思想的张力”这一隐性目标。
阅读是一个不断“醒悟”又不断“困惑”的过程——而这,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阅读是美丽的,阅读教学是美丽的。那就让我们引领学生攀语言之藤,摘言语之瓜;顺认知之水,推想象之舟;品文本之理,成意义之章,享受阅读之美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