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准扶贫战略冶要点在于精准二字,通过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科学制定扶贫策略,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扶贫的准确性和精准度,来实现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的现实目标。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坚持扶贫的人民性宗旨,扶贫操作的科学性与扶贫效果的稳定性相统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实践的新局面,在坚持与创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不仅衬托出总书记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当前总书记对于接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实现社会公正,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次实践探索。
关键词:精准扶贫 战略 认识 理解
1 我国贫困的现状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旧时期,在一些地区中,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科技水平不高,造成卫生、医疗与教育等相关设施没有得到完善。现如今明显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为全球的反贫困事业树立了榜样。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贫困现象远远没有消除,从2006年12月的数据看,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中,低收入及绝对贫困者规模较大,达到了5700成人。自1990年起,城镇中由于企业半停产、停产或破产的原因,出现了不少下岗或在岗贫困职工。因为企业发展不利,无法足额发放工资,或是仅能发出一定数量的工资,造成大分部下岗职工与一些在岗职工成为了贫困对象。就上述贫困群体而言,大部分人的年纪在40到50岁之间,或是智力、体力相对较为低下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职工。在尚未全面处理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的前提下,城镇区域又爆发了贫困问题,且贫困者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现阶段我国农村、城镇之间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贫困问题。与此同时,因为个有生存生产因素的制约,之前已经脱贫的人,在出现疾病或自然灾害时,返贫的几率也较大。所以,怎样降低返贫概率,将扶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好,将贫困问题不断消灭掉,是政府当前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2 扶贫的历史
我国反贫困斗争不仅仅是我党对于新时期国家发展路线总的实践活动,也是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维护社会和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反贫困斗争就呈现阶段式发展,大致为以下六个阶段。
(1)新中国建国初期,战争导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科技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人口极度贫困。何况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衡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一时期的贫困问题主要就是普遍性贫困以及生存性贫困。所以,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领导人们就着手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始了反贫困斗争。由于我国属于传统农业大国,人们生存的基础性条件就是土地。所以新时期我国开始了土地改革等运动,解决土地问题是反贫困的关键
一步。
(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开始反贫困斗争,首先解决了土地问题是反贫困斗争的关键一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发展重心发生改变,逐步聚焦到经济建设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采取立法的方式,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同时保证了农民的利益。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效果十分显著。标志着中国反贫困事业开始由了良好的转机。
(3)自1986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上升,城市建设发展伴随着经济活力的释放进一步完善,同时城市吸引大部分资金,政策偏移导致农村经济增长对于反贫困斗争的影响减弱,农民收入减少,与此同时城镇的部分人口又因为经济形势突然变化导致不适应引发了收入性贫困的加剧,所以扶贫方式有待转变。
(4)自2011年以后,我国的贫困现象由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趋于复杂化,全国的贫困人口开始分散在各个区域以及部分区域集中贫困。如此一来,国内的反贫困斗争工作便有面临着新的形势。为此,国务院进行了进一步的转换对象、模式与理念等,在新时代开展脱贫斗争工作时,将连片集中性特贫人口当作其中一项重点与难点工作。
(5)2013年以来,习近平總书记以“精准"作为扶贫工作的关键突破口,提出“精准扶贫”,随后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强调扶贫对象、实施措施要精准。为了促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快速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责任、精准扶贫、社会合力以及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从扶贫主体及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扶贫措施、脱贫成效等6个方面入手真正找准贫困病症并对症下药,致力于将扶贫攻坚战打好。习总书记强调,要注重社会合力、精准扶贫、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从扶贫主体及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扶贫措施、脱贫成效等6个方面入手真正找准贫困病症并对症下药,打好扶贫攻坚战。
(6)自2020年“十四五”计划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迈进了新时代,在脱贫攻坚方面,减贫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复杂,相对贫困的现象就会进一步加剧。所以,接下来我国反贫困斗争的主要方向会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
3 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就精准扶贫思想而言,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包括三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时期,2013年初步提出、形成阶段;第二个时期,2014-2015年,不断完善、发展与推进阶段;第三个时期,即2016年全方位投入实践应用的阶段。从上述三个时期看,对于精准扶贫工作,习总书记不断指出其关键点及核心,即“精准”二字。基于此,我国对精准扶贫作出了如下阐述:精准识别、考核、管理、帮扶贫困村及贫困户,即精准扶贫。
习总书记提出的该思想,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了起来,将精准作为其核心,包括了何为精准、怎样确保精准、怎样避免出现错误等内容。该思想是多对辩证统一关系的集合,如长期性与短期性、国家性与个体性、特殊性与普遍性、能动性与客观性、局部性与整体性,等等。唯有将这些关系充分把握好,方可对该思想进行准确的理解,并精准地投入实践运用当中去。 4 精准扶贫的内容
自党的十八大起,在脱贫攻坚方面,习总书记发表了诸多重要论述,并最终形成了精准扶贫方略,这是一种巨大的创新。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温故知新,深入理解和把握精准扶贫方略的丰富内涵,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精准扶贫方略,源于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力量。
首先想要推动精准扶贫,就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村、户进行精准识别,基于此逐一建立贫困卡片与档案,为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精准扶贫可理解为,将扶贫方案、对象、原因及地区等为主要切入点,在可持续、综合及精准的要求下,对各方力量进行统筹协调,将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各方关系组织协调好,对各类矛盾问题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旨在推动全面发展、全面小康,达到全面脱贫的目的,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实施的一项扶贫理论、扶贫战略与扶贫思想。
从本质上来看,精准扶贫即弄明白怎么扶贫、谁来扶贫、对谁扶贫等问题。唯有把精确扶贫瞄准机制、扶贫对象、完善扶贫监管与考评机制、强化扶贫动力与合作机制搞清楚,方可做到底数清、方法明,也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5 精准扶贫的实施
(1)找到准确“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战略强调贵在精准、重在精准。1.精准扶贫贵在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精准地与扶贫方法、方式与对象作对接。精准扶贫战略中的精准,是指在精准扶贫进程中,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帮助其实现脱贫的具体行动。2.精准扶贫方略强调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通过对扶贫对象的深挖细查严排、分类登记分析,明确了真正需要扶贫的人口基数,确定了贫困户家庭成员的真实收入,必须准确定位扶贫对象,做到真正去扶贫且扶真贫。通过国家制定的贫困基准线来判定扶贫的对象是否符合要求,这样就可以从他们的家庭均收入,经济收入来源,家庭总资产,总体的消费水平,家庭劳动力状况,日常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子女情况,导致贫困具体原因等方面进行评判确定,通过对每项指标的核算计算出每一个扶贫对象的平均分值,作为该贫困对象的评判标准,并且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找到准确的扶贫方式。
(2)當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我们既要采取普遍性政策又要针对个别特殊的扶贫对象采取针对性扶贫方案。从家庭情况,个人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因人施策。同时还要全面分析造成当前贫困的具体原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到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扶贫模式,针对性地对各贫困户进行扶贫。
(3)不仅如何后续的评估也是关键,对于贫困户要坚持将每一阶段的扶贫效果进行记录分析然后评估效果,找到不足进行下一阶段的改进。同时根据工作计划每一季度进行复查评估,保证工作方向的一致性,正确性。
6 精准扶贫的意义
6.1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的目的,农村地区最任务最重、困难最大的地方,尤其是贫困区。如果小康没有将农村包含在内,尤其是未将贫困地区包含在内,则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为各级党政部门带领民众脱贫提供了方法、方向与目标,明确指出,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二者是紧密不可分割的。
6.2 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旨在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将两极分化与剥削消灭掉,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我国迈入新时代之后,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追求平衡性,充分性与公正性将被作为第一动因融入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归根到底来说,即在推进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将生产力解放出来、发展起来,将两极分化消灭掉,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两者在动态发展中的侧重发展。就目前中国的发展来看,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话题,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正是针对这一话题而做出的理论回应,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的扶贫行动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实践回应它们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与创新。
6.3 有助于加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要想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核心任务及基础条件就是,将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唯有如此,广大民众才能够尽享改革发展之经红利,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参与感,责任感,将各方力量充分凝聚起来,将全民力量投入到全面小康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当中去。
6.4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精准扶贫战略的目的就在于把因贫困剥夺了的基本能力重新归还给人自身,使那些饱受贫困折磨的人能够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历史过程,而精准扶贫战略冶正是通往这条道路上的有益探索。
6.5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我们党在积极解决贫困问题,解决群众生活困题,实现人民幸福与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全方位探索的前提下,由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而形成的结果,针对如何扶贫、扶贫对象是谁、谁来扶等问题,围绕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形成诸多新战略、新思想及新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不断丰富及完善。
参考文献:
[1] 谢贤玲.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J].甘肃理论学刊,2019(05):13-19.
[2] 张晔.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探索[J].决策探索(下),2021(03):16-18.
关键词:精准扶贫 战略 认识 理解
1 我国贫困的现状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旧时期,在一些地区中,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科技水平不高,造成卫生、医疗与教育等相关设施没有得到完善。现如今明显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为全球的反贫困事业树立了榜样。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贫困现象远远没有消除,从2006年12月的数据看,在国内广大农村地区中,低收入及绝对贫困者规模较大,达到了5700成人。自1990年起,城镇中由于企业半停产、停产或破产的原因,出现了不少下岗或在岗贫困职工。因为企业发展不利,无法足额发放工资,或是仅能发出一定数量的工资,造成大分部下岗职工与一些在岗职工成为了贫困对象。就上述贫困群体而言,大部分人的年纪在40到50岁之间,或是智力、体力相对较为低下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职工。在尚未全面处理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的前提下,城镇区域又爆发了贫困问题,且贫困者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现阶段我国农村、城镇之间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贫困问题。与此同时,因为个有生存生产因素的制约,之前已经脱贫的人,在出现疾病或自然灾害时,返贫的几率也较大。所以,怎样降低返贫概率,将扶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好,将贫困问题不断消灭掉,是政府当前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2 扶贫的历史
我国反贫困斗争不仅仅是我党对于新时期国家发展路线总的实践活动,也是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维护社会和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反贫困斗争就呈现阶段式发展,大致为以下六个阶段。
(1)新中国建国初期,战争导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科技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人口极度贫困。何况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衡产生了各种社会矛盾。这一时期的贫困问题主要就是普遍性贫困以及生存性贫困。所以,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领导人们就着手带领全中国人民开始了反贫困斗争。由于我国属于传统农业大国,人们生存的基础性条件就是土地。所以新时期我国开始了土地改革等运动,解决土地问题是反贫困的关键
一步。
(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开始反贫困斗争,首先解决了土地问题是反贫困斗争的关键一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发展重心发生改变,逐步聚焦到经济建设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采取立法的方式,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同时保证了农民的利益。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效果十分显著。标志着中国反贫困事业开始由了良好的转机。
(3)自1986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上升,城市建设发展伴随着经济活力的释放进一步完善,同时城市吸引大部分资金,政策偏移导致农村经济增长对于反贫困斗争的影响减弱,农民收入减少,与此同时城镇的部分人口又因为经济形势突然变化导致不适应引发了收入性贫困的加剧,所以扶贫方式有待转变。
(4)自2011年以后,我国的贫困现象由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趋于复杂化,全国的贫困人口开始分散在各个区域以及部分区域集中贫困。如此一来,国内的反贫困斗争工作便有面临着新的形势。为此,国务院进行了进一步的转换对象、模式与理念等,在新时代开展脱贫斗争工作时,将连片集中性特贫人口当作其中一项重点与难点工作。
(5)2013年以来,习近平總书记以“精准"作为扶贫工作的关键突破口,提出“精准扶贫”,随后将其进一步具体化,强调扶贫对象、实施措施要精准。为了促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快速落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责任、精准扶贫、社会合力以及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从扶贫主体及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扶贫措施、脱贫成效等6个方面入手真正找准贫困病症并对症下药,致力于将扶贫攻坚战打好。习总书记强调,要注重社会合力、精准扶贫、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从扶贫主体及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扶贫措施、脱贫成效等6个方面入手真正找准贫困病症并对症下药,打好扶贫攻坚战。
(6)自2020年“十四五”计划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迈进了新时代,在脱贫攻坚方面,减贫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复杂,相对贫困的现象就会进一步加剧。所以,接下来我国反贫困斗争的主要方向会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
3 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就精准扶贫思想而言,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包括三个关键时期:第一个时期,2013年初步提出、形成阶段;第二个时期,2014-2015年,不断完善、发展与推进阶段;第三个时期,即2016年全方位投入实践应用的阶段。从上述三个时期看,对于精准扶贫工作,习总书记不断指出其关键点及核心,即“精准”二字。基于此,我国对精准扶贫作出了如下阐述:精准识别、考核、管理、帮扶贫困村及贫困户,即精准扶贫。
习总书记提出的该思想,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了起来,将精准作为其核心,包括了何为精准、怎样确保精准、怎样避免出现错误等内容。该思想是多对辩证统一关系的集合,如长期性与短期性、国家性与个体性、特殊性与普遍性、能动性与客观性、局部性与整体性,等等。唯有将这些关系充分把握好,方可对该思想进行准确的理解,并精准地投入实践运用当中去。 4 精准扶贫的内容
自党的十八大起,在脱贫攻坚方面,习总书记发表了诸多重要论述,并最终形成了精准扶贫方略,这是一种巨大的创新。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温故知新,深入理解和把握精准扶贫方略的丰富内涵,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精准扶贫方略,源于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力量。
首先想要推动精准扶贫,就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村、户进行精准识别,基于此逐一建立贫困卡片与档案,为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精准扶贫可理解为,将扶贫方案、对象、原因及地区等为主要切入点,在可持续、综合及精准的要求下,对各方力量进行统筹协调,将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各方关系组织协调好,对各类矛盾问题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旨在推动全面发展、全面小康,达到全面脱贫的目的,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实施的一项扶贫理论、扶贫战略与扶贫思想。
从本质上来看,精准扶贫即弄明白怎么扶贫、谁来扶贫、对谁扶贫等问题。唯有把精确扶贫瞄准机制、扶贫对象、完善扶贫监管与考评机制、强化扶贫动力与合作机制搞清楚,方可做到底数清、方法明,也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5 精准扶贫的实施
(1)找到准确“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战略强调贵在精准、重在精准。1.精准扶贫贵在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精准地与扶贫方法、方式与对象作对接。精准扶贫战略中的精准,是指在精准扶贫进程中,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帮助其实现脱贫的具体行动。2.精准扶贫方略强调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通过对扶贫对象的深挖细查严排、分类登记分析,明确了真正需要扶贫的人口基数,确定了贫困户家庭成员的真实收入,必须准确定位扶贫对象,做到真正去扶贫且扶真贫。通过国家制定的贫困基准线来判定扶贫的对象是否符合要求,这样就可以从他们的家庭均收入,经济收入来源,家庭总资产,总体的消费水平,家庭劳动力状况,日常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子女情况,导致贫困具体原因等方面进行评判确定,通过对每项指标的核算计算出每一个扶贫对象的平均分值,作为该贫困对象的评判标准,并且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找到准确的扶贫方式。
(2)當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我们既要采取普遍性政策又要针对个别特殊的扶贫对象采取针对性扶贫方案。从家庭情况,个人条件等方面具体分析,因人施策。同时还要全面分析造成当前贫困的具体原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到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扶贫模式,针对性地对各贫困户进行扶贫。
(3)不仅如何后续的评估也是关键,对于贫困户要坚持将每一阶段的扶贫效果进行记录分析然后评估效果,找到不足进行下一阶段的改进。同时根据工作计划每一季度进行复查评估,保证工作方向的一致性,正确性。
6 精准扶贫的意义
6.1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要想实现全面小康的目的,农村地区最任务最重、困难最大的地方,尤其是贫困区。如果小康没有将农村包含在内,尤其是未将贫困地区包含在内,则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为各级党政部门带领民众脱贫提供了方法、方向与目标,明确指出,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二者是紧密不可分割的。
6.2 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旨在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将两极分化与剥削消灭掉,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我国迈入新时代之后,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追求平衡性,充分性与公正性将被作为第一动因融入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归根到底来说,即在推进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将生产力解放出来、发展起来,将两极分化消灭掉,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两者在动态发展中的侧重发展。就目前中国的发展来看,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话题,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正是针对这一话题而做出的理论回应,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的扶贫行动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实践回应它们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与创新。
6.3 有助于加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要想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核心任务及基础条件就是,将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唯有如此,广大民众才能够尽享改革发展之经红利,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参与感,责任感,将各方力量充分凝聚起来,将全民力量投入到全面小康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当中去。
6.4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精准扶贫战略的目的就在于把因贫困剥夺了的基本能力重新归还给人自身,使那些饱受贫困折磨的人能够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历史过程,而精准扶贫战略冶正是通往这条道路上的有益探索。
6.5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我们党在积极解决贫困问题,解决群众生活困题,实现人民幸福与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全方位探索的前提下,由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而形成的结果,针对如何扶贫、扶贫对象是谁、谁来扶等问题,围绕扶贫开发工作探索形成诸多新战略、新思想及新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不断丰富及完善。
参考文献:
[1] 谢贤玲.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J].甘肃理论学刊,2019(05):13-19.
[2] 张晔.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探索[J].决策探索(下),2021(0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