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沭阳县塘沟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2期上,刊发了江苏省盐城市陈志霞老师《谈谈语文课上写作背景的呈现时机》一文。该文谈到“当学生思维出现疑问时”应及时呈现写作背景,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刘水利老师执教《变色龙》的片段为例来探讨此问题。
刘老师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颇费心思地为人物穿上一件新的军大衣”这一细节问题,当学生无法挖掘出其深刻内涵时,刘老师及时地呈现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问。刘老师说:“从小说的时代背景来看,《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上台,竭力强化警察统治。所以最合理的一种解释就是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新警官,所以迫不及待要穿上刚刚发给自己的新的军大衣。这个细节揭示了专制的沙皇统治者以执法面目掩盖横暴本质的虚假面目。”
学生的疑问“解决”了,但笔者的疑问却产生了。笔者从教多年,教学《变色龙》若干遍,对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烂熟于心,如见故人。笔者不敢苟同刘老师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新警官”这一论断。从文中奥楚蔑洛夫娴熟的表演和配备随从的待遇来看,他定然不是新入警籍的警察。“新警官”显然指的是“警察中新上任的官员”。
1 夜阑卧听风吹雨:背景不靠谱
1)政治背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三世上台,此时政权风雨飘摇,空气中氤氲着斗争的火药味。新沙皇竭力强化警察统治,虽然也“民主化”地提拔了一些草根官员,但统治者理应心知肚明,维持治安的重任还得靠警务骨干“奥楚蔑洛夫们”的效忠。试想在斗争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危急存亡之秋,沙皇岂能放心把压制人民的重任交予新手们去打理,而把豢养多年的资深鹰犬们马放南山?
2)创作背景:统治者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楼兰姑娘”般的面纱。警察们以遵守法令之名,行邀功献媚之实。契诃夫正是通过对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奥楚蔑洛夫警官的刻画,把讽刺之矛投向崇官拜爵的俄国社会,投向沙皇专制主义。
2 乱花渐欲迷人眼:常识要厘清
军事常识告诉我们,近现代军警现役期间的制服均由国家统一发放和更新。因此新老警官均可穿着“新军大衣”。上文中提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新警官,所以迫不及待要穿上刚刚发给自己的新的军大衣”,此处由“新军大衣”反推出奥楚蔑洛夫就是“新警官”,以貌度人,囿于表象,显然有悖于军事常识,更不能对事物有本质的认识。
3 此时无声胜有声:行为露马脚
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奥楚蔑洛夫的实际行动无意中泄露了其老警官的身份。
开篇他就来了一个华丽的亮相,一副典型的基层官员做派。穿着新军大衣,提着小包,该是作吃拿卡之用,抑或内藏罚没单据,方便全天候 “执法”。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 后面还有跟班助理——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但令人遗憾的是跟班的手里竟端个筛子,内盛没收来的醋栗,不伦不类,俗不可耐。这个细节印证了笔者的猜测,显然如此多的醋栗,“小包”是定然装不下的,摊主又不知变通,不肯往“小包”中塞钱了事,只好有劳助理没收端走。出场仅一小会儿,你能够察觉出他有履新的痕迹?
远处人喊狗叫,人头攒动,似偶发重大“案件”,跟班的速报警情。请注意奥楚蔑洛夫此时的处警反映,他只“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猝然临之而不惊”,他面对警情“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微”转身,慢“走”去,“胜似闲庭信步”。
这样“过硬”的心理素质该要在领导岗位上历练多久啊,面对这样“稳健持重”的行事风格,你还认为他是个“新警官”么?
4 咬定青山不放松:语言藏玄机
观罢其行,再究其言。紧紧跟定“小狗主人是谁”这个案情风向标,奥楚蔑洛夫警官使出浑身解数,颠倒黑白,信口雌黄,翻云覆雨。为观众自导自演了一台高质量、大悬疑、快节奏的刑侦办案“神剧”。
一会儿工夫,五次变色,六次改判,堪称人类审判史上的奇迹。每当不知狗主人是谁时,他就声色俱厉,虚张声势,“秉公办案”,彰显“青天”本色,俨然是人民的保护神;得知狗主人是达官显贵时,他瞬息万变,怒斥受害人,讨好肇事狗,保护自己的乌纱帽。这种极端的自我保护主义和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处事技能绝不可能是在短时间内速成的,必是在官场长期实践中摸爬滚打练就的。
面对如此熟练高超、令人咋舌的表演,你还坚信奥楚蔑洛夫是个“新警官”么?
南帆教授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只有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春蚕在咀嚼桑叶”般的细读,方可进行“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般的解读;只有“务”入文本深处,才能穿越文本的表层意义,达成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才能规避对文本解读的肤浅化或谬误化。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2期上,刊发了江苏省盐城市陈志霞老师《谈谈语文课上写作背景的呈现时机》一文。该文谈到“当学生思维出现疑问时”应及时呈现写作背景,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刘水利老师执教《变色龙》的片段为例来探讨此问题。
刘老师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颇费心思地为人物穿上一件新的军大衣”这一细节问题,当学生无法挖掘出其深刻内涵时,刘老师及时地呈现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解决了疑问。刘老师说:“从小说的时代背景来看,《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上台,竭力强化警察统治。所以最合理的一种解释就是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新警官,所以迫不及待要穿上刚刚发给自己的新的军大衣。这个细节揭示了专制的沙皇统治者以执法面目掩盖横暴本质的虚假面目。”
学生的疑问“解决”了,但笔者的疑问却产生了。笔者从教多年,教学《变色龙》若干遍,对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烂熟于心,如见故人。笔者不敢苟同刘老师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新警官”这一论断。从文中奥楚蔑洛夫娴熟的表演和配备随从的待遇来看,他定然不是新入警籍的警察。“新警官”显然指的是“警察中新上任的官员”。
1 夜阑卧听风吹雨:背景不靠谱
1)政治背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三世上台,此时政权风雨飘摇,空气中氤氲着斗争的火药味。新沙皇竭力强化警察统治,虽然也“民主化”地提拔了一些草根官员,但统治者理应心知肚明,维持治安的重任还得靠警务骨干“奥楚蔑洛夫们”的效忠。试想在斗争日益复杂化、尖锐化的危急存亡之秋,沙皇岂能放心把压制人民的重任交予新手们去打理,而把豢养多年的资深鹰犬们马放南山?
2)创作背景:统治者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楼兰姑娘”般的面纱。警察们以遵守法令之名,行邀功献媚之实。契诃夫正是通过对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奥楚蔑洛夫警官的刻画,把讽刺之矛投向崇官拜爵的俄国社会,投向沙皇专制主义。
2 乱花渐欲迷人眼:常识要厘清
军事常识告诉我们,近现代军警现役期间的制服均由国家统一发放和更新。因此新老警官均可穿着“新军大衣”。上文中提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新警官,所以迫不及待要穿上刚刚发给自己的新的军大衣”,此处由“新军大衣”反推出奥楚蔑洛夫就是“新警官”,以貌度人,囿于表象,显然有悖于军事常识,更不能对事物有本质的认识。
3 此时无声胜有声:行为露马脚
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奥楚蔑洛夫的实际行动无意中泄露了其老警官的身份。
开篇他就来了一个华丽的亮相,一副典型的基层官员做派。穿着新军大衣,提着小包,该是作吃拿卡之用,抑或内藏罚没单据,方便全天候 “执法”。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 后面还有跟班助理——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但令人遗憾的是跟班的手里竟端个筛子,内盛没收来的醋栗,不伦不类,俗不可耐。这个细节印证了笔者的猜测,显然如此多的醋栗,“小包”是定然装不下的,摊主又不知变通,不肯往“小包”中塞钱了事,只好有劳助理没收端走。出场仅一小会儿,你能够察觉出他有履新的痕迹?
远处人喊狗叫,人头攒动,似偶发重大“案件”,跟班的速报警情。请注意奥楚蔑洛夫此时的处警反映,他只“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猝然临之而不惊”,他面对警情“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微”转身,慢“走”去,“胜似闲庭信步”。
这样“过硬”的心理素质该要在领导岗位上历练多久啊,面对这样“稳健持重”的行事风格,你还认为他是个“新警官”么?
4 咬定青山不放松:语言藏玄机
观罢其行,再究其言。紧紧跟定“小狗主人是谁”这个案情风向标,奥楚蔑洛夫警官使出浑身解数,颠倒黑白,信口雌黄,翻云覆雨。为观众自导自演了一台高质量、大悬疑、快节奏的刑侦办案“神剧”。
一会儿工夫,五次变色,六次改判,堪称人类审判史上的奇迹。每当不知狗主人是谁时,他就声色俱厉,虚张声势,“秉公办案”,彰显“青天”本色,俨然是人民的保护神;得知狗主人是达官显贵时,他瞬息万变,怒斥受害人,讨好肇事狗,保护自己的乌纱帽。这种极端的自我保护主义和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处事技能绝不可能是在短时间内速成的,必是在官场长期实践中摸爬滚打练就的。
面对如此熟练高超、令人咋舌的表演,你还坚信奥楚蔑洛夫是个“新警官”么?
南帆教授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只有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春蚕在咀嚼桑叶”般的细读,方可进行“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般的解读;只有“务”入文本深处,才能穿越文本的表层意义,达成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才能规避对文本解读的肤浅化或谬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