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失败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06110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觉得,《论语》可能暗含了某种“命运”关系,首章《学而篇》开宗明义谈“学”,末章《尧曰篇》以“君子”概括总结,是不是意味着“学”是《论语》之始之根,目的是为“君子”?首章首则以“人不知而不愠”,对应末章末则“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是不是意味着君子首先从“ 己”出发,然后及“人”的?
  孔子之世,天下无道,民不聊生。当此关节,夫子把败乱的根源归结于人, 特别是上位者,认为天下无道的主因在于上位者为政不以德、为国不以礼,且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导致“民无所措手足”。他的逻辑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一旦邦国有道,远人莫不归附。孔子要做的,就是将上位者培养成文质彬彬的君子,在他看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过,君子并非只是针对上位者,而是包括社会中的所有个体,当然,孔子似乎也注意到这种要求过于空泛,故而将君子限定为精英群体,常常拿君子和小人对比说事。
  如何做君子,或者说怎么培养君子,孔子的方案只有一个字,这就是“学”,亦即通过“学”确立人之为人和人之为政: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之为政的最高境界乃“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需要指出的是,儒学是一种秩序/ 关系学,孔子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处理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秩序/关系问题。其中,人与自己的关系处于整个问题的核心,这一点至关重要。面对失道失礼失乐之天下,孔子救时救世救人的出发点是反求诸己,通过回答“何为己”这样的终极性问题,解决何为人、何为政/ 国这样的社会性问题,亦即通过“为己”实现“为人”,通过“克己”实现“一匡天下”。
  孔子之道,不外修身,这点确切无疑,但“修身”二字恐流于迂阔。若自他的思想体系中拈出一个统摄性词语,非“学”字不可。《论语》中出现“学”的有四十二则,计六十六次,出现次数比在《易》《书》《诗》中合计起来多三倍。邢昺说:“学者,觉也。”毛奇龄说:“学者,道术之总名。”李光地说:“学字,先儒兼知行言。”上述讨论恐怕并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精髓或落脚点。在孔子这里,“学”并非没有目的,其价值指向是为“君子”,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孔子所谓学,只是教人养成人格。什么是人格呢?孔子用一个抽象的名来表示他,叫作‘仁’;用一个具体的名来表示他,叫作‘君子’。”《论语》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是开始,也是目的;人是器用,也是价值。孔子将“礼乐崩坏”根源于人,他的治理之道也在于成人,即通过内向求己之“学”,成人、为君子,达到入世的目的。不得不说,“學”为“君子”是《论语》的主体指向,邢昺讨论《学而篇》时即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在中国文化脉络谱系上,孔子第一个将“学”和人统一起来,没有孔子,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尸子的“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荀子的“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恐怕都难以获得“立人”的价值指向。在孔子这里,学即人,人即学,“学”是区别他者的核心之德,也是自我完善的必然途径。故而陈来指出:“‘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概念。”一句话,“学”是《论语》阐释的核心概念,孔子将它推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按照个人统计,《论语》中出现“ 君子” 一词的有八十六则,计一百零八次,和“仁”出现的次数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在《易》《书》中分别出现了一百二十七和一百三十六次。不过,《论语》中的“君子”和之前的用法并不一样,出现了明显的语义迁移。孔子之前,划分君子的依据是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 到了夫子这里,则是道德标准,故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上述迁移首先来自对“ 天” 以“ 德” 授命的认知, 亦即政治观念的变更促进了“君子”含义的革新。周代商后,“德”成为“天命”归之的依据,在有识之士看来,只有“终日乾乾”,“君子”才能不失位。当“德”成为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君子便不再是血统或地位的象征,而是一个拥有崭新德性精神的阶层和群体,进而提炼成为一种规范性、理想化的人格要求。不得不指出,赋予“君子”新义是孔子顺应时代变化而进行的伟大创造,而《论语》则是第一部将君子平民化、精神化的经典作品。《论语》之后,《孟子》《荀子》《韩非子》中的“君子”已成为一种对成人的普遍规定。钱穆说:“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经过孔子发明,“学”就是“君子”,“君子”就是“学”,“学”乃中国文化繁衍不息、士人君子日用不辍的“道”。
  当“学”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成为“君子”,即成为个体的真正主人时,“学”不再只是认知性行为和求欲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行为和道德性活动。需要补充的是,“君子”一词蕴含着修己和治世两个层面,一方面修己为了心性,这是质;一方面修己为了治世,这是文。就“为心性”而言,孔子眼里的君子是安贫乐道的自得之士。这种自得之乐被周敦颐称为“孔颜乐处”,凸显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功夫。此一层面修己,根本的内涵是“仁者不忧”的破小我、成大我的生命境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超越日常生活的内心和谐追求。就“为治世”而言,孔子眼里的君子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有志之士。《荀子·王制》中的一句话可作为总纲,其云:“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在孔子眼里,管仲虽小德有亏,但其能匡天下,便可以“如其仁”,也就是说,利天下者方为君子。这种家国情怀、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君子人格建构的重要内容。“为心性”和“为治世”是可以和谐地统一在君子身上的,这就是所谓的“达退之道”。
  有一句话值得特别留意:“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孔子这里,“我”始终是人生最大的问题和难题,为君子的关键是树我又去我,即通过修己以成人,树立起大我,将“我”与人区别开来,又要去掉小我、私我。邢昺对此有精当的理解,认为这句话“论孔子绝去四事,与常人异也。……常人师心徇惑,自任己意。孔子以道为度,故不任意”。孔子的去我并非无我,而是将“我”放在一个德性的场域中,而且这个“ 我” 是需要不断学而习的,体现在温故而知新之日日新的过程中。正基于此,孔子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的化身。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回避自己的低贱出身,也不以大师或圣人自居,这既是“学”的正确态度,也是“学”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圣人”和“仁人”虽然一直是孔子的榜样,但他从不以之自居,即便君子,他也认为自己不够格。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为之不厌”是指自己致力于修为“圣人”和“仁人”;“诲人不倦”是指劝导别人致力于修为“ 圣人”和“仁人”,但说归说,孔子追求的始终还是修己、为己。同时,孔子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的天才,而自认是次一等的,即“学而知之者”—始终强调自己“学”者的身份,把“学”视为构建自己、区别他人的“德”。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里,孔子将“学”具体化,也就是多听、多看。孔子是一个实践主义者,也是一个经验主义者,生活中多听、多看、比较、反复,始终被孔子当作“知”的来源。
  孔子认为“学”的三种境界是“ 知之”“ 好之”“ 乐之”。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将情感愉悦、内在感悟视为“学”的无上境域,在他心目中,“乐”始终是一种德。唯有“乐”,“己”才能成人,为君子,才能“与天地参”。不过,“乐”非无根之木,亦非“顿悟”,而是建立在不断内向之上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个体“学”而“知天命”的结果。当“学”与“乐”一体,生命才能呈现出一种自性之境。我们都知道,上文提到的“孔颜乐处”是一种不为物困的内在之乐,即将“心”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孔颜之徒没有宗教性归附,靠什么超越感官之欲,如何实现心灵的精神搁置,何处获取自得其乐的慰藉?答案只有一个:求于己。唯有通过内向才能解决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孔颜乐处”是脱离了世俗性或功利性的“乐”,直接将一众追随者从物质匮乏的境地,经由“天命”切换至君子或圣人之境,获得傲视富贵的德性资本,且千百年来不能/ 不愿自拔。说到底,这的确是统摄在“德”下的精神胜利法,不过,由于其有“学”支撑,使得茫茫之追随者觉得此际人生有了崇高意义。
  《論语》中,孔子提出了“多见”“多闻”“多问”“多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观点,总结看来,他赋予“学”三个不同的面向,一曰习,二曰问,三曰思,完整意义上的“学”是这三个面向的融会贯通。这点,为学者不可不察。要注意的是,“思”和“悟”在孔子这里是一个层面的意思。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钱穆说孔子讲的是“新故合一,教学合一”。在孔子这里,“学”是“为师”的充分条件,对学过的东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可以教人了。孔子认为,“学”最重要的是能举一反三,也就是“悟”。孔子之教之学,最重“悟”。和子夏谈诗,孔子就由衷地感叹:“起予者商也!”不过,孔子之“悟”,非是凭空顿生,而是建立在“学而时习之”的基础上,而且,无论《礼记·檀弓》记载的孔子观礼,还是《论语·八佾》记载的“入太庙,每事问”,都表明客观现实始终是孔子“学”的本源。孔子曾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及弟子论学,纯知识性的训练虽不可或缺,但德性修养始终居于核心地位。钱穆说:“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为人,此为学的。”一定意义上,“学”始终是孔子的生存、生活方式,或者说是孔子本人的代名词。孔子唯一承认的自己的优点就是好学, 因为“ 学” 即君子本身,是生发一切的根本。孔子这种“自负”,也是发乎本心。
  但是,现实的残酷是孔子始料未及的。他一直企图寻找有地位、有德位的君子,鲁国没有,“孔子行”;卫国没有,“明日遂行”;他也一直试图培养君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批评他说“小人哉”。《论语》中,孔子称其为君子的,和“如其仁”的一样稀少,当时仅蘧伯玉、子产、子贱、南宫适四人,甚至谦虚地评价自己不是君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再一次印证了《论语》中心旨意在于入世,在于培养君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学即为君子学,孔子儒即君子儒。
  《论语》首章首则“三不”昂扬、快乐,似生命之始;末章末则“三不” 深沉、压抑, 似生命之终。这种由对“学”的追逐到对命的妥协,也是孔子一生境况的真实写照。当然,孔子在功业上虽失败,最终证明是“不可为”的,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成全了自己,因为孔子在发挥主动性、发掘主体性上证明并实现了人的“最大化”,即在人作为“人”这个层面上,最大限度地张扬了这个独特物种的存在价值。故而,孔子的失败是一个思想者的失败、一种君子式的失败,这种挫折的价值在于,其激发出来的能量必定潜存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精神和灵魂的基因。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和《诗经·小雅·出车》,以男女中心之情借喻夫子内心深处对君子的追慕,是符合他“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之喟叹的。只是学无止境,人之成人亦无止境,“未见君子”之忧,恐怕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
其他文献
正月十五元宵节,千家万户吃汤圆。而我的家乡,元宵节却不吃汤圆,以吃团子为正宗。团子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特色小吃,其寓意也是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做团子,得先用一口大陶器缸或大木盆将糯米和黏米混合浸泡。每年元宵节,我母亲就会在前一天把米浸泡好,用石磨将浸泡的米磨成浆。  磨完米浆后,母亲将一块白色的土布垫放在装有米浆的木盆上,再铺放厚厚的稻草灰将所磨米浆中的水分吸干。这种吸水方法是一种技术活,如果吸水
从重庆到拉萨这条线,机长刘传健飞了100次。  5月14日,飞机6点26分起飞。7点左右,飞机正在成都上方飞行,已进入巡航状态。然而在这架空客A319上,清晨的宁静突然被“轰”的一声巨响打破了。  “没有任何征兆,风挡玻璃突然爆裂。我往旁边看时,副驾已经飞出去一半,半边身体在窗外悬挂。还好,他系了安全带。”刘传健说。  很快,地面收到川航3U8633发出的“7700”紧急应答机编码,表示飞机故障“
Palazzo Contorini Polignac(多爾索杜罗区)  建于14世纪的Palazzo ContariniPolignac处处都散发出古典魅力。这是威尼斯最美的宫殿之一,酒店位于宫殿二楼,富有古典主义的美丽和辉煌,这种古色古香也为此地平添了一丝朦胧之美。酒店有石膏粉墙、高高的屋顶、大吊灯和四柱帷幔大床,床上配有丝质枕头和帘幕,就好像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睡过的。甚至连浴室墙上都有壁画
1.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反正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也没替你想过。  的确,人人都告诉你,做人要善良。这没什么问题,但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拒绝。不懂得拒绝的人,一次、两次,会有后来的无数次。你即使把自己累死,也不会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因为对方习惯了你的顺从、你的“好心”。成全了别人,恶心了自己,滋味难受。  2.好人成佛需要九九八十一难,可是坏人只需要放下屠刀。  的确,说来很奇怪,往往更懂事的那
4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奇迹”。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命运,都是这个“中国奇迹”最鲜活、最动人、最有温度、最有说服力的组成部分。  “年”,是中国人共同的期盼,共同的乡愁,共同的情意结,是厚重的中国历史与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最深沉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  40年来,中国人的“年”越过越好了,而变好的过程,正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国力越来越强、中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自由欧洲电台跟播音员G.R.厄本做对话节目时,借用物理学概念谈出两种不同的历史书写:“速度历史”和“质量历史”。前者指能够分辨历史规模和规律的;后者指能够对史料进行细节整理和分解的。汤因比认为,理想化的历史书写应该既是“速度的”又是“质量的”,但这两种方法被同一个人成功采纳是很难得的。  我重读了杨国强的几本专著:从一九九七年的《百年嬗蜕》、二○○八年的《晚清的士人与世
六十年代以后,台湾诗歌放弃自身而为某种社会意识充当奴仆的角色在历史的格局中已成为过去。——与西方文化的密切联系使得诗向西方诗西方哲学发生了很大倾斜。产生了诸如商禽等超现实主义“点火人”,较早地进入了(或企图进入)非理性领域。亦产生了郑愁予之类代表性诗人。那确是传统诗艺与西方现代主义“二道相因”的产物,是唯有中国这块土地上方可结出的丰腴果实。  台湾诗的一个很大长处在于确有诗的“理法”——标准是不容
The article in Time on January 7th, 2021, "Police Torture and Brutality Horrifies India" mentions that India’s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long trials and low conviction rates. In that
1939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宣传部,潘汉年任副部长。不久,潘汉年来到上海,组建上海情报站,建成了同延安联系的秘密电台。1941年,潘汉年获取了近百份有价值的情报,发往延安和新四军军部,使新四军主力部队及时转移。一次次“扫荡”的扑空,让日军意识到消息可能被事先泄露。于是,日军出动大批宪兵特务,对上海进行搜查,寻找发报电台。  一次,日军在巡查时发现沪西一家药铺的屋顶有电台信号。这个电台,就是潘
关键词:历史辅助科学;中世纪史料;文书学;格式;刊本一、历史辅助科学  历史学科的原创性成果根源于对一手史料的切实掌握与深入分析,西欧中世纪留存至今的文字性材料是探究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史料基础和重要线索。中世纪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应当具备释读此类文献的能力,培养这项能力和提供相关知识的学科被称为历史学的“辅助科学”。1英语学界称为Auxiliary Sciences of History,即德语学界的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