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烟台大学海洋学院青年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机会组队在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进行了本底调查,同时在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及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周围市、县渔业生产部门的鼎力协助下,对增殖放流品种进行了跟踪调查、大面调查和社会调查,以期对放流效果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
关键词:对虾和梭子蟹;增殖放流;现状
0 引言
莱州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对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农业部《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以及各地方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莱州湾及附近海域各省市加强了以地方种类为主的增殖放流活动,对增加优质渔业种群生物量取得一定效果。
1 增殖放流的概述
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增殖放流的效果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从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第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有些濒危的物种,就是现在水里面很少的、受到保护的这些品种,我们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可以增加它的数量,起到了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作用。第二个方面就是增殖放流同时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根据放流的品种不一样,它的作用也不一样,比如我们现在放流的一些滤食性的品种,如一些鱼类、贝类,它们可以滤食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通过这种作用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第三个方面,可以说它增加了渔民的收入,促进了渔民增收。我们这几年大规模放流水生生物经济物种,放流之后,过一段时间它长大之后渔民再去捕捞,渔民捕捞的产量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对虾和梭子蟹的放流
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本底调查结果表明: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整体水质环境健康,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部分指标超标现象仍较为明显,氮磷比失衡现象依然存在,有机污染在河口邻近海域较为明显;浮游生物生物量水平较低;底栖生物丰富,放流资源敌害生物较少。
2.1中国对虾效果前期结果表明
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对虾资源几乎全部来自增殖放流。中国对虾从开捕以来,截止11月底,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回捕中国对虾累计投产船只5258艘,主要在潍坊、滨州、东营、烟台的近海一带作业,累计回捕产量1043.21吨,创产值12524.06万元,捕捞成本7689.54万元,实现毛利润4834.52万元。
2.2三疣梭子蟹效果前期结果表明
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梭子蟹本底资源较差,根据三疣梭子蟹体长生长方程,按放流三疣梭子蟹稚蟹二期(甲宽6-8mm),放流时间为5月28日-6月17日计算,放流梭子蟹8月份体长范围47.10-73.40 mm,则当年放流群体占三疣梭子蟹群体的43.48%。三疣梭子蟹从开捕以来,截止11月底,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回捕三疣梭子蟹累计投产船只4370艘,主要在潍坊、滨州、东营、烟台的近海一帶作业,累计回捕产量3211.61吨,创产值15802.69万元,捕捞成本9917.90万元,实现毛利润6584.39万元。
3 增殖放流现状
3.1今年属中国对虾生产较好、三疣梭子蟹生产较差年份,海蜇低于去年。
3.2春季,苗种放流前后山东省降雨偏多,对适宜河口生存的中国对虾的存活产生有利影响。另外今年小规格中国对虾苗种的放流数量比例下降,从本次调查来看,放流大规格苗种(体长25毫米以上)海域的对虾资源量要高于其它放流小规格苗种(体长10毫米以上)海域的资源量。
3.3今年烟威渔场中国对虾出现5站位,平均每站捕获3.25尾/小时,主要分布在烟台四十里湾、套子湾附近海域至长岛海域。烟威渔场未放流中国对虾,捕获对虾应为渤海放流对虾外泛个体,从历史资料分析来看,渤海外泛数量较多的年份,说明渤海对虾资源较好,另一方面,从近几年产卵场调查结果分析,渤海产卵场有东移趋势,烟威渔场今年对虾数量较多也不排除是在该海域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种群的可能。
3.4今年大面调查捕获的三疣梭子蟹群体中,小个体(体重小于50 g)占群体的87.64%,体重超过100 g的个体仅占10.11%,越冬个体数量较少。因此,持续的增殖放流对维持梭子蟹种群规模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3.5今年受严重干旱的影响,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海蜇放流后聚集于近岸浅水区时间偏长,海蜇成活率较低,未能抑制海月水母爆发,而海月水母的爆发进一步限制了海蜇的生长,导致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海蜇数量少且个体明显偏小。
4 结束语
通过调研得出放流应借鉴以往经验,合理规划放流地点、时间,提高放流苗种的存活率和竞争力,更大程度发挥增殖放流作用,促使种群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加强放流初期保护工作。中国对虾从养殖池塘经运输放流到自然海域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因此,在允许的条件下,应对放流的对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在放流海域设置大型网箱,将放流苗种暂养1~2天再放入大海。放流海区对中国对虾的成活率有重要影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避开栖息着以中国对虾为食的六线鱼、许氏平鮋、鳗鱼等岩礁性海域,将放流点选择在离沿岸较远的海域。
参考文献
[1]赵国庆,邱盛尧,张玉钦,李楚禹,李登来.山东半岛南部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贡献率[J].水产科学,2018,37(05):591-598.
[2]王树亮.影响人工增殖放流效益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J].水产养殖,2018,39(03):33-34.
[3]侯朝伟,顾侨侨,潘广臣,单宝凯,邱盛尧.山东半岛南部中国明对虾大、小规格增殖苗种生长特性对比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5,28(03):193-198.
作者简介:
李航(1997-),男,汉族,山东省单县人,在读本科,烟台大学海洋学院航海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方向为航海技术。
李文超(1999-),男,汉族,山东省博兴县人,在读本科,烟台大学海洋学院航海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方向为航海技术。
关键词:对虾和梭子蟹;增殖放流;现状
0 引言
莱州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对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农业部《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以及各地方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莱州湾及附近海域各省市加强了以地方种类为主的增殖放流活动,对增加优质渔业种群生物量取得一定效果。
1 增殖放流的概述
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增殖放流的效果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从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第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增殖放流可以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有些濒危的物种,就是现在水里面很少的、受到保护的这些品种,我们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可以增加它的数量,起到了对这些濒危物种的保护作用。第二个方面就是增殖放流同时可以改善水质和水域的生态环境。根据放流的品种不一样,它的作用也不一样,比如我们现在放流的一些滤食性的品种,如一些鱼类、贝类,它们可以滤食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通过这种作用可以净化和改善水质。第三个方面,可以说它增加了渔民的收入,促进了渔民增收。我们这几年大规模放流水生生物经济物种,放流之后,过一段时间它长大之后渔民再去捕捞,渔民捕捞的产量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对虾和梭子蟹的放流
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本底调查结果表明: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整体水质环境健康,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部分指标超标现象仍较为明显,氮磷比失衡现象依然存在,有机污染在河口邻近海域较为明显;浮游生物生物量水平较低;底栖生物丰富,放流资源敌害生物较少。
2.1中国对虾效果前期结果表明
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对虾资源几乎全部来自增殖放流。中国对虾从开捕以来,截止11月底,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回捕中国对虾累计投产船只5258艘,主要在潍坊、滨州、东营、烟台的近海一带作业,累计回捕产量1043.21吨,创产值12524.06万元,捕捞成本7689.54万元,实现毛利润4834.52万元。
2.2三疣梭子蟹效果前期结果表明
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梭子蟹本底资源较差,根据三疣梭子蟹体长生长方程,按放流三疣梭子蟹稚蟹二期(甲宽6-8mm),放流时间为5月28日-6月17日计算,放流梭子蟹8月份体长范围47.10-73.40 mm,则当年放流群体占三疣梭子蟹群体的43.48%。三疣梭子蟹从开捕以来,截止11月底,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回捕三疣梭子蟹累计投产船只4370艘,主要在潍坊、滨州、东营、烟台的近海一帶作业,累计回捕产量3211.61吨,创产值15802.69万元,捕捞成本9917.90万元,实现毛利润6584.39万元。
3 增殖放流现状
3.1今年属中国对虾生产较好、三疣梭子蟹生产较差年份,海蜇低于去年。
3.2春季,苗种放流前后山东省降雨偏多,对适宜河口生存的中国对虾的存活产生有利影响。另外今年小规格中国对虾苗种的放流数量比例下降,从本次调查来看,放流大规格苗种(体长25毫米以上)海域的对虾资源量要高于其它放流小规格苗种(体长10毫米以上)海域的资源量。
3.3今年烟威渔场中国对虾出现5站位,平均每站捕获3.25尾/小时,主要分布在烟台四十里湾、套子湾附近海域至长岛海域。烟威渔场未放流中国对虾,捕获对虾应为渤海放流对虾外泛个体,从历史资料分析来看,渤海外泛数量较多的年份,说明渤海对虾资源较好,另一方面,从近几年产卵场调查结果分析,渤海产卵场有东移趋势,烟威渔场今年对虾数量较多也不排除是在该海域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种群的可能。
3.4今年大面调查捕获的三疣梭子蟹群体中,小个体(体重小于50 g)占群体的87.64%,体重超过100 g的个体仅占10.11%,越冬个体数量较少。因此,持续的增殖放流对维持梭子蟹种群规模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3.5今年受严重干旱的影响,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海蜇放流后聚集于近岸浅水区时间偏长,海蜇成活率较低,未能抑制海月水母爆发,而海月水母的爆发进一步限制了海蜇的生长,导致渤海湾南部及莱州湾海蜇数量少且个体明显偏小。
4 结束语
通过调研得出放流应借鉴以往经验,合理规划放流地点、时间,提高放流苗种的存活率和竞争力,更大程度发挥增殖放流作用,促使种群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加强放流初期保护工作。中国对虾从养殖池塘经运输放流到自然海域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因此,在允许的条件下,应对放流的对虾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在放流海域设置大型网箱,将放流苗种暂养1~2天再放入大海。放流海区对中国对虾的成活率有重要影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避开栖息着以中国对虾为食的六线鱼、许氏平鮋、鳗鱼等岩礁性海域,将放流点选择在离沿岸较远的海域。
参考文献
[1]赵国庆,邱盛尧,张玉钦,李楚禹,李登来.山东半岛南部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贡献率[J].水产科学,2018,37(05):591-598.
[2]王树亮.影响人工增殖放流效益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J].水产养殖,2018,39(03):33-34.
[3]侯朝伟,顾侨侨,潘广臣,单宝凯,邱盛尧.山东半岛南部中国明对虾大、小规格增殖苗种生长特性对比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5,28(03):193-198.
作者简介:
李航(1997-),男,汉族,山东省单县人,在读本科,烟台大学海洋学院航海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方向为航海技术。
李文超(1999-),男,汉族,山东省博兴县人,在读本科,烟台大学海洋学院航海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方向为航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