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句话一直让我觉得很“扎心”,也成为我近年来反思课堂、追溯课堂本质的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我真的“会”上体育课吗?“会”上一节让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吗?追问上了34年体育课的自己,我突然觉得问迟了,或者是不敢问。自以为是“老”教师,心中的那个“会”过度自我了。其实,好课堂就是在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慧”的不断挑战、不断攀升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我于2014年和2019年分别在“‘千课万人’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和全国“‘名思教研’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了小学三年级“障碍跑和游戏”一课。两次课相隔五年,虽然内容没变,但留给观摩老师、留给学生、留给自己的不一样的思考却无限延伸。
一、理念、教材与学情的突围
理念就是课的风向标,决定课的走向和效果。本节课紧扣“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探究”主题,以践行新课标理念为根本,将“常态性、有效率、有生成、待完善的”课的平实过程作为行为导向,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作用,通过多种创新学练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放的障碍跑教学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本节课有三个亮点与特色:①公开课也是常态课;②突出“学”的指导;③设计“人体障碍”,打破障碍跑原有课堂模式。
障碍跑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移动类“跑”单元内容之一,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学习自然地形跑、合作跑、30~50米快速跑、障碍跑等内容。本课是第7课时,学生已有各种跑的技能储备,有利于本课学习;但平时学生过障碍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过障碍是一次挑战。本课创新设计绕、跨、钻“人体障碍”,让学生体验和挑战,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意志力、耐挫力及身体素质有很大好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人与物、教材与负荷、体育与生活的转换和冲突关系,有三个值得剖析的地方:①抓住教材利用价值;②抓住资源合理搭配;③抓住过程设计创新。
学情是课的突破口。教师要投学生所好,用更适合的方法,吸引學生最大限度地付出努力。学情的有利因素包括:三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模仿能力较强,对跑的练习总是乐此不疲。不利因素包括:虽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满足,这对新技术动作的学习有一定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注意三点:①摸准学生脾性,知道他们要什么;②找准学习方式,选择便捷的方法;③发现课堂生成,体现思维的碰撞。
二、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及反思
1. 准备活动
①教师语言导入,引发学生对用身体做障碍的好奇,明确课堂要求;②玩“照镜子”小游戏,活动肩、胸、腰、膝、踝、手腕等部位,既有趣味又有效果;③随六段不同音乐情绪的变化玩手帕,如顶、绕、抛、夹、跳、吹、转、跑等;④随“向前冲”音乐做手帕操,创编旗语、风车转、伸懒腰、读书郎、洗衣服、作揖、拉弓箭、擦窗子、宫廷舞步等。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语言互动,既提出课堂要求,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热身活动让学生动手又动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主教材学习做好积极
准备。
2. 教学过程
绕 1.全班散点站位当“小树林”,两膝间夹手帕变“树干”,两手臂斜上举变“树枝”。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位学生对应一个组内编号。如教师叫到2号、8号,所有2号和8号学生立刻捉迷藏式地绕过多棵小树,当教师叫到下一组时,2号和8号立刻回位变成小树林。3.请学生示范,并说出动作体会,总结出“要想绕得好,贴着小树跑;要想绕得快,身体重心变化快”的动作口诀。4.教师提醒“小树”可以变化树枝的形状,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为绕得好的同伴点赞 1.全班散点(间距3米)站位,折叠手帕放于点位地垫上代表“小树墩”,学生自由绕跑“小树墩”。2.检查“站立式起跑”姿势,口诀复习并相互纠正,反复做几次。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绕过“小树墩”。4.两人一组互相“串门”绕“小树墩”,看谁绕得快又好,并分享好办法。5.两人一组,一人变“小树苗”,另一人绕“小树苗”,绕回自己位置时快速举手示意,同时喊“打卡”,绕4次后交换角色。6.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树苗在阳光下、刮大风、开心”时的肢体变化,思考在变化身体的情况下怎样绕得快又好
跨 1.教师示范变成结实的“小木椅”(直腿夹手帕坐地,两手撑于身体后),且要求身体紧张,姿态优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变法吗?”,学生自行变成侧撑、俯撑式小木椅。2.教师示范跨木椅方法(一半学生做木椅,一半学生跨),并用语言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从同伴身上跨过去吗?”“你们敢挑战吗?”“相信同伴一定能从我们身上跨过去。”3.请学生示范,总结动作口诀,再次分组体验 1.同左栏。2.教师抛出问题“用单腿还是双腿跨的?”,学生看教师示范并回答,记住口诀“后腿蹬,前腿抬,轻轻松松跨过去”。3.分组练习。一组跨,其他三组当木椅,来回跨6次后返回起点位置,快速举手示意并喊“打卡”。4.变化木椅侧撑、俯撑形状,跨的同学学会判断,练习2~3组。5.教师引导两人一组打卡跨过“滚动的小木椅”“旋转的小木椅”,4次后交换角色
钻 1.教师引导学生搭1人、2人、4人山洞,鼓励学生创新山洞的搭法。2.请多组学生示范,总结出钻的方法口诀—“矮下身体低下头,安全迅速钻过去” “矮下身体低下头,伸胳膊伸腿钻过去”,在钻的过程中学会“猫腰式”“侧身式”等方法。3.引导学生4人一组结合绕、跨、钻组合练习,比哪组有创意 1.教师引导学生搭1人山洞,鼓励学生创新山洞的搭法,互相学习。2.两人一组打卡钻山洞,4次后交换角色。3.教师引导学生搭两人山洞,分男、女生互钻。4.请多组学生示范,总结出钻的方法口诀(同左栏)
组合 1.四人一组,一人做起跑准备,另外三人依次做小树、小木椅、山洞,跑的同学依次绕、跨、钻过障碍,再原路返回,回到起点后举手示意完成。2.游戏方法不变,固定障碍变为学生自主变化障碍 1.“三地打卡”玩法:两人一组,一人过障碍,另一人自主变小树、小木椅、山洞,每过一次障碍必须回到起点喊“打卡”。2.每人做2轮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人障“小树”“小木椅”“小山洞”的设置,让学生感受“过障碍”和“搭障碍”的快乐,体现合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手绢,用“夹”“搭”等方法固定学生两腿、搭出山洞,达到挑战自己、信任同伴的目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找到合适的绕、跨、钻的方法。
3.反思
【不变之处】①两次课都采用相同的准备活动,成功之处在于内容的创新与衔接、有效迁移主教材内容,以及发挥音乐在体育课中的作用。②“人障”设计理念不变。③绕、跨、钻的学练方式不变。④通过手帕的“夹”“搭”,对看似静态的“人障” 提高了动作要求。
【改变之处】①情境设置:2014年,教师引导学生变“小树”“小木椅”“小山洞”,情境贯穿不彻底。2019年,教师引导学生绕“小树林”“跨小木椅”“钻小树洞”,从动作技能学练到素质游戏都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情境一以贯之。②语言诱导:在准备活动“音乐手帕”环节,教师在活动空间、动作表现、音乐理解等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表达,在第二次课中引导得更好,学生表现力更强。③负荷考量:2019年,教师改变了2014年绕“小树林”时少数人绕、多数人静态的负荷弱点,通过2人之间人、树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动、静中体验学练的方法。2019年,跨的练习大胆设计两人一组打卡跨过“滚动的小木椅”“旋转的小木椅”,突破了过固定障碍的理念。④贴近生活:“手帕”小教具变生活物品为体育玩伴,学生容易接受和适应。而两人“打卡”合作练习,既是对过障碍完成情况的检验,又是对不折不扣完成练习的考验,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体育课堂故事中角色的建构
本课巧妙设计“人障”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绕、跨、钻“人障”时的紧张、兴奋和挑战的乐趣,在有趣和谐的氛围中提升自信力、意志力、耐挫力,发展奔跑能力、跳跃能力和躲闪能力。教学理念表现在4个角色定位上。
第一,角色的身份定位。上课伊始,教师说道:“今天,我们要当小小护林员,森林爷爷将带我们一起学本领,内容是障碍跑。”讓学生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角色。课中“人障”的多种变化给了每个学生角色切换的挑战。如何在每堂课中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色,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第二,角色的情境定位。情境是课堂学练的黏合剂,也是课堂氛围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情境,通过情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热情度达到最佳状态。“网红打卡”将障碍跑和打卡进行了嫁接,将时尚融进课堂,让原本比较单调的往返跑变得生动有趣。
第三,角色的转换定位。如果课堂角色单一,学生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继而影响学习效果。如何让设计的角色贴近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乐意为之付出身体动能,达到练有效果,值得深思。随着角色的转换,学生的身体、大脑、心理等多方面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挑战运动极限。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更为重要,还要更为巧妙,要在无形中带学生畅快地入课、入境。
第四,角色的合作定位。有了角色分配,合作就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两人一组高密度地过“人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要绕、跨、钻过同伴的“人障”,方法好才能过得快,因此,需要在观察同伴和角色的转换中不断校正方法,这样就产生了互相学习、互相配合的合作学练场,体现出合作、默契和信任的
状态。
四、体育课堂故事中过程的再优化
第一,场地器材生活化。生活即体育,体育更离不开生活。如何将器材生活化,选用或创新生活器材,是每位体育教师的必备功课。教师要善于通过运用、改造、创新等方法,变废为宝、变化组合、变通使用,同时体现一物多用、一物妙用,做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例如,本课使用“手帕”设计以发展上肢力量为主的“勤劳的小蜜蜂”游戏,放松运动时用“手帕”做拉伸练习。
第二,动作口诀儿童化。好的语言是课堂的活化剂。教师需要在了解儿童上下功夫,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讲学生听得懂、感兴趣、记得住的话,努力使课堂语言贴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互动性语言调控课堂,激发兴趣,及时评价。本课中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动作口诀,使小学生易于接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第三,教学设计创新化。备一节课,教师就要成为这节课的专家。好的设计是课的灵魂,创新一定源自热爱、好奇心、坚持和分享。本课最大的特色是利用“人体”设置障碍,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变化身体练习中,既体验过障碍的方法,又感受做障碍的乐趣,改变过去障碍跑一定要用垫子、凳子、体操圈等大量器材的现象,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第四,方法手段游戏化。游戏可谓是体育课堂的正餐或大餐。本课准备活动部分“照镜子”“音乐手绢”(见图1、图2)充满意趣;基本部分“穿越小树林”“跨过滚动的、旋转的小木椅”“钻山洞”“勤劳的小蜜蜂”等游戏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做障碍、过障碍的游戏过程中学会绕、跨、钻的方法。
第五,学练方式灵活化。城市化的生活使得留给孩子们撒欢儿的机会越来越少,安全的枷锁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时代发展之责任倒逼教师必须有“变”的勇气和胆量。2019年的课堂,“集体—小组—2人小组—小组” 的学练方法更灵活,达到收与放的效果;越过动态“人障”的活动方式更灵活,学生对高低起伏的小树、来回滚动和旋转的小木椅、各种形状的树洞等要做出时机的判断和动作的配合,挑战了学生的胆量、思维和技能。
第六,成功失败自省化。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我在两次课中留给学生自主创设和学练的机会还不够。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如何选用得当方法、如何设计适合的运动负荷、如何关注个性差异、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等方面,需要教师做出更准确的研判,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找到答案(优化建议见图3)。
体育是透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需要教师以激情、创意、想象力、好奇心去坚守,让每堂课、每个孩子、每次运动体验都能收获成长。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以“立德树人”的目标扎根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一、理念、教材与学情的突围
理念就是课的风向标,决定课的走向和效果。本节课紧扣“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探究”主题,以践行新课标理念为根本,将“常态性、有效率、有生成、待完善的”课的平实过程作为行为导向,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作用,通过多种创新学练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放的障碍跑教学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本节课有三个亮点与特色:①公开课也是常态课;②突出“学”的指导;③设计“人体障碍”,打破障碍跑原有课堂模式。
障碍跑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移动类“跑”单元内容之一,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学习自然地形跑、合作跑、30~50米快速跑、障碍跑等内容。本课是第7课时,学生已有各种跑的技能储备,有利于本课学习;但平时学生过障碍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过障碍是一次挑战。本课创新设计绕、跨、钻“人体障碍”,让学生体验和挑战,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意志力、耐挫力及身体素质有很大好处。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人与物、教材与负荷、体育与生活的转换和冲突关系,有三个值得剖析的地方:①抓住教材利用价值;②抓住资源合理搭配;③抓住过程设计创新。
学情是课的突破口。教师要投学生所好,用更适合的方法,吸引學生最大限度地付出努力。学情的有利因素包括:三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模仿能力较强,对跑的练习总是乐此不疲。不利因素包括:虽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基础,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满足,这对新技术动作的学习有一定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注意三点:①摸准学生脾性,知道他们要什么;②找准学习方式,选择便捷的方法;③发现课堂生成,体现思维的碰撞。
二、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及反思
1. 准备活动
①教师语言导入,引发学生对用身体做障碍的好奇,明确课堂要求;②玩“照镜子”小游戏,活动肩、胸、腰、膝、踝、手腕等部位,既有趣味又有效果;③随六段不同音乐情绪的变化玩手帕,如顶、绕、抛、夹、跳、吹、转、跑等;④随“向前冲”音乐做手帕操,创编旗语、风车转、伸懒腰、读书郎、洗衣服、作揖、拉弓箭、擦窗子、宫廷舞步等。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语言互动,既提出课堂要求,又集中了学生注意力。热身活动让学生动手又动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主教材学习做好积极
准备。
2. 教学过程
绕 1.全班散点站位当“小树林”,两膝间夹手帕变“树干”,两手臂斜上举变“树枝”。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位学生对应一个组内编号。如教师叫到2号、8号,所有2号和8号学生立刻捉迷藏式地绕过多棵小树,当教师叫到下一组时,2号和8号立刻回位变成小树林。3.请学生示范,并说出动作体会,总结出“要想绕得好,贴着小树跑;要想绕得快,身体重心变化快”的动作口诀。4.教师提醒“小树”可以变化树枝的形状,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为绕得好的同伴点赞 1.全班散点(间距3米)站位,折叠手帕放于点位地垫上代表“小树墩”,学生自由绕跑“小树墩”。2.检查“站立式起跑”姿势,口诀复习并相互纠正,反复做几次。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绕过“小树墩”。4.两人一组互相“串门”绕“小树墩”,看谁绕得快又好,并分享好办法。5.两人一组,一人变“小树苗”,另一人绕“小树苗”,绕回自己位置时快速举手示意,同时喊“打卡”,绕4次后交换角色。6.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树苗在阳光下、刮大风、开心”时的肢体变化,思考在变化身体的情况下怎样绕得快又好
跨 1.教师示范变成结实的“小木椅”(直腿夹手帕坐地,两手撑于身体后),且要求身体紧张,姿态优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变法吗?”,学生自行变成侧撑、俯撑式小木椅。2.教师示范跨木椅方法(一半学生做木椅,一半学生跨),并用语言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从同伴身上跨过去吗?”“你们敢挑战吗?”“相信同伴一定能从我们身上跨过去。”3.请学生示范,总结动作口诀,再次分组体验 1.同左栏。2.教师抛出问题“用单腿还是双腿跨的?”,学生看教师示范并回答,记住口诀“后腿蹬,前腿抬,轻轻松松跨过去”。3.分组练习。一组跨,其他三组当木椅,来回跨6次后返回起点位置,快速举手示意并喊“打卡”。4.变化木椅侧撑、俯撑形状,跨的同学学会判断,练习2~3组。5.教师引导两人一组打卡跨过“滚动的小木椅”“旋转的小木椅”,4次后交换角色
钻 1.教师引导学生搭1人、2人、4人山洞,鼓励学生创新山洞的搭法。2.请多组学生示范,总结出钻的方法口诀—“矮下身体低下头,安全迅速钻过去” “矮下身体低下头,伸胳膊伸腿钻过去”,在钻的过程中学会“猫腰式”“侧身式”等方法。3.引导学生4人一组结合绕、跨、钻组合练习,比哪组有创意 1.教师引导学生搭1人山洞,鼓励学生创新山洞的搭法,互相学习。2.两人一组打卡钻山洞,4次后交换角色。3.教师引导学生搭两人山洞,分男、女生互钻。4.请多组学生示范,总结出钻的方法口诀(同左栏)
组合 1.四人一组,一人做起跑准备,另外三人依次做小树、小木椅、山洞,跑的同学依次绕、跨、钻过障碍,再原路返回,回到起点后举手示意完成。2.游戏方法不变,固定障碍变为学生自主变化障碍 1.“三地打卡”玩法:两人一组,一人过障碍,另一人自主变小树、小木椅、山洞,每过一次障碍必须回到起点喊“打卡”。2.每人做2轮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人障“小树”“小木椅”“小山洞”的设置,让学生感受“过障碍”和“搭障碍”的快乐,体现合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手绢,用“夹”“搭”等方法固定学生两腿、搭出山洞,达到挑战自己、信任同伴的目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找到合适的绕、跨、钻的方法。
3.反思
【不变之处】①两次课都采用相同的准备活动,成功之处在于内容的创新与衔接、有效迁移主教材内容,以及发挥音乐在体育课中的作用。②“人障”设计理念不变。③绕、跨、钻的学练方式不变。④通过手帕的“夹”“搭”,对看似静态的“人障” 提高了动作要求。
【改变之处】①情境设置:2014年,教师引导学生变“小树”“小木椅”“小山洞”,情境贯穿不彻底。2019年,教师引导学生绕“小树林”“跨小木椅”“钻小树洞”,从动作技能学练到素质游戏都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情境一以贯之。②语言诱导:在准备活动“音乐手帕”环节,教师在活动空间、动作表现、音乐理解等方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表达,在第二次课中引导得更好,学生表现力更强。③负荷考量:2019年,教师改变了2014年绕“小树林”时少数人绕、多数人静态的负荷弱点,通过2人之间人、树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动、静中体验学练的方法。2019年,跨的练习大胆设计两人一组打卡跨过“滚动的小木椅”“旋转的小木椅”,突破了过固定障碍的理念。④贴近生活:“手帕”小教具变生活物品为体育玩伴,学生容易接受和适应。而两人“打卡”合作练习,既是对过障碍完成情况的检验,又是对不折不扣完成练习的考验,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体育课堂故事中角色的建构
本课巧妙设计“人障”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绕、跨、钻“人障”时的紧张、兴奋和挑战的乐趣,在有趣和谐的氛围中提升自信力、意志力、耐挫力,发展奔跑能力、跳跃能力和躲闪能力。教学理念表现在4个角色定位上。
第一,角色的身份定位。上课伊始,教师说道:“今天,我们要当小小护林员,森林爷爷将带我们一起学本领,内容是障碍跑。”讓学生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角色。课中“人障”的多种变化给了每个学生角色切换的挑战。如何在每堂课中给学生比较合适的角色,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第二,角色的情境定位。情境是课堂学练的黏合剂,也是课堂氛围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情境,通过情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热情度达到最佳状态。“网红打卡”将障碍跑和打卡进行了嫁接,将时尚融进课堂,让原本比较单调的往返跑变得生动有趣。
第三,角色的转换定位。如果课堂角色单一,学生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继而影响学习效果。如何让设计的角色贴近学生的心理,让学生乐意为之付出身体动能,达到练有效果,值得深思。随着角色的转换,学生的身体、大脑、心理等多方面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挑战运动极限。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更为重要,还要更为巧妙,要在无形中带学生畅快地入课、入境。
第四,角色的合作定位。有了角色分配,合作就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两人一组高密度地过“人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要绕、跨、钻过同伴的“人障”,方法好才能过得快,因此,需要在观察同伴和角色的转换中不断校正方法,这样就产生了互相学习、互相配合的合作学练场,体现出合作、默契和信任的
状态。
四、体育课堂故事中过程的再优化
第一,场地器材生活化。生活即体育,体育更离不开生活。如何将器材生活化,选用或创新生活器材,是每位体育教师的必备功课。教师要善于通过运用、改造、创新等方法,变废为宝、变化组合、变通使用,同时体现一物多用、一物妙用,做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例如,本课使用“手帕”设计以发展上肢力量为主的“勤劳的小蜜蜂”游戏,放松运动时用“手帕”做拉伸练习。
第二,动作口诀儿童化。好的语言是课堂的活化剂。教师需要在了解儿童上下功夫,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讲学生听得懂、感兴趣、记得住的话,努力使课堂语言贴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互动性语言调控课堂,激发兴趣,及时评价。本课中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动作口诀,使小学生易于接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第三,教学设计创新化。备一节课,教师就要成为这节课的专家。好的设计是课的灵魂,创新一定源自热爱、好奇心、坚持和分享。本课最大的特色是利用“人体”设置障碍,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变化身体练习中,既体验过障碍的方法,又感受做障碍的乐趣,改变过去障碍跑一定要用垫子、凳子、体操圈等大量器材的现象,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第四,方法手段游戏化。游戏可谓是体育课堂的正餐或大餐。本课准备活动部分“照镜子”“音乐手绢”(见图1、图2)充满意趣;基本部分“穿越小树林”“跨过滚动的、旋转的小木椅”“钻山洞”“勤劳的小蜜蜂”等游戏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做障碍、过障碍的游戏过程中学会绕、跨、钻的方法。
第五,学练方式灵活化。城市化的生活使得留给孩子们撒欢儿的机会越来越少,安全的枷锁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时代发展之责任倒逼教师必须有“变”的勇气和胆量。2019年的课堂,“集体—小组—2人小组—小组” 的学练方法更灵活,达到收与放的效果;越过动态“人障”的活动方式更灵活,学生对高低起伏的小树、来回滚动和旋转的小木椅、各种形状的树洞等要做出时机的判断和动作的配合,挑战了学生的胆量、思维和技能。
第六,成功失败自省化。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我在两次课中留给学生自主创设和学练的机会还不够。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如何选用得当方法、如何设计适合的运动负荷、如何关注个性差异、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等方面,需要教师做出更准确的研判,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找到答案(优化建议见图3)。
体育是透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需要教师以激情、创意、想象力、好奇心去坚守,让每堂课、每个孩子、每次运动体验都能收获成长。体育教师要做的就是以“立德树人”的目标扎根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