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软的构纸与软软的傣乡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fy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纸技术传女不传男
  芒团,一个因芒团构纸而响亮的软软的傣乡,我来了!
  600年前,第一张构纸最先经过老和尚的手,添置在案,写下轮回与果报。构花虽没有春天任何一朵花艳烈,一张构纸透过光,居然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期待与向往。
  村口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小院,所有与构纸有关的事情都可以一目了然。构树笔直地站在院场边,整齐划一,仿佛它们不是为构纸而生,而是时刻准备着对前来参观者迎来送往。它们只是上万棵构树的代表,五棵还是六棵,在4月,在傣乡最美的时光里,尖型的叶在风里蹁跹,柔软的枝杈也扭动腰肢。
  无端地喜欢上了芒团。我走访,我记录,我喜欢与构纸生产者有一搭没一搭地交流。我发现,构纸生产中,只有老人们在做,而且都是老年妇女。一了解才清楚,年轻女子们不喜欢琐碎而辛苦的抄纸活,她们中,有人选择离开芒团去远方。但她们很快发现,构树以曼妙的舞姿占据了她们的梦。于是她们仍然回到这片热土。
  更多的女孩留在了他乡,成为别人的媳妇,把孩子留在了芒团,交给年迈的父母。至今仍遵循构纸技艺只传女不传男的做法,不为别的,只为傣族女人吃得苦。据说傣族男同胞不负责繁重的农活,如收谷打米、犁田耙地,他们只负责上山打猎下河摸鱼。傣族的妇女却要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就连构纸的制作也由她们一手完成。
  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曾在宫廷为宦46年,每有空暇即闭门谢绝宾客。当他觉得用于书写纪事用的竹简、木牍笨重,丝织物又异常昂贵,便发明了造纸术。但有资料表明,在此之前就已有了纸的创造。东汉学者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里曾对“纸”字做过分析,认为纸的最早出现,与丝织业有关。“纸”字的左边是“系拟旁”,右边是“氏”字。古时候,氏字是妇女的代名词。这也就是说,最原始的纸实际上是属于丝一类的絮,这种絮就是丝织作坊的女工在水中漂絮以后得到的。
  那么,芒团傣族构纸传女不传男,这又是不是一个原因呢?
  构纸浸渍着阳光的味道
  树怕剥皮,而作为生长在芒团亚热带气候里的构树,怎么剥,这树都有活下去的理由。一张构皮从树上剥下的第二天,构树的伤口已开始结痂,从中满可以洞悉构树的顽强与坚韧了。构皮剥离绿色树皮,经过阳光暴晒,这才打包贮存起来。得益于在村子里流来流去的清溪,浸泡这一环节基本上把构皮丢到门外就不用管它了。不过不用多少时间,一两个小时后,倔犟的构皮便在清溪中松软,在水中变成游走的龙蛇,一看还以为是随波逐流的苔藓,如果不是用石块压住,肯定摇头摆尾地随波逐流而去。芒团傣族村民风淳朴,真正夜不关门的村寨里,别说泡在一条沟渠里的构皮,就是忘了收起的成品构纸,也不会有人随意拿去。如果要拿也只是帮你家收拾起来,因为天上云朵很厚,可能马上下雨。碱性是一张构纸成品的催化剂,傣族人使用烧火煮饭的火灰,用竹筛筛去杂质或炭碴,然后将火灰均匀地洒到构皮上,碱灰让纤丝苏醒,腐质剥离。蒸煮可以说是时间较长的一个工序,有些说半天,有些说一个下午,确切一点的答案是8到12个小时。这道工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张构纸的品质,其实是再次揭去构皮上的腐肉与杂质的过程。
  当清晨的烟岚在芒团村集结,幻化出千姿百态的虚拟景观,旅客们陆续从七公里外的孟定赶来,便会听到有节奏的棒槌的声音,仿佛回到江南水乡。在芒团可没有人觉得那是诗意的敲打。棒槌没有因为围观停下,流水潺潺,黄莺婉转动听,感觉不是在热闹繁华的边境口岸地,而是通过穿越,回到了明朝。佛寺里的风铃加重了怀旧的意绪,小和尚们有点顽皮地铺开佛经,我看到构纸,爬满经文的构纸,于是有了足够的重量。坐在石墩后面的女人有时也说些笑话。听不懂她们在说什么,反正欢愉是从她们脸上读出的,构皮在她们的棒槌下变成泥,直到可用的纤维化作飘飞的云絮。
  浇纸是在纸槽中进行的,不但需要强劲的臂力,还需要相当的细心。在纸槽中舀水的时候,双手与双臂承受的重量不下10公斤,纸要浇得恰到好处,浇轻了纸就太薄,浇重了纸就太厚,太薄出不了好品相,太厚会增加成本。这是整个构纸成品的关键,经验老到的傣族老人,都不会在这道工序上马虎。一双手游走在浇纸槽,或轻轻拍打,或慢慢游弋,絮状的纤维时而附着在手上,时而又欢呼雀跃地散开,顽皮得有点像芒团村水塘边遇上的那些孩子。说什么都称得上呼风唤雨,看,絮状的纤维在水中集结,然后听候命令地散开去,一双手追赶着它们,这时我想到老家上了年纪的父亲面前的羊群。让它们听话,让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浇纸盘上,凭感觉均匀了,老人这才轻轻将浇纸盘脱离水面,一眨眼功夫,一张构纸便在盘上现出端倪。接下来就交给阳光了。如果雨季来临,构纸就停止生产,所以说,芒团构纸常常浸渍着一种阳光的味道。
  面对一把据说是几代人相传的揭纸木刀,我想那将是唯一不会让人想到伤害的刀子了。600年,构树仍然枝繁叶茂,纤维在傣族同胞的手上,编织着传统文化的经纬。
  芒团村家家户户之间都铺了水泥路,构纸便晒在路边,还等不到完全干,就有旅客购买了。芒团村的傣族老人玉波告诉我,这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芒团构纸产业,只要做出来,不操心销路。但也面临着竞争的压力,现在市场是有同样类似的纸,一竞争利润就少多了。
  我买了几张,准备送给学画的儿子。泛黄的构纸,浸润着傣乡软软的情愫。有机会的话,我会带他到芒团村,看看一张纸的生产过程,珍惜一张纸,珍惜生活。
  绵韧的构纸与会呼吸的古董
  构纸在芒团村产量不大,属于家庭间单打独斗的经营,佛寺也用不了那么多。于是构纸回到包装材料的队伍,承担了普洱茶等食品的包装大任。
  不久前“万寿龙团贡茶”离开故宫博物院,回到普洱茶原产地。只有极少数人有幸一睹贡茶的尊容。“万寿龙团贡茶”是放在地宫里被岁月冷落,还是被人忘记?若不是构纸包装,恐怕只能是一包尘土了吧。当然我们在电视里看到回到普洱的“万寿龙团贡茶”已被安放在精致的盒子里,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就像一个被深埋地下又被救回的人,只能让他慢慢适应阳光与空气。   果然是一张构纸,保护了“万寿龙团贡茶”。
  这纸产在民间。原来以为,芒团村一定有构纸生产轰轰烈烈的场景,进村后才发现,纯手工生产的构纸产量很低,而且由于构皮原料来源少,构纸生产事实上处在半停滞状态。岩炳告诉我,有一段时全村生产构纸的不足十户,一是农业生产忙,二是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不论从劳动强度还是劳动收益上看,构纸事实上已成为鸡肋,丢掉可惜,做吧又不太划算。年轻人有些不屑,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舍不得搁下。因为她们清楚,手艺是一个人一生的承重支点,特别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存,人通过手艺活着。
  构纸柔韧性极好,抗拉力比普通的棉纸更强。进贡的普洱茶上路,即便路遥途远,马鞍上折腾来折腾去,没有构纸包装,普洱茶可能破损,构纸柔软,抵御着马帮路上撞击与硬伤。加上这纸有木质香味,这种香味长久保留,不会流失,对普洱茶的香同样有保护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构纸可以让生涩透彻,让陈香留步,加上可以印刷标识,活脱脱就是一件华美的丽衣。
  作为普洱茶的爱好者,当一饼普洱捧在手上,首先我感知它的不是茶的年份与品质,而是包装的纸品。祖上的人们,往往采用笋叶作为包装材料。笋叶有其优点,不会让普洱茶受到污染,但缺点很多,容易破损,藏不住香味,遇热易碎。笋叶好找,普洱到临沧的路边,都是竹子的天下,成本低,一度曾是一片笋叶陪着普洱茶走上漫长而艰难的茶马古道的。
  想当年,正当包装着笋叶的普洱贡茶准备迎接皇宫的审定,获准入住宫中的时候,一位太监怎么看都觉得这糙乎乎的笋叶不顺眼。笋叶上不时落下的笋毛,不小心弄在人身上会奇痒无比,于是进京的人这才想到何不用云南本地寺院里用来抄写经书的构纸作为包装呢。这个小小的改良,让“可以喝的文物”、“会呼吸的古董”终是穿上了可意的衣裳。
  面对一张构皮纸,你听到了什么?
  构纸留住的韶光与素年
  随便翻开植物学历史,构树总有可圈可点之处。
  构树有些地方叫“楮树”,宋朝和金代印发的会子、宝券,是用构树皮制的纸印成的,故称“楮币”。旧时祭祀时焚化的纸钱也叫“楮钱”,古诗中有“落花风扬楮钱灰”的句子。构皮一会儿成钱流通,一会儿变成阴钱,在清明或寒食化成纸灰。古人带着大罐的银子不便行走,于是纸币作为代替物开始大行其道。楮币是不是最早流通的纸币,我没有考究,但它的形成,恐怕得益于其耐磨性与不易虫蛀的原因吧。试想,一张纸要经过很多人的手与衣袋,没有韧性这一把尺子,又怎能经得住时光的折腾。
  “皎白犹霜雪, 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 宁同鱼网时。”
  算来这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首咏纸诗吧,想不到作者竟然是梁宣帝。这位生活俭朴,不饮酒,不奢华,尤其不好声色犬马的帝王却笃好文学,闲暇时常著文吟诗。在这首诗里,他赞美纸的白色,平整润笔,因而具有写字、叙情、记事之功能。
  构树是生物演替史上的先驱树种,易于繁殖。《酉阳杂俎》里说,“构,田废久必生。”确实,在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我看到的构树都长在荒地上。当“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时,构树也开始展示生命的大美,但它的美不是缛丽、绮靡的花朵,而是青春与朝霞滋补的绿色,感觉那绿是满满当当的那种,还不到它的树荫底下,就可以感觉一袭清凉了。因此,芒团村不论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正在恋爱的后生都喜欢在构树下,打发一截截美丽的晨昏。
  一棵树变成纸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现代造纸业那么发达,只要是纤维都可以经过现代的机器编织成纸的经纬,创造出一个个往蓝天上排放烟尘的烟囱。但芒团村的构纸完全是手工制作,从构树上采集树皮到一张构纸成品,完全是傣族女同胞一双手所为。为了采写构纸手工生产的情况,我先后去了芒团两次。
  我到艾苪家的时候,她正在做纸,算是构纸最后一道程序了。院子里到处晒着成品的构纸,那是构树的血肉,在阳光下加紧编织的力度。只见她一双手在纸浆里轻轻划动,速度之快,动作娴熟,差不多只有10秒钟,一纸构纸就可以定型在阳光下了。仿佛闻到了树的清香,那是绿色的风,轻轻揭起一个谜团,让人感到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工序里深藏着无限的玄机。艾苪已经是家族的第五代造纸传承人。在芒团村,造纸严格执行传女不传男的规矩,男人只是偶尔帮忙一下。
  原料问题一直是芒团村构纸生产的瓶颈。这几年,橡胶价格快速上升,香料也走出低迷,许多人家都不愿意再种构树,这样无米之炊的困局就成为摆在芒团村、乃至孟定政府面前的课题。
  据当地老人口碑和文献资料推断,傣族手工构树皮造纸工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构树皮造纸方法一致,它是见证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活化石”。2008年,芒团村构皮手工造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光阴流转,构纸上留住的仍然是韶光与素年。傣乡软软的时光就在一张构纸上华美而眩目地流淌,一张构纸翻过去,就是六百年前的明媚。
  在我即将走出芒团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是构纸一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下了软软的傣乡故事。
其他文献
在欧洲,hammam(蒸汽公共浴室)充满着异国情调,因为在人们眼里,它虽然是个放松的休闲场所,但显然,它本身具备的穆斯林色彩更加浓厚!在穆斯林的国度,它得到众多教徒的欢迎和追随;不过,在现代社会里,它似乎正渐渐遭到遗弃,几乎成为了“遗产”、“过去”的代名词,这种生活艺术的生存正在经受着各种威胁……      人间极乐世界    Hammam的穹顶,充满了神奇,交换着光与影,朝地板上投下斑驳的精致的
如入迷宫的“八卦”村巷  几年的时间走了粤北许许多多的古村落,最有特点的要算距连州城约30公里的黄村。  黄村建村约在北宋末期,现居住在村里的2000多人清一色姓黄,保存较完好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清砖瓦房,鳞次栉比。村子里的一条条麻石巷道,有如蛛网,纵横交错。如果没有熟人带领,进村之后,你是很难找到走出村子的巷道口的。我一开始不知道,结果是晕头转向,欲罢不能。好在找到村中的老人询问,并仔细走过了这
近段时间以来,湖南郴州大头娃娃事件、江苏常州小学生坠楼事件接连曝光,每一起事关未成年人的案件,都挑动着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一次次的讨论,都引向如何完善法律制度、适应保护未成年人现实需要的深入思考。  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关注也化为了推动法治进步的力量。未成年人保护法启动第三次修改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进行初审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共有4万多人提出了近5万条意见。 
在庞大的火锅家族中,“青海土火锅”鲜为人知。对于为数众多的火锅爱好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据考证,青海土火锅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当时仅由少数上层人享用,至明清时才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青海人又把火锅称为“锅子”,逢年过节、亲友聚會、款待宾客,往往會装一只“锅子”来为宴席增色,显示对客人的重视和礼遇。  青海土火锅的食材和做法极具青藏高原特色,包含了青藏高原独特的饮食习俗、人文环境、物产资源等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  旅行可使人们变得谦虚。因为人们在世时所立足的地方,不论是多么渺小,也都能够痛切地去试着完全了解。  ——福楼拜  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他……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安定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熟悉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毛
水上市场初印象  终年炎热的曼谷城河网密布,繁忙的水上交通和丰富的水上生活让这个城市也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称呼。以前的泰国没有什么发达的陆上交通运输,因此水运是主要途径。湄公河流域有很多水上市场,这也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候人们的生存依赖于遍布各河网的诸多水上市场。随着交通的逐渐发达,选择多样化了之后,水上市场便没落了。想想这些,不仅觉得有些遗憾。不过,旅游业的发展,又带火了这些各色各样别具特色的水
《欧阳海之歌》是一部在20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纪实小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的形象通过这部小说走进了千百万读者心中,鼓舞了一代人为了理想和真理而奋斗牺牲。小说的作者金敬迈也因这部作品的成功而声名大震。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红色经典背后的故事。  真实的欧阳海  1965年7月,上海《收获》杂志发表了金敬迈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欧阳海之歌》。  小说以欧阳海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欧阳海在
道教源地    在遥远年代的史书中,鹤鸣山被称为鹄鸣山,属岷山山脉,海拔约1 000米。  鹤鸣山在古代号称剑南四大名山之一,与峨眉、青城齐名,原因何在?答案虽多,重点有二:首先这里被公认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其次据说是因此山“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这也正是鹤鸣山山名的由来。抵达鹤鸣山的第一天,我就在当地人指点下仔细观看鹤鸣山的山形,虽然能看出“起伏轩翔”之状,但却始终无法——指出鹤头、
走过很多在旅游手册上被称为“天堂”的地方,但身在其中总觉得与想象中的不同,直到有一天,走到了阿尔贝罗贝洛(Alberbello)。  “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地方!”第一眼见到阿尔贝罗贝洛的圆顶白墙、空无一人的街道,很多人脱口而出。阿尔贝罗贝洛的意思是美丽的橡树,位于意大利的最南部的尖尖角上——普雅(Puglia)的Itria谷地(Valle d’Itria),被称为“天堂小镇”,这个天堂小镇保留
西双版纳:刻在叶子上的经文    在东南亚和西双版纳有一种书是刻写在叶子上的,这我早就知道。第一次见到这种书是四年前在西双版纳一个朋友家,发黄的,烫了金边的贝叶经静静地躺在书橱里,翻开有许多蚯蚓样的文字,据说是古傣文。  这次再到版纳,在橄榄坝傣族园春满佛寺前见一老人正在叶子上认真刻写,就萌生了学习学习的念头。  刻写经文的老人叫康朗吨,是傣族园曼春满村人,78岁了。康朗吨刻写一本十来页的贝叶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