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Verscheren 認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诸多方面,特别是顺应交际的环境和交际的对象。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想让交际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对周围环境进行顺应。本文以 Verscheren的“顺应论”理论为背景,来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语境顺应的问题,达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顺应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
【作者简介】曹雪,崔艳波,哈尔滨剑桥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外语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BC131704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紧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跨文化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度,这类带有不易理解信息的观点在传达后,极易被翻译成为别的意思,造成双方沟通交流的失败。跨文化研究逐渐向语用学方向发展,由此种发展方向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对语词意义与客观事物相对应的关系的静态研究,还要对谈话语境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一、跨文化研究综述
跨文化交际,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交际。(吴为善,严慧仙,2009)从这一概念中,可知“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概括地讲,文化就是人们所觉、所思、所言、所为的总和,不同国家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会因具体情景、场合不同而表现出种种差异,只有在交际双方深刻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就是说,交际能力使本族语者能够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交际。在此基础上,许多国外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的适应能力。
二、理论依据——顺应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提出了顺应论。在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创立后内部出版的第一期《IPrA工作文集》(IPr A Working Document 1)上发表,题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基于这篇文章,维索尔伦后来在1995年由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里又有进一步的、较为系统和详尽的阐述。基于顺应论,维索尔伦认为,语言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Verschueren,1987)。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建立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正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人们才可以对语言进行选择。其中,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但如果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顺应性也就无从谈起。维索尔伦上对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主要是从以下4个维度: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语言交际的环境即为语境,包括交际环境和语言环境。维索尔伦认为说话双方根据交际目的而建立不同的语境,要想理解话语,就必须了解 其相关语境(Verschueren,2000),从而不断地选择各种语言形式。
三、顺应论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使他的语言顺应许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当人们进行语言选择的时候,他们必须把交际语境所有构成因素都考虑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1.对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几个因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言语交际者特定的心理产生影响,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结果。除了绝对时空概念外,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对空间距离对交际也有影响。比如,彼此的远近会决定说话声音的高低。此外,说话人和听话人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身体姿势、生理属性、身体状况等也不同程度地对语言选择和话语理解产生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时空观念和体态语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并顺应对方的时空文化观念和体态语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交际双方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与空间观直接相连的是会话距离。在涉外商务交往中,与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应保持一定的交往距离,使双方都感到舒服。多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与他人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距离,而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不同文化下的交谈双方,交谈时采取不同的交谈距离,是因为交谈双方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交谈距离。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在日常交流中,交际双方还要考虑言语行为涉及的社交世界因素,对社交世界作出动态的顺应,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确定言语活动中涉及到的人以及事物的信息,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往往对社会因素的顺应过程更加动态、更为复杂、更为微妙。社交世界包括如下几种: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顺应发生对话的一切社会因素,交际者双方要对彼此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性别、种族特点等的差异做出动态顺应,明确交际涵义,从而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礼貌的表达方式只有对于不熟悉的人或地位较高的人使用才合适,而对于熟人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是不必使用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的。
3.对说话人、受话人的顺应。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说话人、受话人此时直接介入语境中。说话人必然带着某种说话意图,要想让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就离不开对说话人心理的顺应,如果不能对说话人的心理做出顺应解读,就无法确定摹状词所指内容。只有更好的理解与顺应说话人,才能使双方交流能够和谐美好的进行下去,从而正确理解会话含义。例如:一位美国朋友 A 见到中国留学生 B 后出现了下面的对话:A: Who touched my English book? B: No,no,I didn’t.这段对话发生在教室里,美国学生A问中国留学生谁动了她的英文书。按照字面翻译的话,是“谁动了我的书?”,按照中国文化理解,其中带有指责的味道,中国留学生也恰恰是这样理解的,所以中国留学生赶紧解释了一下。但在美国文化中,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责性的盘问,而是单纯的问“我的书去哪了?”由于对受话人的心理不了解,所以中国留学生在听过这句话后会很不舒服,导致交际失败。显然,了解受话人及文化环境,并对之进行顺应是很重要的。如果想确定说话人的含义,受话人要首先要接受说话人发出的信息,进行思维操作,理解和领会说话人的意图,最终确定说话人所指,从而使跨文化交际达到理想效果。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当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说话人、受话人等方面做出相应的顺应以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跨文化交际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世界各地文化间交流不断密切的同时,文化间的差异也日益显现。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我们对语境进行顺应是为了能够保证交际正常和谐的进行,以实现交际目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一旦确定了语境因素,就必须对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做出适当的选择。同样,如果对语言做出了适当的选择,就必须与语境因素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说话人受话人相顺应。只有注重跨文化交际语用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顺应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
【作者简介】曹雪,崔艳波,哈尔滨剑桥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外语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BC131704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紧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跨文化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度,这类带有不易理解信息的观点在传达后,极易被翻译成为别的意思,造成双方沟通交流的失败。跨文化研究逐渐向语用学方向发展,由此种发展方向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对语词意义与客观事物相对应的关系的静态研究,还要对谈话语境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一、跨文化研究综述
跨文化交际,可以界定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交际。(吴为善,严慧仙,2009)从这一概念中,可知“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概括地讲,文化就是人们所觉、所思、所言、所为的总和,不同国家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会因具体情景、场合不同而表现出种种差异,只有在交际双方深刻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就是说,交际能力使本族语者能够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交际。在此基础上,许多国外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的适应能力。
二、理论依据——顺应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提出了顺应论。在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创立后内部出版的第一期《IPrA工作文集》(IPr A Working Document 1)上发表,题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基于这篇文章,维索尔伦后来在1995年由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里又有进一步的、较为系统和详尽的阐述。基于顺应论,维索尔伦认为,语言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Verschueren,1987)。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建立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正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人们才可以对语言进行选择。其中,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但如果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顺应性也就无从谈起。维索尔伦上对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释主要是从以下4个维度: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语言交际的环境即为语境,包括交际环境和语言环境。维索尔伦认为说话双方根据交际目的而建立不同的语境,要想理解话语,就必须了解 其相关语境(Verschueren,2000),从而不断地选择各种语言形式。
三、顺应论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使他的语言顺应许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当人们进行语言选择的时候,他们必须把交际语境所有构成因素都考虑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1.对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几个因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言语交际者特定的心理产生影响,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结果。除了绝对时空概念外,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对空间距离对交际也有影响。比如,彼此的远近会决定说话声音的高低。此外,说话人和听话人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身体姿势、生理属性、身体状况等也不同程度地对语言选择和话语理解产生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时空观念和体态语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并顺应对方的时空文化观念和体态语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交际双方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体现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与空间观直接相连的是会话距离。在涉外商务交往中,与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应保持一定的交往距离,使双方都感到舒服。多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与他人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距离,而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不同文化下的交谈双方,交谈时采取不同的交谈距离,是因为交谈双方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交谈距离。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在日常交流中,交际双方还要考虑言语行为涉及的社交世界因素,对社交世界作出动态的顺应,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确定言语活动中涉及到的人以及事物的信息,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往往对社会因素的顺应过程更加动态、更为复杂、更为微妙。社交世界包括如下几种: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顺应发生对话的一切社会因素,交际者双方要对彼此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性别、种族特点等的差异做出动态顺应,明确交际涵义,从而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礼貌的表达方式只有对于不熟悉的人或地位较高的人使用才合适,而对于熟人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是不必使用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的。
3.对说话人、受话人的顺应。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说话人、受话人此时直接介入语境中。说话人必然带着某种说话意图,要想让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就离不开对说话人心理的顺应,如果不能对说话人的心理做出顺应解读,就无法确定摹状词所指内容。只有更好的理解与顺应说话人,才能使双方交流能够和谐美好的进行下去,从而正确理解会话含义。例如:一位美国朋友 A 见到中国留学生 B 后出现了下面的对话:A: Who touched my English book? B: No,no,I didn’t.这段对话发生在教室里,美国学生A问中国留学生谁动了她的英文书。按照字面翻译的话,是“谁动了我的书?”,按照中国文化理解,其中带有指责的味道,中国留学生也恰恰是这样理解的,所以中国留学生赶紧解释了一下。但在美国文化中,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责性的盘问,而是单纯的问“我的书去哪了?”由于对受话人的心理不了解,所以中国留学生在听过这句话后会很不舒服,导致交际失败。显然,了解受话人及文化环境,并对之进行顺应是很重要的。如果想确定说话人的含义,受话人要首先要接受说话人发出的信息,进行思维操作,理解和领会说话人的意图,最终确定说话人所指,从而使跨文化交际达到理想效果。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当从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说话人、受话人等方面做出相应的顺应以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跨文化交际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世界各地文化间交流不断密切的同时,文化间的差异也日益显现。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我们对语境进行顺应是为了能够保证交际正常和谐的进行,以实现交际目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一旦确定了语境因素,就必须对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做出适当的选择。同样,如果对语言做出了适当的选择,就必须与语境因素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说话人受话人相顺应。只有注重跨文化交际语用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