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具备从图像系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学生能否学好地理,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效掌握学习地理的工具和方法,尤其是能否学会阅读地图,用好地图,能够从地图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此,笔者就多年地理教学经验,浅谈高考一轮复习中提高地理读图应用能力的对策。
一、透析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夯实阅读地图的能力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几乎“无图不成题”,且图像形式多样,有统计图、景观图、坐标图、区域图、等值线图等。细致分析不难发现,许多高考图像素材来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图海无边,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试题均源于教材中的基本、核心图表,如气压带风带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示意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区域之间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等。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像,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资源,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图像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幅图,透析这些图表承载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如在进行《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理解高低气压形成的原因这一较抽象的问题,可结合教材中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看图讨论,最后由学生归纳出:空气受热时膨胀上升,地面附近形成低气压;空气受冷时凝重下降,地面附近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出现水平气压梯度力,就产生了大气水平运动,形成了风。
二、注重读图方法和技巧,加大指导力度
由于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升入高三后,仍有不少学生看不懂地图,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加大对地图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要素,即:一看图像标题(或图名)确定知识范围(若是区域图,可明确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其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二看图例和注记,发现并提取图像信息;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性数据或知识点;四看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组织有效答案。
对一些难度较高且较为重要的图,还要进行专题训练。如金字塔结构图、等值线图、等腰三角形图等。指导学生解读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在平常上课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用好图,并要求学生勤用图。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其次,要重视地理位置阅读。地图中地理位置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但很多学生常常忽略这一点,以至于读取的地理信息不全面甚至错误。地理位置包括地理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其中经纬度位置可以让学生识记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等重要纬线与0°、180°、60°E、90°E、90°W、60°W等重要经线穿过的国家、城市、气候类型、自然带、地形区、河湖、海洋等以加强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掌握。此外,在读图时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注意通過读图发现问题。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也有体现,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如图中画出了经纬线交标,注明了经纬度,画出了海岸线,这些内容提供了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如果图中再有农作物的内容,读图时也要读出这些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反复出现的某些类型的重要地图,读图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贯穿整个学期或学年。
三、强化学生填图与绘图训练,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好教材及配套地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是什么,此类图还可以表现哪些地理要素以及图像的一些变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政区图、地形图开始,再配一些空白轮廓图,让学生边学边练,先掌握主要的地名,如高原、平原、山地、河流、大的岛屿、半岛,主要国家和我国的省份、主要的矿产地、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等,让学生做到胸中有图。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画图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教师边讲边画,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能力。
总之,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注重地理图像系统的教学,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要把所学知识点落实到相关的地图上,并通过读图、填图、绘图与析图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高考一轮地理复习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透析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夯实阅读地图的能力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几乎“无图不成题”,且图像形式多样,有统计图、景观图、坐标图、区域图、等值线图等。细致分析不难发现,许多高考图像素材来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图海无边,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试题均源于教材中的基本、核心图表,如气压带风带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示意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区域之间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等。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像,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资源,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图像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每一幅图,透析这些图表承载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系统化,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如在进行《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理解高低气压形成的原因这一较抽象的问题,可结合教材中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引导学生看图讨论,最后由学生归纳出:空气受热时膨胀上升,地面附近形成低气压;空气受冷时凝重下降,地面附近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出现水平气压梯度力,就产生了大气水平运动,形成了风。
二、注重读图方法和技巧,加大指导力度
由于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升入高三后,仍有不少学生看不懂地图,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加大对地图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要素,即:一看图像标题(或图名)确定知识范围(若是区域图,可明确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其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二看图例和注记,发现并提取图像信息;三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性数据或知识点;四看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组织有效答案。
对一些难度较高且较为重要的图,还要进行专题训练。如金字塔结构图、等值线图、等腰三角形图等。指导学生解读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在平常上课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用好图,并要求学生勤用图。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其次,要重视地理位置阅读。地图中地理位置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但很多学生常常忽略这一点,以至于读取的地理信息不全面甚至错误。地理位置包括地理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其中经纬度位置可以让学生识记赤道,南北纬30°、南北纬60°等重要纬线与0°、180°、60°E、90°E、90°W、60°W等重要经线穿过的国家、城市、气候类型、自然带、地形区、河湖、海洋等以加强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掌握。此外,在读图时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注意通過读图发现问题。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也有体现,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如图中画出了经纬线交标,注明了经纬度,画出了海岸线,这些内容提供了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如果图中再有农作物的内容,读图时也要读出这些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反复出现的某些类型的重要地图,读图方法的引导和训练要贯穿整个学期或学年。
三、强化学生填图与绘图训练,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好教材及配套地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是什么,此类图还可以表现哪些地理要素以及图像的一些变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政区图、地形图开始,再配一些空白轮廓图,让学生边学边练,先掌握主要的地名,如高原、平原、山地、河流、大的岛屿、半岛,主要国家和我国的省份、主要的矿产地、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等,让学生做到胸中有图。
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画图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教师边讲边画,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能力。
总之,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注重地理图像系统的教学,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要把所学知识点落实到相关的地图上,并通过读图、填图、绘图与析图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高考一轮地理复习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