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视域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探究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回归生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边界,其课程目标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衔接,突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价值体认以及跨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新型的融合课程”[1],“实践”是其本质属性,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与我国近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伴相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极具现实和长远意义,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在国家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的落实有了切实保障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劳动教育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然而,在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劳动教育严重缺失,是一块最短的短板。“五育”并举更多是停留在理念层面,“‘五育’融合育人的格局尚未真正构建起来”。[2]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明确提出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劳动教育,规定了課时,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也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可见,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实施劳动教育,规定了课时,指明了实践场所、实施内容以及方式等,立好了四梁八柱,为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做好政策上的保障。
  纵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文,无论是课程目标的拟定、活动方式的设置、活动主题的推荐以及保障条件的规定,均与劳动教育紧密关联,把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对在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指导。
  例如,《纲要》附件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中,列出了争当集体劳动小能手、家务劳动我能行、学做简单的家常餐、我是校园志愿者、社区公益服务我参与、巧手工艺坊、设计制作建筑模型、走进农业基地、我是小小养殖员等活动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实施以上推荐主题做好劳动教育,可以在其他主题的基础上改编、补充和拓展,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还可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学校和社区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自行开发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课程更具有当地特色,更符合师生教学需要。
  实践是劳动的基本形态和基本过程,劳动要以实践为导向。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劳动教育必须以实践作为根本实施方式。学生的劳动习惯、技能和素养不能够在课堂上“教出来”,而必须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在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实实在在的“做出来”,强调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在这个根本点上,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脉相通的,两者实施路径一致,均强调“回归生活”,立足“实践”。
  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最佳载体。因为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教育模式以及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成才之路,素养的生成和培养需要有相应的课程,这已然成为教育的常识。调查显示,“越是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学校,其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越好,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喜爱程度及其劳动观念,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越好”[3]“应该承认,2001年起,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后,赋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劳动教育的功能,也为今天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基础和经验。”[4]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把其积累将近二十年实践性课程的实施经验进行转化,应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当中。
  二、在课程视域中,劳动教育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散落在各学科教学以及学校各类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教学内容缺乏统整,教师未必“真教”;学生活动体验肤浅,未必“真学”。而那些因一时兴起而组织的或是固化的、传统的“劳动教育”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针对性不强,目标模糊,活动零碎,重视“劳动”过程,“教育”意识不强,忽视劳动价值观的渗透和劳动素养的培养。由于缺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整体的教学实践布局,难以形成“五育”并举的合力,无法真正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劳动教育,意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目标融合的课程优势,在课程的框架下思考劳动教育,从课程的视角去组织和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化的课程建构,使之符合课程规范,整合性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
  1.
其他文献
一、课例背景分析  在旧教材中,三角函数的概念是从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出发,逐步导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过坐标化,将三角函数的定义引导到sin=,cos=,tan=(x≠0)上进行表述,再将这一定义推广到任意角也适用的情况,这样得到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种定义的引入的优点是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出发,学生易于接受。但从函数定义的角度看,将锐角的情况直接推广到任意角的情况,基于数学定义的严谨度来说是不
期刊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把学习设置在真实存在并且负责的问题情境当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基础知识。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大体包括六个环节:组织小组;设计问题;(呈现)遭遇问题;自我指导学习;尝试利用新知识循环往复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反思和评价。(支永碧)随着评价方式和教学活动的多元化,笔者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
期刊
2018年8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获“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立项,同年12月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立项,成为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中唯一首批获此立项的高职院系。  近年来,软件学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切实推动了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的创新发展:学院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软件技术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计划;教师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
期刊
摘 要: 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高中数学解题中,解题方法有很多,向量法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可以解决多種类型的数学问题,具有数形结合的特点,将多个知识结合在一起,构建出直观的图形,从而提高学生解题效果和效率.本文主要探究了向量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核心素养.同时,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学游戏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从数学游戏纳入到引言和绪论、将数学游戏引入到概念教学中、扑克牌魔术游戏使用、发挥教师在游戏中价值、快速数钱游戏活动、转轮盘游戏引入这几方面入手,探究了数学游戏在初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方式.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现状的真实反馈,也是我们教学效果的度量尺,更是我们后续教与学的航标.为此,我们要充分剖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更要用“
为推动素质教育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培养全面型人才,高校积极开设艺术课程力求通过艺术课程熏陶,对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基于艺术教育这一途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艺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艺术教育的长足进步,如今的大学艺术课程在实施路径方面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尤其是要正确把握与创新艺术课程的实践方法,改变如今不良的艺术课程设计和实施现状,让高校大学生真正在艺术课程学习和实践当中受益,逐步成长为全面型人才。
一次函数是探索函数世界的开始,表达式(或列表)与图像之间的切换,体现了数学世界“数”与“形”之间的切换,对初中生來说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跨度。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的教学设计,教师应从设置情境与问题链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经历函数图像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本质属性,并在积极的参与下完成“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系列任务,实现有效的探
期刊
摘 要: 數列是历年高考中的重要知识之一,而涉及数列的最值问题也是高考的重要题型,结合实例,通过数列的通项、求和、项数、应用、创新等的巧妙设置来研究数列的最值问题,体现数列的函数性质,引领并指导复习备考.  关键词: 数列;最值;通项;项数;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33(2021)16-0020-02  点评 本题在创新定义下建
“双高计划”不仅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之举,也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的重要举措.“双高计划”将专业群建设摆在更突出位置,其能否成功实现“双高